王魯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就對臺工作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這是我們做好對臺工作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臺海方向不穩定性因素增多。我們要增強歷史自信,看清祖國完全統一的時、勢、義,堅持穩中求進、守正創新,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扎實推動包括經濟融合發展、社會融合發展、政治融合發展等構成的兩岸融合發展,為民族偉大復興、祖國完全統一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社會基礎和政治基礎。
江蘇作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交流交往最廣泛、合作成果最豐碩的省份之一,應努力在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服務中心大局中展現更大作為,加快對臺工作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蘇臺融合發展向更深層次邁進。這既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榮使命的基本要求,也是貫徹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的現實要求,更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和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作出新貢獻的初心所系、使命所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從江蘇對臺工作的基礎和實際出發,應以聚焦重點領域、聚力創新創優為主題,奮發有為推進交流合作,扎實有效深化融合發展。
優化政策措施實現新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江蘇應加強統籌謀劃,主動積極作為,多渠道爭取支持,探索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融合發展路徑,使江蘇獲得更多先行先試的政策。為前期培育效果好的省內相關地域大力爭取設立更多類型、各具特色的海峽兩岸合作區、試驗區、示范區(點)、產業園和基地等,特別是在臺企資金扶持、特許經營,臺胞就業創業、學習生活等方面出臺更多務實、便捷、靈活的支持措施。同時,要加強政策措施的分析研究,使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能結合當地特色,更有創造性、針對性、操作性,還要重視深度宣介、及時輔導和全程服務,讓廣大臺胞臺企熟悉、善用和用足政策,確保推出的惠臺利民政策措施有力度、見實效。
打造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抓住江蘇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契機,彰顯特色優勢,支持蘇臺兩地產業界加強溝通對接,圍繞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在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精密機械、文化創意、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健康養老、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共研核心技術,共建產業聯盟,讓臺企參與到高質量發展中來,逐步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探索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建設共同市場。精心辦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蘇州電博會、臺商論壇等,深化昆山試驗區和金改區、淮安臺資集聚示范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功能、擴大效用,打造更具影響力、吸引力、生命力的產業融合發展載體平臺。爭取設立省級引導基金,推動臺企、民企合作發展,把臺企國際通路、資本運作、企業管理強的優勢與民企配套性好、成本低、機制活的優勢相疊加,共同抵御風險,加快轉型升級,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瞄準江蘇“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支持臺企把握“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自貿區建設、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疊加機遇,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依法保障臺企合法權益,讓臺商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
開辟蘇臺交流交往新路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持之以恒開展蘇臺各領域交流,積極探索后疫情時代蘇臺交流轉型發展新路徑。深挖江蘇各類優勢特色資源,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深化兩地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農業、旅游、宗教、傳媒、民俗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大吸引臺灣地區醫師、教師、律師、會計師、設計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員的力度,更好服務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在做精做優傳統交流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交流方式、豐富交流內容、拓寬交流空間,推動交流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努力把工作做到廣大臺胞的心里。尤其要抓住臺灣年輕一代這一關鍵群體,持續用心用情做好在蘇臺灣青年的學習、就業、創業工作,發揮省內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范點眾多的優勢,以更多舉措為他們追夢、筑夢、圓夢提供更優良的條件。隨著兩岸年輕一代更廣泛地交往、更全面地交流、更深度地交融,“兩岸一家親,蘇臺親上親”理念必將更有力地根植在他們心中,共同反對“臺獨”的基礎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探索建立內容科學、指標合理、方法有效的對臺交流工作測評體系,將測評結果納入有關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內容,把“軟指標”變為“硬約束”。
拓展精神家園建設新內涵。從拓展精神家園的要求來看,對于來蘇臺胞,我們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是就業創業有機會。要營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助力臺胞就業穩定、事業有成,樂于留在江蘇、扎根發展,這是建設精神家園的基本條件。工作和事業有了基礎,臺胞才會對在江蘇的未來生活產生美好的憧憬。其次是臺胞生活便利有保障。這需要按政策規定落實臺胞與當地居民的同等待遇,涉及日常生活、教育、住房、醫療等方面。逐步實現臺胞在蘇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支持蘇臺兩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再次是理解包容有空間。政府和當地居民用真心、誠心、愛心對待臺胞,尊重他們的習慣、愛好和文化理念,創造條件幫助他們融入當地生活中去,使他們感受到溫暖、溫馨。最后是心靈契合有認同。積極引導臺胞參與當地文明創建、社會治理等,讓他們摒棄“打醬油”心態,強化“主人翁”意識,實現“他鄉變故鄉”。加快推動全省各地保護和促進臺灣同胞投資法規的完善,積極打造臺商臺胞大陸“精神家園”和“第二故鄉”,讓臺商臺胞在蘇投資更放心、工作更安心、生活更舒心,進一步增強臺胞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江蘇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巡視員、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