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佳瑋自由撰稿人雜食動物Free Lancer
中文里咖喱這兩個字,對應英語Curry這詞。而這詞最早,是泰米爾語???里來的,意思是“醬汁”或“米飯的味道”。即,所謂的咖喱Curry最早,該泛指許多種印度醬汁,而非某一種風味。
英國人去到東方尋求香料,看什么都新鮮。1598年,英語文獻里,初次提到印度人吃東西愛蘸醬汁;兩年后,東印度公司成立,又一個半世紀后,英國控制印度事務,于是英倫三島的紳士淑女,都知道印度人就著醬汁吃東西了——印度語醬汁,就被英國人轉為curry,我們現在,讀作咖喱。
可是印度那么大,各地醬汁風味大大不同,風格華麗多樣,理論上可以有無限多的配方。印度家庭,各家預備著大量調味料,吃飯時就手磨礪、混合調理,并無一定配方。甚至各家各戶,臨時調制的醬料,味道也大不相同。英國嘛,本地不盛產香料,也不像印度,隨便找個阿姨都是香料女王。早年間,英國人只好模模糊糊覺得,一切印度咖喱醬汁,都該有郁金、姜黃與胡椒。更復雜一點的香料,他們也兩眼一抹黑。后來英國人想了點法子,挽救那些想吃印度菜又不懂現場調醬的本國人。1810年前后,英國有家所謂C&B的公司,自己定制了一個配方咖喱粉,在倫敦暢銷,算是第一次定了“咖喱”這玩意的規格:姜黃、郁金、胡椒。
在印度華麗無邊、包羅萬象的調味料,就這樣被英國人限定住味道了。這道理,就像有人試圖用包裝好的“重慶火鍋底”來限定一種味道似的。外地人看著容易理解,可是重慶本地人,都知道火鍋的配方,是可以天馬行空的。既然世上并沒有所謂正宗的印度咖喱,既然印度咖喱,是個包羅萬象的廣闊分類,并沒有標準化的“印度咖喱味”,所以之后的發展,也就非常微妙了。
只有流傳廣闊的,才最有生命力。
比如,在印度本土,大多數咖喱以水為基礎,也有用乳制品和椰奶的。印度本土咖喱風味各異,但通常濃而且辣,搭配面餅和米飯吃。克什米爾有羊,所以多用當地辣椒和雞冠花汁來燜羊肉;孟加拉多海鮮和魚,又產芥末,所以孟加拉咖喱也有許多海鮮芥末風味。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醬汁配料極辣,且愛加堅果;古吉拉特邦的醬汁會用椰奶。諸如此類。
東亞最常吃咖喱的,是日本人。21世紀10年代初的統計,一個日本人,平均一年可以吃78頓咖喱。好玩的是,雖然日本和印度同屬亞洲,但日本人接觸咖喱,卻是因為英國:日本明治維新時,引進西方飲食,英國人擅自定制的印度咖喱,也隨之而來。所以在日本,咖喱很長時間算是西餐。那時日本海軍正在苦思軍隊伙食,發現咖喱粉烹來,配米飯、燉蔬菜,易于入口、方便制作,尤其在船上食用,咖喱醬濃稠,都不會被波濤帶動翻濺,實在太完美了!咖喱在日本軍隊里一流行,立刻全國風行。日本商人便動主意:用奶油面糊、土豆淀粉來配咖喱,加上果糖甜味,所以日式咖喱比起印度風味,辣不足而甜有余,濃稠有味,適合拿來對付米飯。
馬來西亞人做咖喱,則喜歡加更多的姜黃、椰奶、蔥姜、蝦醬和大蒜。無他:馬來西亞自己產椰子嘛。菲律賓北部也產椰子,所以很喜歡用椰汁做菲律賓咖喱雞。泰國南部的咖喱也會加椰奶,然后加洋蔥、青蔥、青檸葉、檸檬草和高良姜;相對而言,泰國北部的咖喱就比較少加椰奶了。
總而言之,五湖四海,七大洲四大洋,各有自己做咖喱的法子。兼容并包無所不能、有味道又百搭,可不就能橫掃世界?英國人曾經可以征服印度,曾經以為自己可以定義咖喱,但現在,沒幾個英國人能抵抗咖喱的誘惑。只有流傳廣闊的,才最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