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亞民
(中南民族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為徹底改變傳統財務管理教學體系的弊端,在財務管理專業理論與企業財務管理實踐之間搭建一座橋梁,需要改變現有的財務管理教學模式,注重財商實訓能力培養,開展財務管理模塊化教學創新,將不同層次的模塊互相銜接,形成具有系統性、連續性、全程性的財務管理實訓能力訓練體系。財務管理模塊化教學可分為理論知識模塊、工具模塊和實訓能力模塊,以模塊化教學為抓手,促進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有機結合,切實財會專業學生的執業素質和執業水平,滿足數字經濟時代對財會人才的能力要求。
(1)模塊化教學突破了傳統的以財務管理學科為系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了以財務管理崗位職責需求為目標的培訓模式,改變以“單一知識點講授”、以指定教材為依托的傳統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方式,實現以“財務管理實訓能力提升”為目標設置模塊化知識群,激發學生對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專業能力是在運用智力、知識、技能的過程中經過反復訓練而形成。為此,將理論講解、實驗教學、實踐教學與創新活動等融為一體,打破傳統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限。財務管理各知識模塊相互依托,相互補充,共同構成良好的財務管理知識生態體系,助力財會實務能力和執業能力的培養。
(2)問題導學突出問題意識、目標意識。教育心理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教學過程正是師生雙方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用“問題”推動學生一步一步進行學習,用“問題”落實一個個學習目標,提升財務管理專業運用能力、財務管理專業判斷能力和運用財務管理專業理論分析和解決理財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短期經營決策中,虧損產品是否停產或轉產決策,按成本會計的觀點,虧損產品需要停產,但從短期經營決策的角度出發,能提供邊際貢獻的虧損產品需要繼續生產,否則,企業的利潤就會減少,這就是問題導學的生動實例。
(3)保持財務管理模塊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先進性。通過跟蹤企業對財會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的需求,充分吸收注會考試和中級會計師考試能力考核思維,每年對財務管理模塊教學內容進行更新,使得模塊的教學內容能夠反映財會專業發展前沿,適應企業不斷變化的管理需要。
財務管理是研究稀缺資金如何在企業和市場內進行有效配置的一種決策與管理活動。它運用價值形式對企業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進行管理,其本質是資本的價值管理,實現資本的價值增值。理論知識模塊教學可按照財務管理活動展開,具體表現為:籌資決策、投資決策、用資決策和利潤分配決策。籌資決策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取得公司所需的資金,包括向誰、在什么時候、融通多少資金等。籌資決策具體內容包括:資金來源、資金籌集方式、資本成本和資本結構。投資決策包括:投資方向、投資規模、投資時機和資產形式與資產構成。營運資金管理是對企業流動資產及流動負債的管理。要搞好營運資金管理,必須解決好資金籌措的管理和資金運用的管理。利潤分配決策是確定企業當年實現的稅后凈利在股東股利和企業留存收益之間的分配比例。它關系著國家、企業、職工及所有者各方面的利益,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和制度執行。
財務管理工具模塊教學表現為財務分析。財務分析是評價財務狀況、衡量經營業績的重要依據;是挖掘潛力、改進工作、實現理財目標的重要手段。財務比率分析為單一診斷,杜邦財務分析體系為綜合評價。財務比率分析包括:償債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獲利能力分析和發展能力分析。其中,償債能力是財務目標實現的穩健保證,營運能力是財務目標實現的堅實基礎,獲利能力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也對兩者的增強起著推動作用,而發展能力乃是成長能力,為未來發展尋找戰略方向。四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企業財務分析單一診斷的基本內容。杜邦財務分析體系是利用各主要財務比率之間的內在聯系,重點揭示企業獲利能力及杠桿水平對凈資產收益率的影響,以及各相關指標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杜邦體系的核心指標是凈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營業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由營運能力、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綜合決定。
實訓能力模塊教學表現為最佳資本結構確定、資本成本的計算、投資方法選擇、股利分配政策差異。投資方法選擇,從突出實務性和能力性層面要求,應掌握動態投資回收期的計算方法。動態回收期是指在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前提下收回項目投資所需要的時間。當每期凈現金流量不等的情況,可采用累計現值法和逐步扣減法計算。以下以累計現值法舉例。
例1:如某方案投資100萬元,5年內年現金凈流量分別為200000元,250000元,500000元,400000元,400000元,在資本成本為10%的情況下,則該項目的動態回收期為多少?
解:累計現值法(注意:復利現值系數因年限而變化)

年份 年現金凈流量復利現值系數 現值 累計現值1 200000 0.909 181800 181800 2 250000 0.826 206500 388300 3 500000 0.751 375500 763800 4 400000 0.683 273200 1037000 5 400000 0.621 248400 1285400
從上表可知,3年的累計現值是763800元,4年的累計值為1037000元,已超過100萬元的投資,顯然投資回收期應在3年至4年之間。運用插值法則有:
投資回收期=3+(1000000-763800)/(273200)
=3+236200/273200
=3.86(年)
或:投資回收期=4-(37000/273200)=4-0.14=3.86(年),由于貨幣時間價值的影響,項目的動態投資回收期要大于靜態投資回收期。
掌握股利分配政策,應從綜合性題目入手,通過設計不同的應用場景,體會股利分配政策的差異。
例2:某公司2020年的稅后利潤為1300萬元,分配的現金股利為520萬元。2021年的稅后利潤為1200萬元。預計2022年該公司的投資計劃需要資金1000萬元。該公司的目標資本結構為:自有資金占60%,債務資金占40%。
要求:
如果采取剩余股利政策,計算該公司2021年應分配的現金股利額;
如果采取固定股利政策,計算該公司2021年應分配的現金股利額;
如果采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計算該公司2021年應分配的現金股利額;
如果采取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該公司2020年的現金股利為正常股利額,計算該公司2021年應分配的現金股利額。
解:(1)2022年投資需要的自有資金為:1000×60%=600(萬元)2021年的現金股利額為:1200-600=600(萬元)
(2)如果采用固定股利政策,則2021年應分配的現金股利額與2020年應分配的現金股利額相等,為520萬元。
(3)固定股利支付率為:520∕1300×100%=40%
2021年的現金股利額為:1200×40%=480(萬元)
(4)如果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因2021年的稅后利潤1200萬元低于2020年的稅后利潤1300萬元,則2021年保持低正常股利而不額外增加股利,應分配的現金股利額為420萬元。
通過比較發現,固定股利政策有利于穩定股價,但股利支付與盈余脫節,導致資金短缺,且不利于保持較低的資本成本。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體現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原則,剩余股利政策可保持目標資本結構,使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政策兼具固定股利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優點,但這三種股利政策都不利于穩定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