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
中通客車6月2日發布《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暨停牌核查公告》,公司股票自2022年5月12日至6月1日股票交易已累計出現股價異常波動5次,跟公司基本面偏離較大,公司將就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情況進行核查。6月10日披露核查結果,公司不存在應披露未披露重大事項、內外部經營環境及公司經營情況未發生重大變化等。筆者認為,應規范和優化目前的上市公司停牌核查制度。
目前,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均規定,股票交易異常波動的,上市公司應當于次一交易日披露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這屬于常規操作。但目前滬深主板對嚴重異常波動股票實施停牌核查的制度并不完善,從實踐來看,一般是股票連續多次出現股價異常波動才停牌核查,但需要出現多少次異常波動才停牌、停牌多久,這些都沒有明確規則。比如去年3月9日仁東控股(002647.SZ)發布停牌核查公告,股票自2021年2月24日至3月8日期間4次觸及股票交易異常波動,自2021年3月9日開市起停牌核查。
事實上,《創業板交易特別規定》第2.5條規定了異常波動情形,第4.3條規定連續10個交易日內3次出現同向異常波動等四種情形被定義為嚴重異常波動情形;而《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第8.1.2條明文規定,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出現嚴重異常波動的,應當于次一交易日披露核查公告;無法披露的,應當申請其股票自次一交易日起停牌核查。創業板等股票停牌核查規定,相對來說比較規范。科創板大致類似。
滬深主板則不同,比如深交所主板交易規則第5.4.3條對異常波動有定義,包括“連續三個交易日內日收盤價漲跌幅偏離值累計達到±20%”等4種情形,但沒有規定“嚴重異常波動”情形,由此一些大幅異常波動的股票,停牌核查的理由或情形并不一致,缺乏規范性。這方面建議主板應該借鑒創業板等規定,對嚴重異常波動作出定義,規范停牌核查制度,減少隨意性,明確投資者和市場預期。
對多數上市公司而言,無論是異常波動公告,還是停牌核查公告,主要是從信披方面查漏補缺,但一般公司都表示前期披露的信息不存在需要更正或補充披露的事項;公司近期生產經營情況正常,內外部經營環境未發生且未預計將要發生重大變化;公司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信息等等。
總歸,上市公司大幅異常暴漲,往往上市公司自己并未發現基本面有重大變化,純屬資金干推。從上市公司自我核查的角度,基本沒有原因可以解釋公司股價的暴漲,換言之暴漲的真正原因并沒有找到。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上市公司停牌核查了,沒有發現原因,若就此不了了之,這或許并非“認真”的態度。股票暴漲既然不是因為上市公司隱藏什么重大利好信息,或者一些局部的利好信息根本難以支撐股價暴漲,那么就要從別的角度來尋找原因。
股價的漲落,除了受上市公司基本面變化的影響,還受到二級市場投資者資金推動的影響,而且在目前時有局部過度投機的A股市場,后面這個因素的影響更大。股票停牌核查應從兩個維度來進行:一個是上市公司信披維度;另一個是二級市場投資者買賣、資金進出的維度。為此建議:
上市公司股票發生嚴重異常波動后實施停牌核查,其間參與交易的較大投資主體也要自我核查。交易所明確一個異常波動期間,各投資主體要將自己、一致行動人以及實際控制賬戶的全部買賣數量合并統計,但凡買入數量或賣出數量達到期間交易總量的3%以上,必須主動通報上市公司,并由上市公司一起發布信披公告。
從交易所角度,則要強化對各證券賬戶關聯性的排查。要強化投資者開戶銀行配合交易所調查的法律義務,交易所要加強對投資者資金流向的調查與關注,準確識別并納統投資者交易總額,從中發現異常交易行為,對于涉嫌違法違規的,報證監部門查處;其中由投資者自查主動報告的、可適當減輕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