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加拿大高中階段的"/>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楊 王媛媛 劉婉瑩
麥格勞一希爾·瑞爾森公司在2013年出版的生物學教材《BC生物學12(BC BIOLOGY 12》>是加拿大高中階段的主流教材,目前在絕大部分學校使用,對學生理解生命現象、解釋生命規律具有重要的價值。《BC生物學12》(以下簡稱加拿大教材)非常注重“科學本質”相關內容的編寫,在教材第一章就詳細地向學生呈現了科學研究過程、科學方法、科學理論,以及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對其進行分析,能夠為我國生物學教材中“科學本質”相關內容的修編帶來一定啟示。
1 顯性展示“科學本質”相關內容
較之于隱涵法,明示法更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本質。因此,教材顯性地呈現“科學本質”相關內容,直接向學生詮釋科學本質,更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加拿大教材遵循了這一原則,在第一章第二節和第三節向學生顯性地展示了科學研究過程、觀察、假設、實踐(包括設計探究方案、使用模型、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結論、科學理論、科學與社會的關系等一系列的“科學相關的概念”。這樣的設計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整體地構建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樹立科學探究的意識,習得探究過程的思想方法。
2 編制特點
2.1 圖文并茂地展示科學研究的具體過程
科學教育要求學生具備“科學以實證為基礎,需要嚴謹的研究過程”這一科學本質觀。為實現該目標,加拿大教材在開篇就向學生闡明了生命科學的屬性,即“生命科學是基于科學研究而發展的,生物學家在實驗室、在野外都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探究”。進而,以流程圖的方式向學生呈現科學研究的具體過程,并加以文字描述,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進行認知構建。例如,該教材在科學研究過程流程圖中向學生闡述了觀察、假設、實驗(或進一步觀察)、結論、科學理論等概念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圖1)。此外,它還向學生強調了“若原假設在檢驗中不成立,則需要提出新的合理的假設,再次進行嚴謹的科學研究”“科學理論是需要一系列相關的科學結論的相互佐證才能得到,才能被公眾所認同”。
2.2 案例詳解每一項科學能力
加拿大教材在解讀每一項科學能力時,并非平鋪直敘,而是列舉“生活化案例”和“經典科學實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內化。例如,在解讀“觀察”這一能力時,該教材介紹“與家人共進晚餐,可以用鼻子嗅美味的食物,可以用眼睛觀察家人的表情,可以用耳朵聽優美的背景音樂”的生活化案例,以及“亞歷山大·弗萊明在檢查培養皿時,觀察到了霉菌周圍存在一個無細菌的區域,深入研究后發現了青霉素”的經典科學實例。這兩個案例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什么是觀察”以及“如何有效地觀察”。在解讀“使用模型”這一能力時,教材描述了“使用計算機構建模型研究人類活動可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和“科學家使用小鼠作為癌癥研究的模型,而不是直接使用人體”的案例,幫助學生明晰“模型”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2.3 問題討論的方式呈現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科學探究受社會和文化影響”是學生必備的一項科學本質觀念。為了在教材中滲透這一觀念,加拿大教材不但列舉案例幫助學生認知科學與社會的關系,而且組織學生就話題進行討論,以引導學生自行構建科學與社會的價值觀念。例如,教材首先以“病毒學、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生產了能夠延長艾滋病患者壽命的新藥”“基因治療能夠推動癌癥疾病的治愈”“農業科學技術的實施促進了糧食產量,解決了人類溫飽問題”等案例,呈現了科學促進社會發展的優勢;又以“克隆人會帶來的危害”“氮肥、殺蟲劑會導致水污染”等案例,展現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對自然環境產生的負向影響。之后,進一步向學生拋出話題——“停用科學技術,人類會怎么樣?”“濫用科學技術,人類會怎樣?”,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以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技術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科學應受到社會和文化的制約”的價值觀念。最后,以“日本核電站危機”為拓展材料,再次組織學生表達觀點,進一步論證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2.4 組織學生進行科學實踐實訓
“通過學生的外顯行為才能夠真正地、有效地診斷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加拿大教材踐行了這一準則,在闡述完科學過程、科學能力以及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后,緊接著設計了“豌豆/冬小麥的輪作是否會提升冬小麥的產量,是否優于氮肥的使用?”探究實驗,組織師生進行科學實踐實訓。同時設計了一個旁欄,建議師生使用“控制變量法”,設計4組實驗,分別是:實驗組1(在裝有45 kg/ha氮肥的土壤中種植冬小麥);實驗組2(在裝有90 kg/ha氮肥的土壤中種植冬小麥);實驗組3(同一塊土壤中夏季種植豌豆,冬季種植冬小麥,進行輪作);對照組4(在不施肥的土壤中種植冬小麥)。師生通過比較4組實驗的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2.5 設置測評試題,及時評價反饋
加拿大教材在章末設置了一系列的測評試題,來評價學生的科學本質觀。其中有直接考查“科學相關的概念”的試題.有以探究活動為載體的考查科學研究過程和思想方法的試題,體現了評價項目的多元化特征。譬如,例1直接考查了學生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關系”的認知;例2和例3則依托探究活動考查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能力。
【例1】實驗組與對照組有什么區別?
a.兩者沒有真正的區別,因為兩者都是研究的一部分
b.實驗組測試了某種事物,而對照組沒有測試任何事物
c.實驗組接受測試因子的處理,而對照組未接受
d.對照組能夠證明結果正確,而實驗組不能
【例2】研究人員希望確定三種不同的抗菌洗手液的有效性,他們使用了培養箱、細菌、三種抗菌洗手液、蒸餾水、裝有瓊脂營養液的四個培養皿等實驗器材,實驗后得到了如圖2所示的結果。請回答以下問題。
a.陳述該實驗的假設。
b.該實驗探究的變量是什么?
c.對照組和實驗組的不同的處理方案是什么?
d.說出對照組和實驗組應保持相同的兩個條件。
e.描述如何進行實驗以達到上面顯示的結果。
f.此實驗應該收集哪些方面的數據?
【例3】如果你在一家制藥公司工作,研發出了一種新的抗癌藥物,請概述一系列實驗來測試抗癌藥物是否有效。
3 啟示
科學的本質是科學領域學科區別于其他領域學科的根本特征。學生只有具備了科學本質觀,才能理解科學作為一種人類文化所具有的價值,才可以更好地進行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民主決策。楊文源、劉恩山學者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高中生物學教材中科學探究內容的編寫尚存在些許不足,仍需要改進完善。分析加拿大教材中“科學本質”相關內容的編寫特征,也能夠為我國生物學教材的修編帶來一定啟示。首先,我國生物學教材可汲取該教材的方式,采用明示法,在首章中顯性地將科學相關的概念、原理、技能、過程、與社會的關系闡述清楚,引導學生系統地、整體地構建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其次,創設生活化或者科學史情境,將明示法與情境化相結合,依托科學內容設計案例,向學生闡明每一項必備的科學能力和思想品質,組織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或者經典的科學史情境中認知、討論每一項科學能力和思想品質的內涵與作用。最后,在教材中設計測評試題、實踐活動等多元化的評價項目,引導學生將科學知識和科學相關的知識理解內化并學以致用,將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遷移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生產中,最終形成“理解科學本質”的重要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Mader SS, Windelspecht M, Chau V.BC BIOLOGY 12[M]. Durham Region: McGraw-Hill Ryerson, 2013.
[2]萬東升,魏冰,張紅霞.科學本質教學研究的國際進展與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2016, (9):71-82.
[3]
Lederman,N.G..Nature of scienc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M].S.K.Abell&N.G.Lederma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education. Mahwah, NJ: Erlbaum, 2007: 833.
[4]劉楊,首新,任媛媛,李高峰.新加坡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述評[J].生物學教學,2020, 45(9):8-11.
[5] Wenyuan Yang, Cheng Liu, Enshan Liu. Content analysisof inquiry-based tasks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in Main-land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19,41, (6):827-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