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公共文化服務是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公共文化服務惠及更多百姓,是擺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于2020年8月1日起施行。日前,市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開展相關調研。調研了解到,關于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供給、數字化賦能公共文化服務等是基層關注和探索的重點。
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
4月底,南岸區天文街道舉辦了第十屆“愛在公租房”社區鄰里節慶祝活動,“藝術展”和“才藝秀”營造出的氛圍與活動所倡導的睦鄰友善、熱愛生活主題很契合。
南岸區通過“小切口、大視野”,因地制宜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辦法,而嵌入特色文化就是其中一項,也形成了一批品牌。比如該區天文街道水云路社區嵌入“睦鄰文化”主題,打造“睦鄰文化大講堂”等。
如何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南岸區嵌入特色文化,嵌入公共空間,嵌入服務供給,嵌入多元主體,嵌入文化治理,構建起各種要素、各類主體、各個體系融合互促和共建共享共治的文化生態。
近年來,重慶市和各區縣(自治縣)政府強化了規劃保障,加大了資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對此,從事文化發展事業的市人大代表黎方銀感到欣慰,他說:“不管是公共文化設施的提升,還是活動內容的豐富,都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
在重慶市群眾藝術館,一位志愿者表示,去年以來,藝術館升級改造了劇院舞臺和座位區,改造了一樓線下體驗空間,很多市民反映體驗感更好了,特別是免費開放的文藝培訓很受群眾歡迎。
作為一名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者,重慶市圖書館館長任競認為,《辦法》實施以來,我市以免費開放文化場館為契機,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取得了很好成效。“以重慶圖書館為例,2021年接待到館讀者210多萬人次。”
據市文化旅游委負責人介紹,2020年8月1日《辦法》施行以來,重慶提檔升級了傳統公共文化設施,創新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同時,全市“三館一中心”全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年服務群眾達7200萬人次以上。全市公共文化場館全部錯時、延時開放,圖書館每周開放不少于64小時,文化館每周開放不少于56小時,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每周開放不少于42小時,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每周開放不少于30小時。
公共文化服務需要“精準供給”
基層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末梢,在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的同時,還存在軟件不足的問題。
“雖說我區鎮村兩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站)覆蓋率已達100%,但與之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人員配備不足。”開州區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在談到這一現狀時表示,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常常“一崗多用”“主業變副業”。文化服務中心的服務方式、服務內容也落后、陳舊,吸引力、新鮮感不足。
調研中,一些區縣同志也表示,基層文化服務設施設備閑置問題比較普遍,鄉鎮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利用率逐年降低,個別電子閱覽室長期閑置。此外,公共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群體之間配置仍不均衡。從城鄉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均衡的情況有所改善,但未根本解決。從群體看,針對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仍顯不足。
以豐都為例,該縣偏遠地區的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大多建于2004年至2006年,時間較久,并且僅設置了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室等,隨著城鎮化發展,設施設備已不能滿足群眾需求,部分設施亟需升級改造。
如何讓不同群體的公共文化需求都獲得滿足,是一道需要著力破解的難題,而精準供給就是破解這道難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度亟待提升。”在調研時,有人大代表提出,公共文化服務智慧管理不足,服務精準度以及分級、分層、分眾、分區域開展特色文化活動還不夠,建議加強數字化建設,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分類,打造線上服務品牌,探索新路徑,深入推進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融合發展。
繪就公共文化服務“延長線”
動動鼠標就可以預約文化培訓,點擊屏幕就可讓借閱圖書快遞到家……隨著各項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升級改造,極大提升了服務效能。
江川是大足區雙路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負責人,他所在的文化服務中心正在創新載體,利用文化云平臺、多媒體設備等,開設“社區講堂”“電子書場”。“這些文化服務深受群眾歡迎,參與率也較高。”江川說。
在我市各區縣、鄉鎮,數字化打通了文化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例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通過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工程和農家書屋工程,推出網上閱讀、線上閱讀打卡挑戰、免費暢讀經典圖書、收聽有聲書籍等服務。這些數字文化服務讓群眾的業余生活更健康更豐富,也使文化服務變得觸手可及。
在享受數字化文化服務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應看到其發展的不均衡性。
開州區厚壩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由于農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和小孩,他們文化水平有限,無法很好享受線上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信息資源。目前,厚壩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正在思考,如何讓數字公共文化服務變得更簡單、易操作,并以“訂單式”“點單式”等方式優化服務結構,幫助更多群眾參與線上文化活動。
而在群眾藝術館館長羅智敏看來,《辦法》的實施促進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體系更加完善,數字文化資源更加豐富。以群眾藝術館為例,2021年線上活動累計瀏覽量達2487.3萬/人次。雖然全市文化數字館在全國來看發展較好,但仍未實現總量與適用性雙輪驅動,換言之,具有行業特色的數字資源集群還沒有形成。比如在受老百姓歡迎的慕課中,內容精粹、單元格小、表現豐富、交互性強的課程仍然不多。
市文化旅游委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探索新路徑,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融合發展,豐富“公共文化+”業態,加快公共圖書館、文化館(中心)數字化轉型升級,全面推進云直播、云展覽、云講座、云閱讀、云培訓、云推廣等線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