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湧


因為新聞采訪,我去過幾次沙坪壩區中梁鎮,為“治理廢棄采石場,中梁鎮變廢為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中梁鎮按照國家美麗鄉村建設評價標準打造人居環境示范村”作背景鋪墊。
“鎮域為三嶺兩槽,喀斯特地貌。”在當地政府提供的資料中,這一句給了我特別深刻的印象。
我是一個對溶洞有著濃厚興趣的人,只要是旅途所經之處有溶洞,我都會設法一游。
貴州的織金洞、安順龍宮,湖北的騰龍洞,廣西的七星巖,四川的佛爺洞……都打過卡,武隆的芙蓉洞,豐都的雪玉洞、張關水溶洞更是去過多次。
溶洞的自然天成和鬼斧神工,是對我最大的誘惑。
對于喀斯特地貌來說,只要有足夠的水資源,大概率會藏著溶洞,可惜都是可遇而不可求。
劉杰是我的一位朋友,他姐夫冉佟佟也是一個到處尋覓洞穴的人,只不過他的目的和我不一樣。
我是游玩,他是想賺錢——冉佟佟是做酒生意的。
中國的酒文化中關于“藏”字的故事挺多。例如,江浙一帶有人家生了小孩后就會藏酒,待到姑娘出嫁、兒子成婚之時啟封飲用,稱為女兒紅或狀元紅。
只不過,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受影視劇誤導“用土埋”,這種酒“出土”后,運氣好勉強能喝,更多的是混雜著水味和土腥味,完全無法下口。更有酒商打出噱頭,做起了地窖藏酒甚至溶洞藏酒的生意。
冉佟佟說這既對也不全對,大部分溶洞和地窖環境其實都是陰冷、潮濕和不通風的,這樣的環境并不利于酒的貯存,還會影響酒的老熟,“只有能嚴格控制環境溫度、濕度以及通風度的環境,才能利于酒的貯存。”
冉佟佟要找的,就是這種洞子。
要找到這種地方很難,最難之處不僅是找到溶洞,而且還要進行價值評估和投資開發,精打細算的酒商往往直接在城里租幾間防空洞。
而冉佟佟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終于在中梁鎮找到一個溶洞,這也開啟了我重訪中梁鎮的行程。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上次采訪時,我就了解到,有一個叫唐小兵的人早就“摸”到了中梁鎮慶豐山村。村里有一個現成的5000多平方米大的溶洞,但他為了清理長年堆積在里面的淤泥就花了不少錢。
有投入就有回報,他做的泉水溶洞豆芽如今年產值已過千萬元。
冉佟佟發現的溶洞與之不可比,只有十幾米深,半人高,人要撅著屁股進去,再撅著屁股倒退出來。
一年多的時間,不僅僅是資金投入,還得全靠人力在這個小空間里愚公移山般地挖,不斷打通小洞與小洞之間的連接,不斷將水泥路鋪向更深處——我這次去參觀時,水泥路已有300多米長。
不是所有的溶洞都具有旅游開發價值,但這個人工開鑿出來的溶洞卻是以人工彌補天工的不足。我想起一句老話,“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乏美,缺的是發現美并能創造美的人。”
這個溶洞的開鑿是為了放置酒壇,但并不是簡單的倉儲式放置,充分保留了溶洞中很精妙的石鐘乳、石筍、石扇、石幔。
眾多千姿百態的奇異景觀,酒壇點綴其間,也成新景。
對“景點”的命名也是一次對美的發現和創造。“導游”小姐姐說,曾經有來參觀的人興之所至,將一處溶洞大廳命名為“福地洞天”,我們聽了靜默了幾秒,笑言此公一定也是吳承恩的擁躉,問最終命名為何?小姐姐莞爾一笑:“天藏寶殿”。
一路而行,除了霓虹燈光將沿途洞壁映得美輪美奐,各種酒壇的陳列和小姐姐講述的釀酒故事、藏酒趣事也為此行添了不少樂趣。
而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對“景點”的命名,以形發散去暢想,最終的名字卻無一不落在了“愛”上,如“千年之吻”“海洋之心”“雄雞報喜”“文武雙全”“慈母盼兒歸”“至圣孔子像”“感恩石”和“國泰民安”等。
劉杰從事文化產業,想必他在這個溶洞的創作過程中花了不少心力,此次邀我是有炫耀之意,但我服氣。
當前鄉村建設存在著一個普遍難題——很多優質資源被過早開發,鄉村振興一時間找不到新的落筆之處,就硬生生地群擁而至“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在農田里放幾個雕塑,再畫幾幅粉壁畫……至于文化,少了對本地文化的深耕和挖掘,游客來看到的,就是千村一面。
我記得導游小姐姐在途中提醒我們的一句話,“大家要注意不要用頭去撞鐘乳石喲。”
我們問為什么,以為會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結果,她一本正經地回答:“頭會痛。”
話實在,對游客很實用,我就牢牢地記住了她的誠懇。
美景是藏不住的,真誠也是藏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