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趙云

隨著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人臉數據、個人簡歷被某些不法分子用來從事犯罪活動的案件屢見不鮮?,F在,很多人手機支付里設置了人臉識別功能,這也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只要通過軟件對照片進行處理,就能做成能眨眼、能張嘴的小動圖,進而通過驗證并完成支付,將他人賬戶里的錢轉走。
警方破獲人臉識別犯罪案件
浙江省溫嶺市人民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此案的案發,得從兩名被害人支付寶賬戶的錢莫名被轉走說起。
誰動了她們的支付寶?
2021年5月9日,江蘇省南京市的劉女士向當地警方報案,稱她一張儲蓄卡里被轉走了1.13萬元。劉女士說,她發現手機上有好幾條扣款短信,時間為5月9日凌晨3時46分至3時53分,金額分別為5000元、5000元、1000元和300元,并且短信顯示有陌生手機登錄過她的支付寶。
差不多同一時間,云南李女士的銀行卡也被盜刷2800元。李女士說,她看到幾條短信,包括支付寶被他人登錄以及綁定的銀行卡轉賬記錄,金額分別為2000元、500元和300元。
除了報警,劉女士、李女士還將上述情況向支付寶公司作了反映。2021年5月11日,支付寶公司徐先生來到溫嶺報案。徐先生稱,5月9日凌晨,他們發現兩個支付寶賬號存在異常,有被盜用的可能。經人工排查發現,這兩個支付寶賬號被一個陌生的手機登錄并盜刷支付寶余額。根據被盜賬號登錄的WiFi地址,他們查出楊某有重大嫌疑。
嫌疑人被抓獲
兩天后,楊某被抓獲。在他的出租房內,民警查獲2臺筆記本電腦、6臺POS機、十余部不同品牌的手機、3張身份證及9張銀行卡。
2021年2月至5月,楊某用在網上購買或由他人非法提供的他人身份信息、高清人像圖、支付寶賬號等,制作成人像驗證動態圖像,利用軟件等工具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冒用他人身份進行支付寶賬戶信息修改和實名認證。之后,他將這些支付寶賬號提供或出售給他人,非法獲利1.1萬元。楊某說,他將這些賬號提供給多名上家,但他自己沒盜刷過。
警方順藤摸瓜,抓獲了孫某。
經查,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孫某在網上低價購買他人身份信息、高清人像圖、支付寶賬號等,或通過楊某修改支付寶賬戶信息進行實名認證后高價賣出,或直接將他人身份信息及各種賬號以高價出售,共計非法獲利2.7萬余元。
2021年7月19日,民警又抓獲了將大量客戶信息出售給楊某等人的萬某。萬某辦了一家網貸公司,后來公司倒閉。公司營業期間,客戶在申請貸款時,需在一個App上提供個人身份信息,包括電話號碼、身份證正反面照片、人臉照片、銀行卡號等。經查,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萬某將大量客戶身份資料在QQ群和微信群里公開售賣,出售給楊某等人,從中非法獲利1.5萬余元。
3人均被判刑
近日,溫嶺法院審理了此案。楊某被控犯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孫某和萬某被控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法院審理后認為,支付寶系統屬于計算機信息系統,楊某非法獲取公民身份資料等個人信息,通過更改手機IMEI碼并冒用他人身份進行支付寶賬戶信息實名認證,且實際認證成功,屬于刑法規定的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的數據進行修改、增加的操作,被告人獲利超過5000元,屬于情節嚴重的情形,其行為已構成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孫某與人結伙,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萬某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在提供服務過程中收集公民個人信息,并將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給他人,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溫嶺法院就此案作出判決,楊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孫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5.5萬元;萬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
網絡時代要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網上有一些軟件,只要上傳一張照片,就可以實現變臉特效,將靜態圖片制作成動態圖片。
很多人手機支付里設置了人臉識別功能,包括通過轉動頭部或眨眼等動作來進行驗證。這也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只要通過這些軟件對照片進行處理,做成能眨眼、張嘴的小動圖,進而通過驗證并完成支付,就能將他人賬戶里的錢轉走。
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頻發,也催生了大量為不法分子實施詐騙提供幫助和支持并從中獲利的黑灰產業,包括利用非法獲取的他人信息注冊支付賬戶轉賬洗錢。楊某等人出售的賬號,無疑可以為不法分子提供洗錢服務。另外,即使這些賬戶被查封,也可以通過破解人臉識別達到解封賬戶的目的。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日漸廣泛,為人們生活和消費提供了便捷。不過,安全始終是排在便捷之前的,希望支付公司人臉識別技術的迭代升級,可以確保認證環節安全可靠。對于廣大網友來說,要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不要輕易將照片等個人信息提供給他人。
此外,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還有待加強。小區保安、培訓機構、招聘公司、貸款公司、銀行職員等出售個人信息的事情常有發生,多人因此被判刑。不過,買賣個人信息的現象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有網友反映,仍經常接到針對性非常強的推銷廣告。
因此,必須加大對侵犯個人信息行為的打擊力度,保持高壓態勢,形成保護個人信息的全民共識;完善行業自律的監管機制,形成簡明、有效、合法的自我監督管理手段。個人信息不被侵犯,也就沒人能動你的“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