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5-9679(2022)03-0010-02
摘要:2021年10月16日,在青島順利舉行的中國管理50人2021年秋季論壇上,上海醫藥大學的過聚榮教授發表了關于重新思考管理學研究對象以及管理學研究目的的演講。過教授通過對管理學研究的幾個思考,希望學者關注對民宿問題的研究,為共同富裕發揮管理學研究的作用。以下內容整理自現場演講,有刪節。
關鍵詞:管理學;共同富裕與民宿經濟
中圖分類號:C 93
文獻標志碼:A
先談談關于管理學的思考。管理學目前發表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新名詞、新提法不斷涌現,但還是沒有形成相對為大家普遍接受的所謂主流理論,因此說還處在管理學研究的叢林之中。這幾年常常思考關于管理、管理學及中國管理的問題,有一些不成熟的體會和認識向大家做個匯報。我有三點認識。第一點是關于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管理學研究,無論國內或是國外的研究,有一個始終繞不開的問題:對管理學最基本的看法。我研讀了大量的文章,發現我們對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其實有必要重新做一些思考,因為現在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并未達成共識。目前,一說到管理學,其隱含的研究對象絕大部分都集中在企業的管理問題上,如對現象的解讀、問題原因的分析以及對策建議的思考等。事實上,管理學研究對象就是“二人以上組織中的人與事”。從組織角度區分,按是否以營利為目的可分為營利性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其中非營利組織又有政府、軍隊及宗教慈善等社會組織機構,而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只是管理學研究的對象之一,這就帶來必須厘清的第二個問題,即第二點就是管理學的研究邊界。因為組織性質的不同,對它們研究的側重點應該是不同的,但是目前在研究管理學的問題上出現了泛化趨勢,即把國家的問題、軍事的問題乃至宗教的問題雜糅在一起。當然軍隊組織、宗教組織中的管理研究成果是否對企業具備借鑒價值?同樣,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為政府、軍隊借鑒?我個人認為都可以借鑒,但要注意有個跨界適用的問題。
20多年前我在南京大學讀哲學,哲學系的老師在討論什么是科學研究問題時,經常用商學院的研究舉例子,說商學院的研究不講“范式”,沒有一套科學的研究方法。哲學系研究科學哲學的老師認為,在企業研究方面很多假設并不成立,因為研究的邊界不清晰,都是“無法證實的同語反復”,應該用“奧卡姆剃刀”無情剔除。由于研究中劃界不清,即便說的是同一個詞,但內涵已經發生變化,如果我們在不同的語境下探討一個所謂同樣的問題,基本上會存在雞同鴨講的狀況,許多爭論變得毫無意義。所以,討論的基礎首先是要把研究邊界說清楚。
第三點是管理學的研究目的。我認為管理學研究目的無外乎有兩個:一是工具理性,二是價值理性。第一個管理學的工具理性方面,管理學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如何提高效率。如果不講管理原則、規律,那么組織運行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就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管理研究的工具性。這方面的研究是有成效的,但僅是著眼于此還遠遠不夠。目前所討論的事實中還有一個被輕視或者是忽略的另一方面,是管理學研究的價值理性問題。我們研究的成果要對社會的進步發揮積極作用,比如精準營銷、數據挖掘、新媒體應用等研究目的還有一個倫理的考慮,管理學研究的目標是否是追求人類達成一種美好的生活狀態?值得大家思考。管理學研究不僅要做自己感興趣的,對自己有用的,還應該做能對這個社會發揮作用的研究。這就是我非常贊同論文要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原因,我們的智力勞動要對這個社會有幫助。
關于共同富裕,我同意大家的觀點。中央明確表示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還應該從政治的角度來考量。那么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待共同富裕,我這里有四點粗淺的認識。第一,共同富裕是一個價值倡導。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殺富濟貧,是我們在現階段的一個價值倡導和追求。從企業角度看,那也就是管理層都要明確,我們企業經營在目標利益最大化的過程當中,要對共同富裕有實現措施。第二,共同富裕是相對衡量。共同富裕它是一個相對值,中央也提出我們要做大中間減少兩頭,這是共同富裕的一個基本準則。第三,動態平衡。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是一個動態平衡。另外,共同富裕,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時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區同時達到一個富裕水準,不同人群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時間上也會有先有后,不同地區富裕程度還會存在一定差異,不可能齊頭并進。這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要持續推動,不斷取得成效。第四,合法致富。共同富裕還得要靠奮斗來獲得,并且要靠合法合理達成。經過智力和體力等綜合性的勞動獲得了富裕,這個是我們任何社會所倡導的,通過誠實的勞動以及他資源稟賦能力的發揮來獲得幸福的生活,實現共同富裕。
所以,我的主題詞不僅選了管理學和共同富裕,還選了民宿經濟這個關鍵詞。如何為共同富裕出把力,我找到了把民宿作為與管理學原理應用相關聯的一個研究領域。中國社會經歷了40多年的改革開放,盡管城鄉之間的差距在縮小,但還存在很大的間隙。祖國大地上產生了很多的“空心村”,村子里面已經基本上沒有年輕人了,都是留守兒童和60歲左右的人。國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幾年加大了對農村的投入,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近五年來,我考察了我國比較具有典型色彩的農村區域,隱約發現了破解“三農問題”的新亮點,這個立足點就是“民宿”現象。在這里,我不介紹民宿的基本定義了,有興趣的老師可以看我近幾年編的《中國民宿發展報告》(藍皮書)。對于民宿,簡要說,民宿就是農戶利用空余的房間發揮出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現象。
民宿能夠快速發展,我大致歸納了有三個主要因素。一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美麗中國建設國家戰略的實施,鄉村的路氣水電等基礎設施快速推進,原來交通不便但自然風光優美的偏僻農村可以與外界通暢交流了;二是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使鄉村成為科技發展一個新的應用領域;三是運輸工具的發展和普及,物流配送體系的不斷完善,由過去那種垂直或水平方式的形態轉變為分散的點對點連接,這種連接構成的網絡社會正在迅速形成。我在安徽、河南、四川等農村考察發現,留守在農村的50~60歲的大叔大媽,用自己家空余的房間開辦民宿,他們告訴我,一年的收入有13萬左右,這個數據還是五年以前的,而且在縣城的子女也時不時回來幫著打理,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以民宿這樣的經濟載體是否可以把原來的年輕人喚回老家來?讓這里的歷史脈絡、人文肌理得到良好的繼承和發展。但是這些民宿經營者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識,我作為長期研究管理的學者,是否可以做點這方面的工作呢?這就是我這幾年研究著眼在民宿經濟上的由來。
我今天的演講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內容和管理學有關,也就是我們作為管理學者,怎么在民宿行業中為那么多的經營者提供更好的管理知識,也就是賦能。第二是我個人認為,發展民宿經濟是目前組織農村達到共同富裕的相對比較有效的方法,我希望大家可以一同關注民宿問題。謝謝大家。
收稿日期:2021-10-16
作者簡介:過聚榮,男,管理學博士,上海醫藥大學執行校長,第十一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獎作者,《中國民宿發展報告》(藍皮書)主編,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助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科研處處長,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青島工學院校長、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