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綜改區”推動資源型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效應研究

2022-07-25 09:25:07范瑞毛成剛
商業研究 2022年3期

范瑞 毛成剛

內容提要:選取2003-2018年109個資源型城市的面板數據,采用雙重差分法剖析“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改革試驗區”(簡稱“綜改區”)試點政策對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效應及作用渠道。研究發現:“綜改區”設立促進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但抑制了產業結構多元化,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影響并不顯著。進一步地,“綜改區”設立通過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渠道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綜改區”設立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提升效應更大;“綜改區”設立對資源依賴度較低城市的產業結構高級化產生更大的經濟效應。

關鍵詞:“綜改區”設立;產業結構多元化;產業結構合理化;雙重差分法

中圖分類號:F2931;F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2)03-0036-13

收稿日期:2021-09-30

作者簡介:范瑞(1988-),男,山西偏關人,山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政策;毛成剛(1973-),男,山西襄汾人,山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山西票號與金融史、金融理論。

基金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1W072;山西省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培育項目,項目編號:2019SK024;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20ZD039;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調研課題,項目編號:2021DXXTZDDYKT014。

一、引言

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資源型地區雖憑借“資源紅利”實現了短期的高速增長,但長期來看,由于對資源型產業的長期依賴而導致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降低[1],資源型產業長期對制造業、服務業擠出而造成產業結構單一[2],資源產品價格的周期性波動帶來的經濟增長的大幅波動[3]以及高污染、高耗能發展模式帶來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4]。如何通過結構優化以規避“資源詛咒”的發展陷阱,成為資源型國家(地區)亟待解決的時代議題。

諸多學者從技術創新、環境規制和產業集聚等方面,探索資源型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創新發展路徑。部分學者聚焦于制度創新在推動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中的作用,其中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作為我國獨特的制度創新,在推動區域綠色發展和產業結構多元化方面大有裨益。郭金花和郭淑芬[5]從省域層面分析了“綜改區”設立對山西省產業轉型的影響,促進了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的提升,但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影響并不顯著。李玲娥等[6]從省域層面構建了評價山西省現代化經濟的指標體系,2000-2016年經濟現代化水平呈螺旋式上升的態勢,其中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權重最大,而產業結構升級在資源型經濟轉型中作用凸出。但也有學者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郭淑芬和馬宇紅[7]研究發現,“綜改區”設立后,山西省整體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但是可持續發展的六大子系統中產業轉型能力仍在低位運行,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的情況并未從根本扭轉。綜合來看,一方面,現有研究關于“綜改區”的產業結構轉型效應的結論尚未達成一致;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并不能囊括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全部內涵;此外,省域層面和地市層面的產業轉型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同時沒有深入分析“綜改區”設立影響產業結構轉型的作用渠道。

山西省共有11個地級市,除省會太原外,其余10個城市均屬于資源型城市。2010年11月,經過國務院批準,山西省設立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旨在推動山西省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體系,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目標。2012年9月,《山西省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出臺,總方案明確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的階段性目標。第一階段為2010-2015年,該階段的目標是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體系和資源型產業改造取得明顯成效等;第二階段為2016-2020年,該階段的目標是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綜合經濟競爭力明顯提升并力爭達到全國中等偏上水平等。2013年,山西省政府頒布了《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2013-2015年)》,該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主要目標在于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接續替代產業占比顯著提高以及多元化產業體系形成等。2017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對于山西省資源型城市形成產業結構多元化發展模式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大有裨益。2017年山西省出臺了《山西省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考核評價暫行辦法》,從省、市、縣三個層面進行經濟轉型考核,在考核指標設定方面,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權重最高,占比為50%,以考核“指揮棒”倒逼山西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綜改區”設立已經十年有余,政策出臺的初衷是否已經實現,是否有效推動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其具體的作用渠道如何?科學地研判上述問題對于豐富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相關理論、助力資源型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兼具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诖耍疚牟捎觅Y源型城市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雙重差分模型評估了“綜改區”政策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的因果效應,并系統分析“綜改區”政策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的傳導渠道和作用機理。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探討資源型地區的產業結構轉型有利于山西省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建設,促進山西省由制造業大省向制造業強省轉變,促進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向高端攀升。

本文與以往研究的區別在于:(1)以“綜改區”政策作為準自然實驗,從地市層面剖析了“綜改區”設立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的政策效果,豐富了試點政策在中觀層面產業結構調整效應的研究。(2)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細分為產業結構多元化、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三個維度,揭示了“綜改區”設立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3)從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兩個方面,深入剖析了“綜改區”設立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作用渠道,揭示了國家區域政策影響中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傳導路徑。(4)考察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資源依賴和城市等級存在差異的情況下,“綜改區”設立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異質性影響,有助于為進一步完善“綜改區”相關配套政策提供有益借鑒。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作為旨在助力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區域經濟政策,“綜改區”的設立,能夠充分釋放政策紅利、促進山西省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培育,以此助推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然而,資源型地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資源詛咒”,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一個長周期的過程,資源型地區長期形成的路徑依賴在短期內積重難返[8]。

(一)“綜改區”設立與山西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1.“綜改區”設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第一,優惠政策的助推效應。山西省“綜改區”是針對山西省資源型經濟發展的特點而設立的專題性綜改試驗區,享有“先行先試”的特權,其主要任務在于探索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的新路徑?!熬C改區”作為一項制度創新,一般可以劃分為制度輸入、發展、成熟和輸出四個階段,四個階段的動力主體分別是各級政府,企業和政府協同,企業占主導,政府推動和貫徹疊加市場輻射。因此,隨著山西省“綜改區”試點政策不斷深入,起始階段由各級政府驅動的產業結構轉型會逐步演變為由企業和山西省各級政府共同驅動,再由企業主體驅動占主導,最后將轉型經驗向全國推廣。伴隨著推動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發展的動力由“外”向“內”轉變,市場將逐步在產業轉型中發揮決定作用,疊加各級政府在土地出讓、稅收、金融、營商環境和支持創新等方面主動作為,市場準入壁壘逐步消除,市場運行機制更加規范有序,微觀企業的創新活力能夠被充分激發出來,加速了山西省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培育,最終推動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第二,對外開放的溢出效應。“綜改區”設立后,一方面山西省通過對內制度解綁和制度開放,加快商品和要素的國內外流動,吸引人才、資金、數據和技術等創新要素向山西省集聚,推動山西省的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另一方面,山西省加快全面開放的步伐,主動對接京津冀一體化,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與國內其他省份和“一帶一路”國家廣泛開展各領域合作,真正融入到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以國內、國際消費市場升級為契機,倒逼全省產業結構向高級化邁進,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引導全省發展環保產業、綠色金融,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服務于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2.多種因素合力抑制了產業結構升級。相比于非資源型地區,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更易形成路徑依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一個長周期的過程,資源型地區長期形成的路徑依賴短期內積重難返。資源依賴主要從產業、要素、經濟主體三個層面產生了擠出效應[2],同時疊加體制機制的鎖定效應[9],進而抑制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第一,產業層面的擠出效應。具體是指資源型產業對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擠出。資源型產品價格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當經濟周期處于復蘇和繁榮階段時,資源型產品價格飛漲,資源型產業的利潤率遠遠高于非資源型部門,資源型產業對制造業、服務業的生產要素產生明顯的虹吸效應,導致資源型地區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動力不足,抑制了非資源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2,10]。第二,要素層面的擠出效應。具體是指資本和資源對人力資本、技術創新的擠出。當資源型產品價格上升時,資本和資源要素能夠有效推動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長;而當資源型產品價格走低時,由于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等創新型生產要素數量有限,資源型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動力不足[11]。第三,經濟主體的擠出效應。具體是指大型、國有企業對中小、民營企業的擠出。資源開發所具有的規模效應決定了大型企業與資源型產業更匹配。資源型產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支柱產業,其戰略屬性決定了國有經濟的主導性,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資源型產業所具有的嵌入性和產業弱關聯性特點抑制了中小企業的形成和發展[2]。第四,體制機制的鎖定效應?!熬C改區”的設立并不能在短期內徹底破除掣肘山西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由于山西省長期依賴于資源型產業的發展,當地政府面臨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生態環境改善和提升就業等方面的多重約束,同時疊加地方政府轉型發展的激勵機制匱乏[9]。因此,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短期內無法實現重大突破的情況下,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的地方政府和資源型產業從業人員主動謀求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的動力不足,戰略性支柱產業、創新型產業難以培育壯大,抑制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綜合來看,“綜改區”的設立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既有促進效應,多種因素也抑制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那么對于“綜改區”設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凈效應的科學研判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為山西省資源型城市轉型出雛形重要階段性戰略目標的實現以及其他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有益借鑒?;诖耍疚奶岢鲆韵卵芯考僭O:

假設1a:“綜改區”的設立促進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假設1b:“綜改區”的設立抑制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二)“綜改區”設立影響山西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作用路徑

1.技術創新渠道。技術創新是助力區域制造業升級、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推動器[12]。資源型地區的經濟增長長期依賴于資源和資本的助推,而對技術進步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抑制了生產要素高級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2]?!熬C改區”設立后,加速破解長期掣肘山西省技術創新的各種體制機制矛盾,通過稅收優惠、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金融支持等多種方式有效激發微觀企業的創新活力,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升,繼而助力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技術創新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周期,“綜改區”設立后,山西省通過銀行信貸、發行債券以及鼓勵省內企業通過股權融資等多種方式支持傳統煤炭產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高碳發展模式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接續替代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中小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全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由中小企業貢獻,“綜改區”設立后,山西省不斷探索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各類政策,通過向高科技中小企業提供財政補貼、降低所得稅稅率等手段,一方面激勵本地中小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另一方面吸引省外企業落戶山西,有效彌補山西省創新要素不足的短板?!熬C改區”設立后,山西省以此為契機,大力破除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效壓縮企業創辦時間、降低市場準入壁壘,2020年專門出臺了《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山西省營商環境的改善為企業創新和產業轉型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人力資本渠道。人力資本是促進城市產業轉型和綠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綜改區”設立后,山西省政府和各地市政府紛紛出臺各類引進人才政策①,一方面要留住本省現有的人才,另一方面派出專門的代表團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雙一流”高校舉辦人才政策推介會,吸引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來晉工作、生活,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干中學”效應,助力山西的轉型發展?!熬C改區”設立后,山西省大力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社會資本引入后優化了勞動力資源跨部門配置,高科技部門能夠吸納更多的人力資本,削弱了資源產業發展對技術進步的擠出效應[13]?;诖耍疚奶岢鲆韵卵芯考僭O:

假設2:“綜改區”的設立,通過人力資本渠道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假設3:“綜改區”的設立,通過技術創新渠道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三)異質性分析

1資源依賴異質性分析。資源依賴度是影響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要素之一,“綜改區”的設立可能對不同資源依賴度的城市產生異質性影響。資源型城市長期對資源型產業的路徑依賴,對人力資本、技術創新等創新要素形成擠出[11],資源依賴度較高城市的產業發展更易形成路徑依賴[14]。相比于資源依賴度較高的城市,資源依賴度較低的城市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度相對較低。因此,當“綜改區”設立后,能夠充分利用政策紅利的作用,加大對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等創新要素擠入,以創新發展牽引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能夠產生更大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效應。

2城市等級異質性分析。不同于西方城市資源配置的市場自發形成模式,中國城市的資源配置自古以來形成了中央集權的獨特發展模式。中國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央集權國家,絕大部分重要資源是自上而下進行分配的,因此,不同城市等級享有的資源配置便利性存在差異。一般來說,城市等級越高,其享有的資源配置的便利性也越高[15]。2015年,山西省發布了《山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5—2020年)》,將山西的城市體系設定為“一核一圈三群”。一核即太原都市區,一圈為由太原都市區擴展而成的太原都市圈,三群為大同-朔州、長治-晉城、臨汾-運城三個城鎮群。山西省共有10個資源型城市,其中大同、朔州、長治、晉城、臨汾和運城作為三個城鎮群的中心城市,相比于其他非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能夠得到山西省更多的政策優惠,在“綜改區”設立之后,其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效果可能更好。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4:資源型城市的資源依賴度越低,“綜改區”設立之后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效應越大。

假設5:資源型城市的等級越高,“綜改區”設立之后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效應越大。

三、研究設計與變量選取

(一)樣本選擇與模型設計

國內外諸多學者采用雙重差分法(DID)用于政策效果的評估。“綜改區”的設立是一項惠及山西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經濟政策,“綜改區”的設立為本文運用雙重差分法進行政策效應評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準自然實驗”。

為了科學地對“綜改區”設立的政策效果進行評估和研判,本文根據《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關于資源型城市的界定,將資源型城市分為礦業城市和森工城市兩大類,其中地級行政區的資源型城市共126個,縣級市和縣級行政區的分別為62個和58個。鑒于地級行政區的資源型城市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本文選取了126個地級市作為研究對象。礦業城市和森工城市雖然都屬于資源型城市,但是兩類城市仍然存在本質的區別,礦業城市主要以礦產資源的開采加工為主,森工城市則主要開采和加工森林,因此本文將7個森工城市從樣本中剔除。由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沒有自治州的數據,因此剔除了9個自治州的數據,而畢節市在2011年之前為畢節專區,在2011年才升級為地級行政區,不滿足雙重差分模型的建模要求,故將畢節市從樣本中剔除,最終樣本為109個資源型城市。

基于2003-2018年109個資源型城市的面板數據,根據“綜改區”設立所包含的山西省10個資源型城市,將全部樣本劃分為“處理組”和“對照組”。山西省10個資源型城市設定為“處理組”,賦值為1;剩余99個資源型城市設定為“對照組”,賦值為0。與此同時,依據“綜改區”設立的時間設定時間虛擬變量time,2010年政策實施當年及以后年份的time賦值為1,2010年政策實施之前的time賦值為0。將樣本城市分為四組:“綜改區”設立之前的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組(treat=1,time=0)、“綜改區”設立之前的非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組(treat=0,time=0)、“綜改區”設立之后的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組(treat=1,time=1)、“綜改區”設立之后的非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組(treat=0,time=1)。本文參考方慧和趙勝立[16]的做法將基準模型設定如下:

upindustryi,t=α0+α1timei,t×treati,t+α2timei+∑nk=3αkXi,t+μi+λt+εi,t(1)

其中,i和t分別表示時間和城市;upindustryit是被解釋變量,表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timeit表示“綜改區”設立前后的時間虛擬變量;treatit表示是否為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的虛擬變量;時間與地區的交互項timei,t×treati,t是核心解釋變量,表示“綜改區”設立的政策凈效應;Xit表示一組控制變量,具體包括總人口、城市化水平、經濟增長水平、對外開放水平、政府干預、金融發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基礎設施水平;μi表征個體效應,λt表征時間效應;αi表示模型(1)的待估參數;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在模型(1)中,α1為核心估計參數,表示“綜改區”設立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凈效應,如果α1>0,表明“綜改區”設立促進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反之則表明抑制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

(二)變量與數據說明

1被解釋變量:產業結構轉型升級(upindustryit)。本文借鑒孫祥棟等[17]、袁航和朱承亮[18]的研究,從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結構多元化三個方面進行度量,產業結構高級化進一步細分為產業結構高級化量的發展與質的提高。

產業結構合理化采用泰爾指數(theili,t)進行測度。theili,t=∑3myi,m,t×ln(yi,m,t/li,m,t),其中,yi,m,t表示i地市第m產業在t時期占GDP的比重,li,m,t表征i地市第m產業在t時期從業人員在總從業人員中的占比。泰爾指數能夠科學測度資源型城市三大產業的產值結構相對于三大產業人員就業結構的偏離情況,當theili,t=0時,表明產業結構處于均衡狀態且合理,反之,則說明產業結構未處于均衡狀態且不合理。

產業結構高級化反映了產業結構由低附加值、低加工度向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逐步遞進的產業遞進層面。用產業結構層次系數ais1i,t來表征產業高級化量的發展。ais1i,t=∑3myi,m,t×m,m=1,2,3,其中,yi,m,t表示i地市第m產業在t時期占GDP的比重,m表示第一(二、三)產業。

產業結構高級化(ais2i,t)質的提高具體計算公式如下,ais2i,t=∑3myi,m,t×lpi,m,t,其中lpi,m,t表征i地市第m產業在t時期的勞動生產率,lpi,m,t=Yi,m,t/Li,m,t;Yi,m,t表征i地市第m產業在t時期的產業增加值。Li,m,t表征i地市第m產業在t時期的從業人員,由于產業占比yi,m,t不存在量綱,而lpi,m,t存在量綱,二者無法直接相乘,因此采用均值化方法去除勞動生產率lpi,m,t的量綱。該指數越大反映出產業結構高級化質的發展水平越高。

產業結構多元化借鑒孫祥棟等[17]的研究,采用各產業從業人員的赫芬達爾指數(HHI)的倒數進行測度,具體的計算如下,diveri,n,t=1HHIi,n,t=1∑n1(Ln,i/Li)2,n表示第n個產業部分,Ln,i表征i地市第n產業的從業人數,Li表征i地市的總從業人數②。

2核心解釋變量:“綜改區”設立與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的交互項timei,t×treati,t。

3控制變量。借鑒關于產業結構升級的相關研究[16],主要包括以下控制變量:(1)總人口(popi,t)。采用各地市戶籍總人口進行表征,對總人口的數量取自然對數。(2)城市化水平(urbani,t)。采用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進行表征。(3)經濟增長水平(gdpi,t)。采用各地市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表征,對地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取自然對數。(4)對外開放水平(openi,t)。采用該地區的實際使用外資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進行表征。(5)政府干預(govi,t)。采用地區公共預算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進行表征。(6)金融發展水平(financei,t)。采用地區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進行表征。(7)信息化水平(informi,t)。采用郵電業務總量與地區總人口總值的比值進行表征。(8)基礎設施水平(infrastri,t)。采用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進行表征,人均城市道路面積由城市道路面積與地區城市非農人口的比值計算得到。

4中介變量。根據前文理論分析中關于“綜改區”設立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作用機理的分析,選擇人力資本(humani,t)和技術創新(techi,t)作為中介變量。人力資本采用高校在校總人數與地區總人口的比值進行表征。技術創新采用各地市規模以上的企業個數占所在省份的比重乘以該省份實用與創新專利授權數計算得到。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各地市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國家統計局和Wind數據庫(見表1)。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綜改區”影響資源型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基準結果分析

為了評估2010年“綜改區”設立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本文選取2003-2018年109個資源型城市的面板數據,采用雙重差分法進行估計。由表2的基準回歸結果可知,“綜改區”設立顯著提升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量和產業高級化的質,抑制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的產業多元化,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影響為正但統計上并不顯著。

具體而言:首先,“綜改區”設立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量的影響系數為03159,且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綜改區”設立可以推動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由第二產業占主導向第三產業占主導,進而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發展的方向轉變。這主要得益于“綜改區”設立后,國家給予山西省全方位、多領域的支持政策,為山西省轉型出雛形、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量的發展助力頗多。進而驗證了假說1a。其次,“綜改區”設立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質的影響系數為00989,且在10%水平下顯著。表明“綜改區”設立促進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質的提升。2010年“綜改區”設立后,2012年國務院批復了《山西省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2017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為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釋放了更多的制度紅利,有利于山西省資源型城市在轉型發展中先行先試,引進、消化和吸收各類先進技術,大力引進各類高端人才,促進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質的提升,進而驗證了假說1a。再次,“綜改區”設立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多元化的影響系數為-05581,且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綜改區”設立抑制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多元化。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1]。山西省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省份,11個地市中有10個地市為資源型城市,其轉型升級的難度不容小覷。2010年“綜改區”設立后,2012年山西省政府頒布了《山西省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改革目標分兩階段實現,第一階段為2011-2015年,旨在初步形成“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產業體系;第二階段為2016-2020年,旨在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提高等目標。研究表明山西省資源型城市僅僅部分實現了當時設定的轉型發展目標。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形成了路徑依賴,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進展緩慢,而新興產業的培育在短期內難見成效,單一產業結構發展的情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綜改區”設立的政策紅利被已有的產業發展路徑依賴抵消或者削弱,未能助力山西省資源型城市實現產業多元化的目標,進而驗證了假說1b。最后,“綜改區”設立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影響系數為00336,統計上并不顯著。表明“綜改區”設立后,并未根本扭轉資源型地區普遍存在的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等創新要素被擠出的發展現狀[2],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由第二產業主導向以第三產業主導轉變還存在諸多體制機制障礙,弱化了“綜改區”設立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促進作用,進而驗證了假說1b。

(二)平行趨勢及動態效應檢驗

采用動態面板模型驗證“綜改區”政策實施前的平行趨勢,以及政策實施后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動態演變趨勢。根據“綜改區”政策實施的時間設置虛擬變量,驗證政策實施前2年及后5年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政策效果。平行趨勢及動態效應檢驗結果詳見圖1-圖4。圖1表示“綜改區”政策影響山西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動態效應,圖2表示“綜改區”政策影響山西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量的動態效應,圖3表示“綜改區”政策影響山西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質的動態效應,圖4表示“綜改區”政策影響山西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多元化的動態效應。圖中短豎線和原點分別表示置信區間和政策效應大小。首先,通過觀察圖1-圖4,“綜改區”政策實施前的2年,估計系數基本為0,而且在統計上并不具有顯著性,表明“綜改區”政策實施前,處理組和對照組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即滿足平行趨勢假設。其次,進一步考察了“綜改區”政策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影響的動態效應。由圖1-圖4可知,“綜改區”政策實施后,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動態效應并不顯著,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動態性顯著為正,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呈波動上升的趨勢,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產業結構多元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呈波動下降的趨勢,表明基準回歸結果具有穩健性。

(三)穩健性檢驗

1時間安慰劑檢驗。由基準模型的實證結果可知,“綜改區”設立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推動作用并不顯著,這可能與其他產業政策、國家發展戰略有關。為進一步驗證基準模型結果的穩健性,需要對“綜改區”設立所產生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進行時間安慰劑檢驗,即考察未設立“綜改區”時,處理組與政策時間的交互項treat×time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若交互項treat×time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不顯著,表明“綜改區”設立之前,“綜改區”設立確實不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意味著處理組和對照組并無其他系統性誤差,驗證了基準模型實證結果的可靠性,反之,則說明基準模型的實證結果并不可靠。因此,本文隨機將“綜改區”設立的時間提前2年,然后重新回歸進行驗證。由表3的實證結果可知,將“綜改區”設立的時間提前之后,并未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生顯著影響,驗證了基準模型實證結果的穩健性。

2PSM-DID檢驗。樣本選擇偏差是實證分析產生內生性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采用PSM-DID方法來盡可能避免由樣本選擇偏差造成的內生性。具體來說,結合處理組與對照組的相關變量,選取總人口、城市化水平、經濟增長水平、對外開放水平、政府干預、金融發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基礎設施水平作為特征變量,采用Logit模型得到傾向值得分,對“綜改區”設立后包含的樣本城市與未設立“綜改區”的資源型樣本城市進行1:1匹配,匹配成功的樣本設定為處理組,然后對處理組重新進行回歸分析,具體見表4。由表4的實證結果可知,產業結構高級化量的發展(ais1)和產業結構高級化質的提高(ais2)分別在1%和10%的水平下顯著為正,產業多元化(diver)在1%水平下顯著為負,產業結構合理化(theil)的系數為正但并不顯著,與基本回歸的結果基本吻合,說明本文研究結論的穩健性。

3縮尾處理的穩健性檢驗。本文采用縮尾處理的方法來確保實證結果的穩健性。在表1的描述性統計中,三個維度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指標標準差相對較大,樣本中極端值的存在會影響實證結果的穩健性。為了確保實證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采用Winsorize方法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上下1%的縮尾處理,剔除了所有連續變量的極端值。縮尾處理的穩健性回歸結果見表5,“綜改區”設立之后,顯著促進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質的提升,抑制了產業結構多元化,對產業結構高級化量的發展影響為正但并不顯著,與基準回歸結果相同,再次驗證了基準結果的穩健性。

五、異質性與機制檢驗

(一)資源依賴度異質性檢驗

依據2018年山西省10個資源型城市資源依賴度的均值將處理組分為資源依賴度較高的城市與資源依賴度較低的城市。在山西省10個資源型城市中,資源依賴度位于2018年均值以上的定義為資源依賴度較高的城市,它們分別是大同、陽泉、長治、晉城和朔州,其余5個城市為資源依賴度較低的城市。具體的實證結果見表6和表7。

資源依賴度較高城市與資源依賴度較低城市的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質的系數為正,且分別在5%和1%水平下顯著,說明2010年“綜改區”設立之后,明顯提升了兩類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質,且對于資源依賴度較低城市的效果更加明顯,驗證了假設4。該結論與郭淑芬和郭金花[19]關于“綜改區”設立的高質量發展效應的結論恰恰相反,可能的原因在于,資源依賴度較低的城市對于人力資本、技術創新等創新性生產要素的擠出效應較低,當“綜改區”設立之后,能夠充分利用國家給予山西省的各項政策紅利,大力度引進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充分發揮高端人力資本的“干中學”效應和技術進步的動力源作用,助力其產業結構高級化質的發展。

(二)城市等級異質性檢驗

依據2015年山西省發布的《山西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5—2020年)》,將山西省10個資源型城市分為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非中心城市兩組,前者包括大同、朔州、長治、晉城、臨汾和運城,后者包括剩余4個城市,實證結果見表8和表9。“綜改區”設立之后,無論是城市群中心城市,還是城市群非中心城市,其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質都顯著為正,且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質提升的效應明顯優于城市群非中心城市??赡艿慕忉屧谟谏轿魇≌o予城市群中心城市更多的政策優惠,因此在“綜改區”設立之后,其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質能夠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熬C改區”設立之后,城市群非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多元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量的發展在10%水平下顯著,對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多元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量產生了負向影響,但統計上并不顯著,驗證了假設5。

(三)“綜改區”政策對資源型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作用路徑檢驗

前文基本回歸的實證結果發現,“綜改區”設立促進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量的發展和質的提升,抑制了產業結構多元化,對不同資源依賴程度和不同城市等級的產業結構轉型產生了異質性影響?!熬C改區”設立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渠道如何?此問題仍需進一步探究。前文的理論分析表明,“綜改區”設立通過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兩個渠道影響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因此,本文根據理論分析結論建立以下中介效應模型:

mediumit=β0+β1timet×treati+β2timet+∑nk=3βkXit+μi+λt+νit(2)

upindustryi,t=α0+α1timei,t×treati,t+α2timei+α3mediumi,t+∑nk=4αkXi,t+μi+λt+εi,t(3)

其中,i和t分別表示時間和城市;mediumi,t表示中介變量,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本文選取人力資本(humani,t)和技術創新(techi,t)作為中介變量;Xit表示一組控制變量;μi表征個體效應,λt表征時間效應;αi和βi表示模型(2)和(3)的待估參數;νi,t和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

1.人力資本渠道的中介效應檢驗。在基本回歸中,“綜改區”設立后,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合理化影響的系數在統計上并不顯著,因此本部分只檢驗技術創新在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質、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量中是否發揮中介效應。

根據溫忠麟和葉寶娟[20]關于中介效應的方法,本文首先通過依次檢驗法進行檢驗,結果詳見表10。由于在模型(2)中,“綜改區”設立與處理組交互項的系數并不顯著。在此基礎上,通過Bootstrap法進一步檢驗人力資本渠道在“綜改區”設立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中介效應,通過Bootstrap法重復抽樣1000次,檢驗結果見表11?!熬C改區”設立后,通過人力資本渠道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多元化的直接效應并不顯著,而間接的遮掩效應顯著?!熬C改區”設立后,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量的發展直接提高。“綜改區”設立后,一方面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質直接提高,另一方面通過人力資本渠道的“干中學”效應間接提高,驗證了假設2。

2.技術創新渠道的中介效應檢驗。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技術創新是“綜改區”設立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又一重要渠道,技術創新渠道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見表12和表13。在基本回歸中,“綜改區”設立后,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合理化影響的系數在統計上并不顯著,因此本部分只檢驗技術創新在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質、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量中是否發揮中介效應。

按照溫忠麟和葉寶娟[20]關于中介效應的方法,首先,使用依次檢驗法對技術創新渠道的中介效應檢驗。由表12實證結果可知,技術創新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多元化、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量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質的影響在統計上并不顯著。其次,運用Bootstrap法對技術創新渠道的中介效應進行進一步檢驗。由表13檢驗結果可知,技術創新并沒有在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多元化過程中發揮中介效應?!熬C改區”設立后,通過技術創新渠道影響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量和質,其直接效應的系數為正,間接效應的系數為負,兩個系數恰好相反。說明“綜改區”設立后,一方面直接促進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量與產業結構高級化質的提高;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渠道提高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量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質,技術創新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遮掩效應,驗證了假設3。

六、結論與啟示

合理的政策設計有助于引導資源型城市破解“資源詛咒”、實現產業結構高質量轉型發展。本研究以2010年“綜改區”設立為準自然實驗,選取2003-2018年109個資源型城市的面板數據,采用雙重差分法探究了“綜改區”試點政策對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效應及作用渠道。研究發現:(1)“綜改區”設立后,促進了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量的發展與質的提高,但抑制了產業結構多元化,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影響并不顯著。(2)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在“綜改區”試點政策助力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發揮了中介傳導作用。(3)“綜改區”設立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提升效應明顯優于城市群非中心城市,抑制了城市群非中心城市產業結構多元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量,對城市群中心城市產業結構多元化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量影響并不顯著。(4)“綜改區”設立對資源依賴度較低城市的產業結構高級化產生更大的經濟效應,抑制了資源依賴度較低城市的產業結構多元化,對資源依賴度較高城市的產業結構多元化影響并不顯著。

為推動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破解山西省資源型城市“資源詛咒”的發展困局,基于以上研究結論得到如下啟示:(1)應該從中央、省、地市三個層面繼續完善“綜改區”試點的相關政策,構建三級聯動的長效工作機制。中央政府繼續做好“綜改區”試點政策的頂層設計,在財稅、金融、土地和創新創業等方面給予山西省更多的政策傾斜;山西省政府應該以中央關于“綜改區”試點政策為統領,繼續完善“綜改區”試點的配套政策,保障中央政策在山西省真正落地執行,完善地市經濟轉型升級的評價指標,為科學研判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指揮棒”和“風向標”;山西省各資源型城市應該在充分利用中央和山西省各項政策紅利的基礎上,以“碳達峰”和“碳中和”為目標,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循環經濟,切實推動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2)山西省各級政府應該以更開放、包容的態度和標準匯聚更多高端人才,不斷提高山西省的人力資本水平;鼓勵高等學校和各類企業攻克“卡脖子”技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以助推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山西省產業鏈在全球攀升。(3)“綜改區”試點政策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提高試點政策的靈活性和包容性。山西省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的試點經驗進一步推廣過程中,切勿“一刀切”和盲目跟風,應該結合資源型城市的資源依賴度以及城市等級,構建符合各地發展特色的產業結構轉型發展模式。

注釋:

①2017年山西省出臺《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旨在人才引進的體制機制方面實現突破和創新,各地市也相繼出臺相關政策留住人才、引進人才。

②《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關于地級市產業結構的劃分,具體包括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査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文化和公共管理。

參考文獻:

[1]鄔曉霞,時晨,高見.資源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與機制創新[J].經濟問題,2020(12):11-17.

[2]景普秋.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長動力構成及轉換研究[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125-134.

[3]俞劍,程冬,鄭文平.能源價格不確定性、固定資產投資與中國經濟波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7(11):98-112.

[4]任陽軍,汪傳旭,齊穎秀,等.資源型產業集聚對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0(14):124-127.

[5]郭金花,郭淑芬.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設立促進了地方產業結構優化嗎——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實證分析[J].財經科學,2019(8):69-81.

[6]李玲娥,王亞麗,王園園,等.資源型經濟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分析——以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區為例[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0(7):100-112.

[7]郭淑芬,馬宇紅.資源型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測度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7):72-79.

[8]邵帥,齊中英.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基于“資源詛咒”假說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8(4):147-160.

[9]袁航,朱承亮.西部大開發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了嗎?——基于PSM-DID方法的檢驗[J].中國軟科學,2018(6):67-81.

[10]BuffieEF.DirectForeignInvestment,CrowdingOut,andUnderemploymentintheDualisticEconomy[J].OxfordEconomicPapers,1993(4):639-667.

[11]郭愛君,胡安軍,王祥兵.資源型經濟區產業路徑依賴的形成機制、特性與破解[J].經濟問題探索,2017(10):73-79.

[12]王小騰,張春鵬,葛鵬飛.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能夠促進制造業升級嗎?[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6):59-77.

[13]萬建香,汪壽陽.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能否打破“資源詛咒”?——基于面板門檻效應的研究[J].經濟研究,2016(12):76-89.

[14]DavidPA.ClioandtheEconomicsofQWER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5(2):332-337.

[15]江艇,孫鯤鵬,聶輝華.城市級別、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錯配[J].管理世界,2018(3):38-50,77,183.

[16]方慧,趙勝立.“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嗎?——基于285個城市的雙重差分檢驗[J].產業經濟研究,2021(1):29-42.

[17]孫祥棟,張亮亮,趙崢.城市集聚經濟的來源:專業化還是多樣化——基于中國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財經科學,2016(2):113-122.

[18]袁航,朱承亮.國家高新區推動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嗎[J].中國工業經濟,2018(8):60-77.

[19]郭淑芬,郭金花.“綜改區”設立、產業多元化與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J].產業經濟研究,2019(1):87-98.

[20]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5):731-745.

TheEstablishmentofthe“ComprehensiveReformzone”PromotedtheTransformation

andUpgradingoftheIndustrialStructureofResource-basedRegions

——EmpiricalEvidenceFrom109Resource-basedCities

FANRui,MAOCheng-gang

(SchoolofFinance,Shan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Selectingthepaneldataof109resource-basedcitiesfrom2003to2018,thispaperusesthedoubledifferencemethodtoanalyzetheeffectsandchannelsofthepilotpolicyofthe“ShanxiProvinceNationalResource-basedEconomicTransformationComprehensiveReformPilotZone”(hereinafterreferredtoasthe“ComprehensiveReformZone”)on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theindustrialstructureofresource-basedcities.Thestudyfoundthattheestablishmentofthe“comprehensivereformzone”promotedthequantitydevelopmentandqualityimprovementoftheadvancedleveloftheindustrialstructureofresource-basedcitiesinShanxiProvince,butrestrainedthediversificationof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hadnosignificantimpactontherationalizationoftheindustrialstructure.Furthermore,theestablishmentofthe“comprehensivereformzone”influences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theindustrialstructureofresource-basedcitiesinShanxiProvincethroughhumancapital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channels.Aftertheestablishmentofthe“ComprehensiveReformZone”,thedegreeofrationalizationof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thequalityimprovementofadvancedindustrialstructureofthecentralcitiesofurbanagglomerationsisgreater.Theestablishmentof“comprehensivereformzones”hasagreatereconomiceffectonthequalityoftheadvancedindustrialstructureofcitieswithlowresourcedependence.

Keywords:theestablishmentof“comprehensivereformzones”;thediversificationoftheindustrialstructure;therationalizationoftheindustrialstructure;difference-in-difference

(責任編輯:李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午夜视频www|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广东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亚洲午夜18|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污视频|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国产黄色免费看|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免费一极毛片|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天天躁狠狠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性欧美精品xxxx| 亚洲美女久久| 91亚洲精选|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午夜看片| 国产人人干| 性色一区|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欧美在线天堂|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2区|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狠狠综合久久|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午夜不卡视频| 亚洲无码91视频| 国产福利大秀91|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久久黄色影院|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2020亚洲精品无码|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娇喘视频|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五月婷婷精品|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