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蔣煬
★深入推動創新發展,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們要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重慶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讓“近者悅、遠者來”成為重慶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的響亮品牌。
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的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科研工作者通過生物育種手段,從傳統育種走向種質創制,實現育種向工廠化、規模化、智能化發展。
兩江新區禮嘉智慧公園的京東方(重慶)創新中心工地上,建設如火如荼。作為京東方在國內投建的第一個創新中心,這里正搶抓施工進度,計劃于年內亮相。屆時,該中心將助力重慶成為全球重要的千億級半導體顯示產業集群。
……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是重慶“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今后5 年,我市將深入推動創新發展,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目前,重慶正瞄準集成電路、汽車電子、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軟件信息等賽道,加速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綠色低碳、智能制造及高技術服務等主導產業,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重慶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那批樣本怎么樣了?”“那個實驗做了沒有?”……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的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科研工作者各司其職,言談之間都是這樣的對話。自年初投入運行以來,在這座高效運轉的種質創制中心內,幾乎每周都有新的科研進展。
在這里,一株株嫩綠的青蒿苗正在透明的培養皿中茁壯成長;一棵棵楊樹幼苗被裝在玻璃器皿內,并被一一打上了標簽。
家蠶育種實驗室里別有一番景象,蠶寶寶沒有吃桑葉,卻津津有味地吃著“黑色飼料”。“這是我們研發的人工飼料,可以代替桑葉。”家蠶育種團隊的沈關望博士介紹。

西部(重慶)科學城金鳳實驗室。圖/雷鍵

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科研人員查看青蒿育種情況。圖/雷鍵
傳統養蠶存在季節性,極大限制了蠶絲產業的發展。家蠶育種團隊研發出的家蠶人工飼料,不僅擺脫了家蠶對新鮮桑葉的依賴,實現了全年養蠶,還防止了蠶寶寶“病從口入”,使其產出的蠶絲更加潔凈。
目前,該團隊已經獲得了能吐出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抑制炎癥等功能的10余種治療性重組蛋白蠶絲的家蠶品種素材,并完成了功能性驗證,下一步將與醫院合作推向臨床。未來,蠶絲用于醫療救治的范圍將更廣泛。
今年初,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正式運行,并獲批成為國家支撐服務育種創新的5 個專業化平臺之一。依托西南大學農業科技優勢,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等一大批頂尖科研機構“組團”,共同打造了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
短短4個月時間,家蠶、楊樹、青蒿3 項種質創制工作已全面鋪開。未來這里還將開展油菜、水稻、柑橘、茶樹、黃連以及魚類等物種創制研究。
“此次黨代會報告提到,未來重慶將實現‘科教實力顯著提升’,這讓我們科研工作者深受鼓舞!”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西南大學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夏慶友教授表示,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被賦予了破解農業“芯片”中“卡脖子”問題、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重要使命,大家深感重任在肩。
當下,西部(重慶)科學城已聚集一批“大裝置”“大院所”“大平臺”。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1 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13 個大數據智能化相關前沿實驗室正加速科研攻關;中科院汽車軟件創新平臺已落戶,核心科研團隊已入駐;上海交通大學重慶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正式落地。
重慶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鄧敏軍表示,貫徹落實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下一步將圍繞加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以謀劃工作路徑為切入點,深化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等科技體制改革,編制產業技術圖譜,厘清產業鏈技術發展現狀,提升創新工作戰斗力;以打造創新平臺為牽引點,支持名校、名院、名企培育新型研發機構,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力;以推進校地合作為著力點,完善校地協同創新機制,統籌推進校地合作項目;以“大創谷”為核心,構建“一核六園多點”發展格局,打造環大學城創新生態圈,提升經濟發展帶動力;以優化科技服務為支撐點,完善科技孵化及企業培育體系,加強科技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力。
有創血壓傳感芯片主要用于病人連續血壓的監測,是手術室、ICU里常用醫療器械所需要的核心醫療電子芯片,而當前市場上,這種芯片全部依賴進口。今年初,該芯片由西部(重慶)科學城重慶湃芯創智微電子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成功,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
目前,芯片已進入量產階段,進入市場后,有望使一次性使用有創血壓傳感器的價格降低一半,同時推動該產品從芯片到套件耗材實現100%國產化。
激光技術是先進制造業的重要技術,在半導體芯片制造、航空材料及“高鐵海工”等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器件加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位于兩江協同創新區的華東師范大學重慶研究院瞄準高端領域及新興產業,正圍繞“卡脖子”技術進行“突圍”——該院通過自主研發的首臺1030nm 波段毫焦級飛秒固體激光器,成功實現了高能超快激光在玻璃和空氣中的激光成絲,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該院還完成了國內首臺基于摻鐿氟化鈣晶體的毫焦級固體飛秒再生放大器(激光器)的研發,其主要用于第三代半導體芯片切割、飛機發動機葉片打孔等高端應用領域,打破了國外激光巨頭公司對國內高端激光器產品的市場壟斷,有望改變國內對進口高端激光光源設備的依賴。
近年來,重慶正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為進一步增強重慶科技創新的集聚度、活躍度、開放度、貢獻度、輻射度,市科技局科技創新中心發展處處長周艷表示,接下來,市科技局將在推動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方面,立足重慶優勢,爭取在渝建設國家實驗室及其基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科教基礎設施;在引進科技創新資源方面,繼續針對性引進一批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扶優做強一批落地快、發展好、潛力大的“標桿”機構,推動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產業“補鏈強鏈”;在推動引進資源與本地發展相融合方面,建立健全科技創新資源融入本地發展的平臺和渠道,常態化、精準化開展供需對接、成果轉化、金融服務等活動,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5 月下旬,西部(重慶)科學城金鳳實驗室8個核心團隊入駐,正式開展科研工作。作為西部(重慶)科學城著力打造的“重慶實驗室”,將攻克一批引領性前沿技術,形成一批標志性原創成果,有力提升重慶在生命健康領域的源頭創新能力,引領全市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金鳳實驗室已征集擬入駐團隊40余個,包括卞修武、楊正林等院士團隊9個。
據了解,這個重慶頂級實驗室內多個科研團隊正在加速布局——劉新東教授團隊(研究方向為中樞神經系統免疫微環境)、仰毅教授團隊(研究方向為腦膠質瘤與乳腺癌的免疫治療及治療抵抗機制)、王巖教授團隊(研究方向為腫瘤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屆時,這里將形成以兩院院士領銜、長江學者、“優青”等高層次青年科學家為主體的科研人才隊伍,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掀起“最強大腦”風暴。
“今年,金鳳實驗室將力爭組建不少于20 個科研團隊,形成不少于150 人的科研人才隊伍。”西部(重慶)科學城相關負責人介紹,到2025年,通過引育一批領軍型科研人才、攻克一批引領型前沿技術、取得一批標志性原創成果,這里將成為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生命健康創新策源地。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市科學技術協會秘書長馮綱介紹,去年5 月以來,市科協牽頭實施了我市“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貢獻”行動,聚焦科技工作者“急難愁盼”問題和制約創新創造的關鍵“堵點”,形成20 條工作清單,拿出“硬招”“實招”,讓更多人在創新創造中奉獻價值、成就夢想。
“當前,重慶正在加快推進全國地方科協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我們將進一步建立‘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貢獻’長效機制,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當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馮綱表示,為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高地,市科協還將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人才、重創新的良好環境;認真落實加強和改進新時代科技人才工作的12條舉措,聚焦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四類人才”,分類施策,為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科技人才提供科協服務,讓“近者悅、遠者來”成為重慶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的響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