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明珠
(甘肅省莊浪縣中醫(yī)醫(yī)院 甘肅 莊浪 744600)
小兒腹外疝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在一般情況下,先天性腹外疝1 歲以上的兒童或是疝環(huán)直徑在2厘米~3 厘米的患兒可判斷其為不能自愈的疝。對于此類型患兒,通常需要采取手術治療。在對此疾病手術中,通常運用疝囊高位結扎,但運用傳統的手術方式往往需要較大的切口,手術的時間相對較長,在術后出現并發(fā)癥的可能性偏高,對于患兒的術后恢復可產生負面影響,也可能會影響患兒的健康發(fā)育。伴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持續(xù)性發(fā)展,腹腔鏡手術在治療中得到全面應用[1]。微創(chuàng)手術在治療小兒腹外疝具有明顯優(yōu)勢,本研究應用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對小兒腹外疝進行治療,得到良好療效。
在本研究中,以在本院2020 年7 月~2021 年7月接受治療的8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 例。對照組男患兒36 例,女患兒4 例,年齡為1 歲~6 歲,平均(3.2±0.3)歲,病程為1 年~3 年,平均(1.6±0.3)年。其中直、單、斜、雙側疝例數分別是16、11、9、4 例。觀察組男患兒34 例,女性患兒6 例,年齡1 歲~5 歲,平均(3.3±0.5)歲,病程1 年~4 年,平均(1.5±0.4)年。其中直、單、斜、雙側疝例數分別是15、12、10、3 例。對2 組患兒在年齡等多方面基礎性資料比較,并無顯著差異。所以,可對比分析。
為對照組患兒進行傳統手術治療。在手術時,使患兒保持仰臥位,在對患兒全麻后,在恥骨外環(huán)以及結節(jié)外側行長度30 毫米~40 毫米的切口。在確定疝囊位置之后,內環(huán)縫合結扎,止血,也將切口縫合。
對觀察組患兒開展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使患兒保持仰臥位,對患兒全麻后,在肚臍上緣行5 毫米切口,將veress 針置入,行人工氣腹后,置入腹腔鏡。在髂前上棘與恥骨外環(huán)交匯位置行3 毫米切口,將操作鉗置入。在鏡下觀察的疝囊位置,用20 毫升注射器針頭帶線刺入內環(huán)口,腹膜外潛行繞疝環(huán)內環(huán)口內側半周,運用操作鉗將縫線帶出,退針至腹膜外,繞外側半周,將留置在腹腔的絲線穿入針頭,20 毫升注射器負壓吸出絲線至腹腔外,壓迫疝囊,將絲線收緊、縛結。常規(guī)檢測對側腹股溝,在確定沒有隱匿疝之后,將腹腔鏡退出,切口常規(guī)包扎。
觀察與記錄兩組患兒手術中的時間、出血量等。也運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腎上腺素等。
在本研究中,運用SPSS23.0 軟件統計數據,計數與計量資料以%、()表示,以X2、t 檢驗。并且,以P<0.05 為差異,存在統計價值。
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中,觀察組為2.5%,對照組為22.5%,后者更高,組間差異顯著。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在術后的并發(fā)癥情況(n,%)
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各項手術過程中的指標對比,都為觀察組更低,且與對照組差異明顯。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在手術中的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兒在手術中的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 進針孔切口長度 術中出血量觀察組 4 0 11.95±2.51 1.0 23.12±2.26 2.16±0.37 1.72±0.33對照組 435±0.29 7.77±0.80 t 20.91 16.00 44.21 P<0.05 <0.05 <0.05
結合表3 結果可知,在術后自主活動與住院時間比較中,都為觀察組更短,與對照組差異明顯。
表3 兩組患兒術后相關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兒術后相關指標對比()
組別 例數 術后自主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40 13.55 23.21±1.98 2.12±0.57對照組 40 ±2.06 4.65±0.80 t 21.38 16.28 P<0.05 <0.05
聯系表4 研究結果分析,各術后應激指標都為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明顯。
表4 兩組患兒術后應激指標對比()

表4 兩組患兒術后應激指標對比()
組別 例數 去甲腎上腺素 腎上腺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觀察組 40 90.54±9.33 104.52±12.36 104.56±21.26 4.95±1.17對照組 40 130.14±10.36 128.98±14.53 89.55±19.67 6.26±1.11 t 17.96 8.10 3.27 5.13 P<0.05 <0.05 <0.05 <0.05
在胚胎時期,睪丸其在腹膜之后的第2~3 腰椎周圍。隨著胚胎的發(fā)育,其位置也在不斷的下降。同時,在腹股溝管中,帶動一些腹膜等降低,逐漸成為陰囊。當睪丸下移時,腹膜會變?yōu)槊す芙Y構,睪丸貼在鞘狀突下段后壁。在嬰兒出生后,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形成睪丸固有筋膜,其他位置會漸漸的萎縮。鞘狀突屬于潛在的管腔,當全段以及上端不閉鎖時,腹腔的壓力變高,內容物進入其中,疝就出現。同時,因右側睪丸的下降速度比左側更慢。因此,更容易出現疝。另外,早產兒、體質量低兒也會因為腹壁強度相對較低以及過于哭鬧、咳嗽等引發(fā)此疾病的產生。
腹外疝在臨床外科領域的病例數量逐漸增多,及時的手術是治療腹外疝的最有效手段[2]。傳統手術操作較簡單,可獲得一定效果。多數患兒實施傳統手術治療后,治療效果不佳,使患兒健康受到影響[3]。因此,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其在小兒腹外疝的治療中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
但需要注意,小兒的呼吸大多是腹式呼吸,自體血壓較低。在開展對患兒的手術中,需要開展對患兒PCO2的監(jiān)測,確保其始終處于正常范疇中。在手術過程中,氣腹壓控制在8 毫米汞柱~10 毫米汞柱,患兒在圍手術期,CO2氣腹對于機體免疫,可達成酸堿平衡,而且對于蛋白質代謝所產生的影響也會降低。患兒的腹壁強度低,氣腹只需要很少的壓力就能形成。但同樣因為腹壁較薄的情況,在開展對患兒的手術中,很容易產生漏氣這一狀況。對此,應將其發(fā)生的可能性降低,在臨床實踐中,應實現對切口大小的控制。小兒其肝、膀胱的位置比成人高。所以,術者在將腹腔鏡置入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操作,寧可速度放緩也要確保其安全。
在本次研究之中,在手術過程中,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都是觀察組更優(yōu)。出現這一結果是因為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有著顯著的微創(chuàng)特點,患兒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創(chuàng)傷并不大。在本研究之中,對照組患兒在手術之后自主活動、住院所需的時間比觀察組低,組間差異明顯。產生這一結果和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的特點相關,患兒在手術中所受到的創(chuàng)傷小,恢復的速度自然也會變快,可盡早的自主活動,也能更快的出院。但相關研究發(fā)現,通過腹腔鏡開展對患兒的手術,其相較于傳統手術方法價格更高,有可能會對腹腔鏡治療小兒腹外疝的推廣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
應激反應指的是機體對于外來刺激的非特異性全身反應。這一反應會加強心、腦等器官對于應激源的準備。但是,伴隨著應激反應進入到抵抗期,機體的免疫反應會降低,從而發(fā)生炎癥。在應激反應進入到衰竭期之后,若是應激源持續(xù)或者是出現進一步的發(fā)展,機體會產生代償性耗竭,抵抗能力也會降低,情況嚴重甚至會導致器官衰竭情況的產生。在本次研究中,開展對腎上腺素等對比,可以發(fā)現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一結果代表通過腹腔這一手術方式對患兒治療,對于其所產生的刺激相對偏小,患兒的應激反應程度不高。在并發(fā)癥比較中,對照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出現這一情況與腹腔鏡手術的微創(chuàng)性無法脫離關聯。另外,利用腹腔鏡治療小兒腹外疝,可得到更為清晰的手術視野,在對患兒手術過程中,可有效達成對動脈、精索的避開,避免發(fā)生傳統手術中的解剖性損傷,這也可能是腹腔鏡手術術后并發(fā)癥少的一個重要成因。
結合相關參考資料以及本次研究可發(fā)現,在通過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對小兒腹外疝的治療中,有著創(chuàng)傷小的優(yōu)點,利于解剖和保護神經、血管、精索等組織。同時,腹腔鏡手術的切口小,瘢痕也不明顯,手術后的恢復速度快。另外,在雙側疝治療中效果更佳。運用傳統手術治療需要兩側切口,但是運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只需要一次手術就能夠完成治療。并且,也能達成對隱匿疝的有效發(fā)現,將術后復發(fā)的可能性降低。
總之,在開展小兒腹外疝的治療中,相較于傳統手術,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有著創(chuàng)傷較小、手術時間短、患兒恢復速度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有效性與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