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利
(榮縣人民醫院 四川 榮縣 643100)
腹股溝疝是成年男性中較為常見的病癥之一,主要因腹腔位置臟器經腹股溝區缺損部位或者破孔位置、薄弱位置,向體表突出形成包塊所致。腹股溝位置存在突出包塊為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包塊于站立時可自行突出,若患者未獲得及時有效的救治,可能誘發系列并發癥。手術為目前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措施,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為常用術式,具備操作簡便、術后恢復快、對患者機體損傷小等優勢。伴隨臨床研究逐漸深入,發現術中所用麻醉方式同患者預后之間有密切關聯[1]。本文主要分析局部神經阻滯麻醉于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中的應用價值,詳細內容闡述如下。
在2020 年7 月至2021 年12 月接收的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中選取66 例作為研究對象,利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例數均為33 例。
對照組:均為男性,年齡45 歲~64 歲,平均(52.49±2.87)歲,其中斜疝患者占15 例,直疝患者占14 例,股疝患者占4 例。
觀察組:均為男性,年齡49 歲~67 歲,平均(52.54±2.91)歲,其中斜疝、直疝以及股疝患者例數分別為17 例、13 例以及3 例。
兩組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的資料數據相比較,P>0.05。
納入標準:與《腹股溝疝的診斷和治療進展》當中疾病相關診斷標準相符的患者;經過B 超、CT 等檢查確診的患者;初次發病且同意接受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治療的患者;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Ⅰ級或Ⅱ級的患者。
排除標準:近期有免疫調節藥物、抗炎藥物使用史的患者;近一個月有輸血治療史的患者;重要臟器功能和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對研究中相關藥物存在過敏反應的患者。
對照組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均給予硬膜外麻醉,調整患者體位為側臥位,穿刺點取于L3-4間隙。首先實施常規的消毒鋪巾工作,取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實施浸潤麻醉,隨后開展硬膜外穿刺,成功穿刺以后取硬膜外導管置入,取濃度為2%的鹽酸利多卡因(3 毫升)經硬膜外導管注入,對患者是否有脊麻征象存在進行觀察。隨后取濃度為0.5%的羅哌卡因、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混合液(3毫升~5 毫升)注入。藥物注入5 分鐘以后,仔細檢測麻醉平面,根據患者的相關情況,追加注入以上混合液,直至獲得要求麻醉平面位置。手術過程中,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麻醉時間等追加輸注麻醉藥液。
觀察組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均接受局部神經阻滯麻醉,取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30毫升)、濃度為2%的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0 毫升)混合,形成濃度為0.8 的鹽酸利多卡因(50 毫升)。取濃度為1%的腎上腺素(2 滴)滴入至藥液中,獲得局部神經阻滯麻醉的目的。明確切口位置,朝著恥骨結節位置,沿手術切口于皮下和皮內注射鹽酸利多卡因(10 毫升),同時取3毫升~5 毫升鹽酸利多卡因注入至恥骨結節位置。依次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取5 毫升鹽酸利多卡因注入至腹外斜肌腱膜位置,將腹外斜肌腱膜切開并實施游離操作,辨別髂腹股溝神經和髂腹下神經,取1毫升~2 毫升鹽酸利多卡因注射于神經最上端位置,取5 毫升~10毫升鹽酸利多卡因注入至精索內環出口位置,以阻滯生殖股神經。手術過程中可結合患者的疼痛情況,追加鹽酸利多卡因的用量,控制藥物總用量在50 毫升及以下。
(1)觀察并統計兩組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2)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的應激指標水平變化情況——分別采集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手術前和術后一天的5 毫升外周血,實施離心操作以后,取血清以雙抗體夾心酶聯吸附試驗測定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及白細胞介素-6(CRP、TNF-α 及IL-6)水平;以高壓液相色譜電化學法測定皮質醇(Cor)水平,以放射免疫法測定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水平及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
對研究中的相關觀察數據進行分析與匯總,所有數據均以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應用均數差()表示,經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卡方檢驗。數據間差異明顯且具統計學意義用P<0.05 表示。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對照組相比較,明顯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n,%)
術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CRP、TNF-α、IL-6 及Cor、T3、TSH 水平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一天的CRP、TNF-α、IL-6 和Cor 同對照組相比,均明顯更低,其T3、TSH 均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的應激指標(n=33)
無張力疝修補手術屬于目前外科臨床中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術式之一,而手術效果、患者預后同麻醉方案之間有密切關聯[2]。麻醉可導致暫時性的感覺喪失或意識喪失,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常用麻醉方式包含局部神經阻滯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以上麻醉方案均可維持術中無痛狀態,使手術工作順利完成[3]。
硬膜外麻醉的禁忌證較多,若患者有尿潴留史、脊椎骨質增生或脊柱畸形,且心肺功能較差等均不適合該麻醉方式[4]。與此同時,手術過程中為便于麻醉工作開展,患者需要積極配合體位調整,且術后發生疼痛、惡心嘔吐、尿潴留等并發癥的風險較高,延長其術后機體康復時間,加重疾病治療的經濟負擔。
局部神經組織麻醉是一種對皮神經、生殖股神經和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產生麻醉作用的一種麻醉方式,患者取平臥位即可完成麻醉操作,提高其配合度的同時,保證手術操作順利完成,且可以為手術提供充足的麻醉區域。與此同時,該麻醉方案的麻醉藥物吸收代謝較為緩慢,可以減小藥物對人體生理功能所產生的影響[5]。
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于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患者中應用局部神經阻滯麻醉可以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究其原因,可能同局部神經阻滯麻醉的手術適應證更廣、操作更為簡便、麻醉藥物使用量更少等因素有關。手術創傷為臨床中常見應激刺激源,炎癥因子和其他創傷應激指標可以將手術以及麻醉等對于患者機體產生的應激損傷程度進行準確反映,是目前臨床醫務人員評估患者術后機體康復情況的重要指標[6]。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一天的各項應激指標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手術創傷應激可導致炎癥反應和機體腎上腺皮質應激反應等,局部神經阻滯麻醉可以將應激反應程度降低。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局部神經阻滯麻醉可絕大程度上減小麻醉范圍,減少藥物用量以及藥物對交感神經活性所產生的影響。
總而言之,局部神經阻滯麻醉在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具有進一步推廣應用于今后臨床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