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偉
(江蘇省啟東市人民醫院 江蘇 啟東 226200)
泌尿外科之中的輸尿管上段結石、腎結石患者占比較大,多發生于男性群體,且以青壯年為主,可單側發生也可雙側發生,在臨床上被認為與機體代謝功能異常、尿路梗阻或感染或是藥物使用后的不良反應相關。輸尿管結石或腎結石本身可按照組成成分進行分類,其中以草酸鈣結石最多,其次為磷酸鈣及磷酸銨鎂結石、尿酸鹽及胱氨酸結石[1],而患者普遍表現出腰部及腎區疼痛,部分伴隨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刺激反應,嚴重者表現出血尿,通常與尿路黏膜損傷相關。部分患者可無明顯癥狀,在體檢時發現。若及時治療,大部分癥狀得以緩解,但仍具有復發的概率,治療不及時會誘發多種并發癥,例如感染,且梗阻后易造成腎積水,影響患側腎功能。針對結石的治療需以消除癥狀及去除結石為目的[2],而外科手術治療則為臨床首選方案,其中電子輸尿管軟鏡手術也正因為可以有效保護患者的腎功能并預防結石復發而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微創手術的優勢更為鮮明。為探究電子輸尿管軟鏡手術的臨床療效,研究者對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的100例符合指征的輸尿管上段結石、腎結石患者進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對象為輸尿管上段結石及腎結石患者(n=100),在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都接受了二期電子輸尿管軟鏡手術治療。
分析一般資料可知,樣本由67 例男性,33 例女性構成,年齡22 歲~82 歲,平均(53.22±2.36)歲;病程3 個月~2 年,平均(1.03±0.33)年;結石直徑在6毫米~23 毫米,平均(14.63±1.22)毫米;一側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71 例,一側腎結石患者12 例,雙側輸尿管結石、腎結石患者7 例,一側輸尿管結石合并腎結石患者10 例;16 例曾經其他碎石術進行治療。
納入標準:(1)符合該疾病臨床診療標準者[3];(2)無尿路狹窄者。
排除標準:(1)手術禁忌者;(2)合并泌尿系統感染者;(3)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者;(4)合并精神類疾病者;(5)合并惡性腫瘤者。
手術方法為二期電子輸尿管軟鏡碎石手術,所用軟鏡為奧林巴斯電子輸尿管軟鏡,步驟如下:(1)術前2 周行患側輸尿管支架置入術,可改善腎功能,預防控制感染。(2)二期軟鏡碎石術前行抽血檢查,完善相關化驗,行泌尿系CT 平掃,得到臨床檢查結果并結合尿培養細菌結果,以此為判斷依據。(3)術前需核對患者基礎信息,患者全麻麻醉后截石位于手術臺上,會陰、下腹部手術常規皮膚消毒,依次鋪無菌巾、單。取F-9.8 輸尿管硬鏡直視下進入尿道,保持持續灌注沖洗,灌注壓維持在12 千帕,術者取出原雙J 管,再次輸尿管鏡直視下進入膀胱,導絲進入輸尿管,在導絲引導下采用直接進鏡法進入輸尿管,適當調低灌注壓,緩慢進鏡到腎盂輸尿管處,留置導絲于腎盂后,退出硬鏡,沿導絲置入軟鏡鞘,軟鏡進入輸尿管上段或腎盂后,找到結石,術者引入200 毫米鈥激光光纖。就激光光纖置入而言,應確保鏡體的末端處于0 度位,以退至導引鞘內為佳,置入后小心退出前端,直至獲取清晰視野。但若遇到鏡體不宜退至鞘內的情況時,應當先將斑馬導絲置入,取直鏡體后再置入管線,并在自感阻力時停止。碎石時可先設置能量0.8 焦/20 赫茲,予鈥激光將結石擊碎至最大直徑約0.3 厘米,調整軟鏡的角度以觀察其殘留情況,調整操作手柄后進行再一次碎石處理,以水流沖洗或套石籃夾取等方式取出部分碎石,行結石成分分析檢查,留置雙J 管兩周后拔除。
碎石情況:分析成功入鏡情況,對探石位置的準確程度加以分析,對患者做隨訪。術后2 日需拔除導尿管,并在術后2 周拔除雙J 管。術后1 個月時對其進行復查,結合雙腎CT 平掃及KUB 結果來評價碎石情況,計算一次性成功碎石率。
碎石效果為計數資料,記(n)、(%),以SPSS 25.0做X2檢驗,P<0.05,差異顯著。
具體碎石情況
成功入鏡率及準確探石率均為100%,成功碎石率高達97%,需要再次碎石為3.00%。

表1 具體碎石情況對比(n,%)
輸尿管結石的本質為一種晶體物質,疾病的發生及發展與這些結晶在腎臟內的沉積密切相關,腎臟內部的雜質濃度逐漸提高,極有可能合并感染。腎結石常常位于腎盂腎盞之中,也可見于腎盂輸尿管連接處,少見腎實質結石,經影像學檢查可見患者的腎臟區域有單個或多個高密度陰影,可能呈圓形,也可呈卵圓形,甚至還有鹿角形[4]。腎結石若造成輸尿管梗阻,可引起腎區疼痛,大多呈陣發性,少數為持續惡性,腰部的酸脹及疼痛還會影響其日常生活,尤其在體力勞動之后更為明顯,伴隨惡心嘔吐及腹脹便秘等臨床表現。輸尿管結石患者的尿量明顯減少,鏡下有血尿,甚至肉眼可見,而部分患者在檢查時可能有痛感、無血尿,或是有血尿、無痛感[5]。對其尿液進行深入分析時可見有砂礫或細小結石,還有可能合并阻塞及尿路感染,且腎結石的復發性較高,無論使用何種方法進行碎石都有可能殘留碎片,但輸尿管軟鏡結合激光碎石屬于微創手術的范疇,手術安全性較高及術后恢復較理想為其優勢所在,在臨床上的推廣應用也已取得顯著成效。
外科手術是現階段針對于腎結石、輸尿管結石患者而言最為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但臨床實踐表明,傳統手術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較大創口并不利于其術后康復,還有可能誘發感染等多種不良結局。電子輸尿管軟鏡手術是醫院泌尿科之中進步最大的一種手術技術,在聯合電子鏡的基礎上取得了更為理想的手術碎石效果,通常用于輸尿管結石以及腎結石患者之中,利用了人體天然的泌尿系統腔道[6]。雖然此術式存在出血及感染等風險事件,但無需在身體上做任何切口,為此也具備了痛苦較小、風險較低以及恢復較快等優勢。電子輸尿管軟鏡手術適用于直徑小于20 毫米的腎結石及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治療,對PCNL 術后殘石的處理也更為有效,但對于直徑大于20 毫米的腎結石則需經分期、多次碎石來確保清石率,為此也成為了眾多外科手術方案中的首選。電子輸尿管軟鏡手術的先進性體現在外徑僅為9.8 毫米的軟鏡并送達腎臟的各個部位,其原理在于有效傳達激光的能量并以此打碎結石,若因軟鏡死角而導致碎石不徹底,則可通過改變體位或拍打腰部等方式來改變結石位置。從技術層面上來說,這是一種微創式手術,對患者的健康傷害甚至可忽略不計,在電子鏡等先進醫療設備的配合下可轉換角度,精準定位,便于在彎曲復雜的腎臟結構之中進行更為細致的手術操作。即使一次碎石效果不理想,也可以再次做碎石處理,為此,對于主治醫生的技術要求也相對較高。
研究結果及分析:就具體碎石效果而言,二期電子輸尿管軟鏡手術的成功入鏡率高達100%,而其準確探石率也為100%。這一結果有效說明二期電子輸尿管軟鏡的手術成功率更高,可成功入鏡,并不會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傷,便于為后續的結石位置探查及碎石操作提供更為直觀的視野。且輸尿管軟鏡的前端為一可彎曲攝像頭,其彎曲度可達180 度/270度,便于對結石周圍進行全方位探查,手術操作更為順利,對縮短手術時間并減少術中風險因素亦有重要意義,同時也使得患者的手術安全性大大提高。結果表明,二期電子輸尿管軟鏡手術碎石一次成功碎石率高達97%,經復查后可做二次碎石且成功率為100%,盡可能提高一次碎石成功率以減少對患者的折磨。且即使一次碎石效果并不理想還可進行第二次,有效預防了結石的復發,促進了患者在術后的快速康復,提高了整體療效。
綜上所述,腎結石及輸尿管上段結石發生于腎盞或是腎盂及與輸尿管的連接部位,相較其他部位的結石而言更容易傷及腎臟,雖然經手術治療仍有復發的可能。且本次研究證實,經二期電子輸尿管軟鏡手術得到的碎石效果更為理想,有效改善了腎結石患者的腎功能指標,其一次碎石成功率也相對更高,可聯合二次碎石處理以預防了結石的復發。且在內鏡的引導下,手術操作更為精細、過程更為順利、安全性更高等優勢非常突出,對促進術后快速康復及預防并發癥亦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