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彪
摘 要:媒體融合變革,自媒體崛起,在為記者提供更廣闊職業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調查記者的困境主要來源于UGC(互聯網用語,即用戶生成內容)模式的沖擊和行業變革。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調查記者應該積極思考如何在自媒體時代突破困境,探索轉型和發展。研究認為,調查記者應該堅持“內容為王”;強化職業道德培養和底線思維,通過自我約束和自我教化指導實踐;有意識地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和媒介使用能力。
關鍵詞:自媒體;調查記者;困境;突圍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2)05-0121-03
一、緒 論
(一)研究背景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形式日漸多樣化,渠道日漸多元化,平臺不再是制約信息發布的首要因素。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媒體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新技術重新定義了媒體,豐富了媒體的內涵,拓展了媒體的外延,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鴻溝,逐漸消融,功能強大的復合型主流媒體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媒體變革給傳統媒體人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新媒體平臺提供了更多的新聞信息發布渠道和就業機會,但也降低了新聞行業的準入門檻,隨之而來的是大量人員的介入,傳統媒體人面臨著巨大的職業競爭壓力和生存壓力,職業幸福感不斷降低。在這種形勢下,一些思維活躍的媒體人紛紛轉型,有的開設了自媒體賬號,找到了自身的價值;也有不適應者選擇了離開這個競爭慘烈的紅海,投奔新的藍海,比如,轉行企業做媒體專員、宣傳策劃等。媒體融合的核心在“人”,新聞人才是媒體融合、變革的內生動力,而傳統媒體人的離職潮對處于融合媒體時代急需人才的傳統媒體無疑是雪上加霜[1]。
在這一大背景下,原本受到各媒體爭搶的調查記者的生存困境凸顯。作為“新聞記者”的重要支流之一,調查記者因其工作內容的特殊性和成稿時間的長期性,在“短平快”的新媒體時代,面臨著更大的壓力。目前,學界普遍將調查記者定義為從事調查性報道的記者,報道題材以社會、時政、財經等領域的負面題材為主,多對公共權力的使用、社會事件的真相進行突破性調查。因此,調查記者職業素養、道德水準不僅要具備很高的辯證思維,還要有較強的職業意愿和對工作的熱情。然而,新媒體的靈活性和碎片化與這些要求產生了沖突,導致了調查記者產生了對工作現狀和未來發展的困惑。
(二)文獻綜述
中國調查記者的黃金時代大約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涌現了王克勤等一批著名的調查記者,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我國關于調查記者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到2010年前后,研究數量逐漸增多。
2010-2011年,有研究者實施了全國首次調查記者調查,當時的主要調查對象為在紙質媒體工作的從業者。2016-2017年,有研究者開展了第二次針對調查記者的全國調查。張志安(2017)、曹艷輝(2020)等依托這兩次普查數據,開展了記者媒介角色認知、記者職業認同等研究工作。
除此之外,調查記者應具備的素養也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關注。比如,方鑫(2020)探討了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專業主義的重要性,其中特別強調了調查記者應該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楊瑞銘(2019)通過深入剖析“湯蘭蘭案”,論述了當代調查記者應該具備基本素質,包括法制素養、新聞倫理等;陳馨(2021)提出調查記者應具備信息素養,強調調查記者應該具備互聯網思維,掌握互聯網技術,才能更好地適應行業的調整和變化。
二、調查記者的困境
(一)自媒體時代:UGC模式的沖擊
所謂UGC,是英文usergeneratedcontent的首字母縮寫,意思是用戶生成內容。互聯網時代,受眾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創造者,正是由于這個特點,部分受眾更接近新聞事實,導致其創作調查新聞的數量,超過了職業調查記者所創作的新聞數量。這種傳統媒體的調查記者不再是輿論監督的主力軍,調查事實真相也不再是調查記者的專利特權。在一些社交網站上,可以看到許多自媒體創作者發布的類似于社會調查節目的視頻,例如,自媒體賬號“內幕糾察局”,曾暗訪華萊士漢堡、楊國福麻辣燙、茶百道奶茶等多家著名餐飲企業,通過“臥底”后廚、秘密拍攝、實地探訪等多種方式,揭露出此類餐飲制作環境的臟、亂、差,受到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因此,其在嗶哩嗶哩、微博發布的視頻播放量累積過千萬,華萊士漢堡等企業因此登上熱搜,并且發布了道歉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UGC模式下的“調查權”不再是調查記者所獨有的,自媒體創作者依托短視頻平臺、自媒體平臺和社交軟件制作的調查,視頻同樣能夠起到社會監督的作用。互聯網為用戶提供了較好的創作環境和發布平臺,這種以“社會調查”為主要內容的創作者數量龐大,且規模還在急速地壯大。互聯網調查內容來源的多元化、數量的龐大化,導致傳統媒體的調查報道的社會關注度被分流,社會影響力被弱化,面臨著嚴峻挑戰。
傳統媒體的調查報道雖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有其獨特的優勢。比如,直接導致了我國收容遣送條例的廢除,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報發表了一篇深度調查報道———《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這是我國調查報道史上的一篇著名報道,也是保護公民權利的著名案例。事實上,這種推進社會進程的著名調查報道還有不少,其如此大的社會影響力主要在于切入點:調查夠精準、夠細致、核實夠嚴謹,以及社會責任夠強。
從自媒體的影響力來看,2021年,嗶哩嗶哩自媒體賬號“英大吉”整理剪輯的韓國“兄弟之家福利院”事件,講述了這里被收容的韓國人的故事。此條視頻也獲得了130萬/次的觀看量,引起了小范圍內的討論,但缺乏深度調查。深入研究自媒體的“調查報道”就會發現,它們有著致命的先天性缺陷,即:為要符合互聯網受眾注意力分散、喜歡短平快的閱讀特點,于是他們的調查報道多以快、精、簡的視頻形式呈現,標題吸人眼球,實則文題不符,缺乏深度。《人民日報》也曾發文批評這種“碎片化閱讀”“5分鐘看完一部電影”“10分鐘帶你理解xx事件”等視頻形式。
異軍突起的調查自媒體是否能夠持久地輸出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答案顯然是否定的,UGC模式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采訪權”,只是通過資料搜集等方式進行內容加工生產,真正的一線采訪少之又少,難之又難,這就猶如無源之水,早晚干涸。事實證明,真正能獲得受眾認可必須是真實和原創的。在這一點上,調查記者依托于新聞組織和規范的傳播渠道,有權威的采訪權和公信力,應該牢牢把握這個優勢,開展專業和深度并存的調查。
(二)融媒體:挑戰與機遇同在
自媒體并不具備深度報道的采訪權,新聞報道的話語主體依舊離不開職業媒體人。在互聯網帶來的的機遇面前,傳統媒體迎難而上,紛紛進行傳播技術和組織形式的革新,設立了各類新媒體,比如,自建網站、APP新聞客戶端、各大網絡平臺的媒體號等,形成了新媒體矩陣,以此彌補、拓展傳統媒體的受眾覆蓋面。國家也在鼓勵這種創新轉型,從2018年開始,設立了媒體融合獎項,以此來引導傳統媒體轉型。各大主流媒體也根據國家要求提高“四力”的政策,全方位開展全媒體融合的頂層設計和布局。
盡管融媒體的發展為調查記者開辟了新的平臺和職業空間,但是調查記者的數量仍在減少。2017年的第二次全國調查已經顯示出調查記者數量快速下降的趨勢,2021年,調查記者的就業狀況依然不容樂觀,多數調查記者選擇了轉業、轉型。面對這種形勢,提升調查記者的職業認同感也是傳統媒體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素質更高、更有職業操守的傳統調查記者在減少;另一方面,片面追求點擊量的自媒體,缺少專業素養和行業監管,出現了一些失實報道,有的甚至違背了新聞倫理道德,反映出新聞報道整體從業水平的下降,這與人民群眾對高質量信息的需求是相悖的。融媒體背景下,媒體人才流失,裁撤了深度報道部,一些壓縮了用于調查報道的采訪成本[2]。因此,對傳統媒體而言,如何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是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之一。很多營銷號甚至沒有人工投入,直接用技術通過洗稿、轉載等方式,惡意解讀調查報道,給媒體組織造成了損失,也帶來了負面的社會影響。
三、調查記者的突圍與轉型
(一)堅持內容為王
無論技術如何先進、社會如何發展,優質內容永遠是人民群眾關注新聞的核心訴求。貫徹落實“四力”,即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創作優質內容的必要保證。腳力指調查記者要深入基層、聯系實際,作品要貼近生活;眼力指調查記者要具有新聞敏感性,學會發現身邊的好新聞,捕捉社會熱點話題;腦力是指運用批判性思維,辯證地看待問題,堅持深入事件進行報道,同時把握好報道方向、控制好輿論方向,避免走偏;筆力是指要提高寫作水平,用人民群眾喜歡的語言和筆觸,表達新聞事件,用出彩的文風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自媒體時代的競爭,早不是簡單地看誰更快、誰擁有的信息量更大,而是看誰能更加準確地洞察到受眾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從而有針對性地解疑釋惑。在“內容為王”的思想指導下,如何發現新聞、表達新聞,是調查記者需要著重提高的基本素養[3]。
調查記者在新聞發現和采寫過程中,要明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面對受眾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調查記者不僅僅是“信息提供者”,更肩負著引導輿論的社會責任。因此,調查記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遵守新聞倫理,真正做到腳踏實地,增強報道深度和影響力。
(二)強化職業道德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需要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職業道德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內化于心,外化于形,通過自我約束和自我教化指導實踐。由于其沒有法律的強制性,新聞工作者只有不斷豐富自我、提高職業素養,將職業道德逐步轉化為個人的主觀意志和行為習慣,才能在日常的調查采訪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職業慣性,除自律外,新聞界應該建立相應的獎懲措施,公布違法亂紀黑名單,及時更正不當報道,將真相公之于眾,用制度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嚴謹性。
(三)提升信息素養
首先,調查記者應該提升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利用技術工具進行信息數據處理和分析,如掌握部分編程語言和信息篩選軟件,以便更加快捷高效地找到值得報道的新聞線索;其次,調查記者應該學會利用技術進行研究和交流,調用更多的信息,以查證調查過程中涉及的文化、倫理、經濟、法律和社會等問題;最后,調查記者還要對各類視頻制作、圖片剪輯等技能有所掌握,提高新聞的可讀性和生動性。
四、結 語
自媒體時代,調查記者的轉型需要多方共同攜手,融媒體和自媒體的發展也為調查記者的轉型和突圍帶來了的豐富的啟示,調查記者應該充分利用手中的話語權,為寫出優美的深度報道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方鑫,王世涵.融合媒體時代新聞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和方法研究[J].產業科技創新,2020,2(2):118-121.
[2] 張志安,曹艷輝.新媒體環境下中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J].現代傳播,2017,39(11):27-33.
[2] 宋守山.作為調查記者的“丁香醫生”們[J].青年記者,2019,624(4):31.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