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小亮
(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 俄羅斯 圣彼得堡)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原名章垿,字槱森。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新月派詩人。他的詩歌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徐志摩是新月詩社成員以及發起者。1918 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 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了其浪漫主義的詩風,1931 年11 月19 日上午8 時,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飛機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墜機去世。代表作品有《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再別康橋》《雪花的快樂》《翡冷翠的一夜》等。
冉天豪,臺灣省當代著名青年作曲家,主要創作音樂劇與合唱藝術歌曲,曾任臺北男生合唱團、T42 Singers 駐團編曲。現為天作之合劇場藝術總監,臺北愛樂合唱團,臺灣原聲童聲合唱團等團隊特約編曲。畢業于臺灣省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他雖然沒有受過正式的音樂訓練,但出于對音樂以及合唱的喜愛,自1994 年大學時代開始便大量改編歌曲,后為管弦樂團、音樂劇團以及合唱團編曲,創作出了很多十分優秀的音樂作品以及合唱作品,他的合唱作品以近現代詩人的詩詞(風雪戀星-徐志摩詩四首、蔣勛詩三首、深別晚天-林徽因詩四首)和改編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心動》《不了情》等)為主,但同時也有合唱單曲的創作(《愛情樹》《尋夢者》等)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是徐志摩1928年創作的一首抒情詩,初載同年3 月10 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 號。這首詩是在詩人經歷各種挫折、痛苦與思索的情況下所作,在此期間徐志摩經歷了感情上的挫敗、事業上也經歷了種種挫折,不得已陷入了深深的痛苦與迷茫中。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追求那種“回到生命本體中去”的詩歌理想。全詩共六節,每節的前三句相同,輾轉反復,余音裊裊,詩中用這種刻意經營的旋律組合,渲染了“夢”的氛圍,也給吟唱者更添上幾分“夢”態。
“風雪戀星-徐志摩詩四首”是臺灣省作曲家冉天豪于2008 年受臺北室內合唱團委托創作,獨家收錄于2008 年臺北室內合唱團委托創作“風雪戀星-徐志摩詩四首”,四首詩詞均為冉天豪自行挑選,分別為《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雪花的快樂》《我有一個戀愛》《為要尋一顆明星》。同時這也是冉天豪第一次創作合唱作品,組曲的名稱是由四首詩名來命名,《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為組曲中的一首。
這首作品為帶再現單三部曲式,其具體曲式結構圖如下:

這部作品為帶再現單三部曲式,且再現部分屬于完全再現。引子部分(1-5 小節)以鋼琴為主,由調式主和弦的柱式和弦為主,以mp 的力度襯托主題引出A 樂段,鋼琴應平穩演奏音量不宜過大。
A 樂段(9-30 小節),此樂段主要在G 大調上完成,由a、b、a’、b’四個樂句構成,鋼琴伴奏部分較為豐富,a、b 兩個樂句的鋼琴伴奏部分與引子部分大體一致,力度也沒有發生變化,屬于由引子部分承接而來,鋼琴演奏時與引子部分保持一致即可。a’、b’兩個樂句在音樂動機上與之前兩個樂句相比并未發生變化,在鋼琴伴奏部分,左手的和聲部分由柱式和弦轉變為旋律性更加明顯的琶音,使得音樂色彩變化更加豐富,且合唱聲部起唱時始終是在后半拍起唱,接近誦唱的風格,始終給人以原詩當中的“夢”鏡感。
B 樂段(31-46 小節),調性由明朗的G 大調轉變為了相對幽暗的g 小調,第二段開始這一明顯的調性對比,使得音樂更加回歸到詩人當初那種強烈的“悲”感,使得音樂的情感變化更加豐富。本段中的樂句由兩組平行樂句組成,前兩句鋼琴伴奏變為以右手柱式和弦為主,力度由弱變強,速度漸漸變快,合唱唱段中兩個高聲部與兩個低聲部交替演唱,似在為之后的吶喊做出準備。之后力度又一次加強,四聲部共同演唱將全曲向上推進到高潮后速度變得緩慢,力度由強變弱,高潮過后又重新歸于平靜,似有一種想要吶喊心中苦楚后又不免黯然神傷,在這里將徐志摩當時的“滿腦子帶著平等的博愛,希望在當時的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但卻處處碰壁,傾吐了他理想破滅的悲哀和彷徨無助的情緒”這一更深層次的心路歷程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現段(47-59 小節)調性再次回歸到G 大調,從音樂整體上來看此段完全再現了A 樂段,但到了此處音樂情感已與A 段發生了變化,在這首詩中,他“入夢”實則是種潛意識的自我保護,在現實愛情中撞得傷痕累累,所以在夢的昏迷下把痛苦變成“輕波”那樣淡。只怕若非在“夢的悲哀里心碎”便會在“現實的悲傷中心死似的”,在這一段中的情感變化再次達到了高峰。雖然音樂的節奏節拍以及鋼琴伴奏部分與之前A 段并無太大變化,但到了此處更多的是要體現詩人的悲涼與無奈,因此合唱隊的演唱聲音也需夾雜一種蒼涼無力,以此來回應詩人當時的這種心理狀態。在作曲家的處理中,合唱部分開始時由女高聲部solo,后四聲部齊入,本段中音樂的力度在逐漸變弱(從mp 到pp),速度在逐漸變慢(poco a poco dim到dim),直至結束,使得這一種情感在音樂里得以淋漓盡致地再現。
在筆者對這部作品以及對徐志摩原詩的一些分析以及對比多個《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的合唱版本后,筆者認為冉天豪的這一版本是比較貼切徐志摩創作這首詩時的情感方向的,這種參考原詩中的情感來對音樂創作進行布局的作曲方式值得我們去借鑒。
這部作品為4/4 拍節奏,譜面速度為Adagietto(?=80)。前奏1-8 小節鋼琴部分應輕柔平緩地演奏來引出之后的合唱部分,指揮時手勢幅度不宜過大,開始時應用小幅度曲線式揮拍方式來指揮前奏部分,且要注意明確拍點切勿因幅度小而丟失。在A 樂段合唱聲部進入時應始終注意后半拍起拍,譜面標明中弱記號,指揮手勢不宜過大依舊保持小幅度揮拍,應清楚地以輕柔的方式帶入,第一個“我”字三個聲部一齊進入,應輕聲演唱不宜用太大音量,三個聲部一齊進的時候應用mp 的弱聲唱法且應注意合唱隊不要丟失歌唱位置。在氣息方面,因合唱聲部始終為后半拍進入,指揮在此處要提示隊員在這里進入時要用急氣口吸氣。譜面提示合唱聲部唱段的力度記號與前奏部分的鋼琴伴奏一致,因此合唱聲部進入的時候應該和鋼琴部分始終保持連貫一致,似有一種輕聲訴說之感,且第一句“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應用一氣呵成的方式演唱,切莫因“道”字為四拍保持就中途換氣,否則會破壞樂句間的連貫性,第一個字“我”字三聲部一起進入時指揮要注意音色不能散掉,也不可太大聲,在開始之前要注意提示合唱隊員歌唱的共鳴位置,且第一句中“是在”二字為大六度音程,指揮應提醒合唱隊員在此處準備好音高位置的轉換。在第13 小節處“中”字的長音處可以處理一點點的漸強,這里指揮左手應撐好并且提示隊員切莫丟失氣息與歌唱位置,提示換氣時指揮幅度也不能太大,指揮要提示輕聲換氣。“洄”字4 拍保持要注意字的歸韻,這里咬字容易散掉。在15-16 小節的長音處時指揮要用左手保持右手繼續流動指揮并提示16 小節處的后半拍起拍處的換氣,并提示男低聲部的進入,這里的男低聲部主要做和聲的功能,進入時要注意音量要與前三聲部保持一致,切勿過于突出,盡量與其他三個聲部保持平穩。同時在15-16 小節處女低聲部加入了一些變化音,這里要注意女低聲部的音準并細聽此處的和聲解決的音色。之后的長音“道”字也要注意字的歸韻,長音保持處最易散掉咬字。在22 小節女低和男高聲部的“溫存”二字為小7 度音程,這里要注意音準且女低男高男低三個聲部進入時聲音切莫太大,要做好為女高聲部旋律的襯托。在25-30 小節的“啊”處譜面上的力度記號給出了漸強到減慢,指揮要注意在做漸強時指揮幅度應逐漸加大且做好四個聲部的提示,同時指揮的左右手在指揮時應注意協調四個聲部的保持與聲音流動,這里臨時變音記號較多也應時刻注意合唱隊在此處的音準。
在31 小節后調性由G 大調轉向了g 小調接著進入B 段,并且速度由減慢轉變為漸漸地加快、力度也隨之加強,在本段中音樂達到了高潮。在30-38小節中合唱隊要注意演唱時保持四個聲部聲音的均衡,女低、男高、男低三個聲部應適當地放低音量如回聲般地襯托主旋律,切莫喧賓奪主,從這里開始速度開始慢慢地加快,在這里指揮時合唱唱段為兩個高聲部與兩個低聲部交替演唱,指揮要協調左右手即左手指揮兩個高聲部右手指揮兩個低聲部并用雙手分別給出預備拍以及氣口,并且指揮的幅度也要隨之加大。在B 段由于速度的加快,指揮雙手幅度也應適當加快給出合唱隊員提示,但與此同時切莫因此丟失節奏與拍點而造成合唱隊演唱的混亂。在38 小節-46 小節處的力度再一次變強并進入了樂曲的高潮部分,指揮在此處的指揮力度以及幅度也要再一次加強,緊跟音樂的變化,并在長音保持處注意左手保持提示氣息的穩定以及歌詞的歸韻。其中,38-41 小節為全曲最高潮部分(尤其是在40 小節女高聲部的bA),并且在38 小節之上標注了漸強記號,指揮在這里要提前給出合唱隊提示,在40小節,作曲家也標注了espressivo(有表情地、激情地演奏/唱),所以在做案頭工作時這里的速度也可以處理得快一點以更好地襯托這里的情緒。指揮在這里應注意用左手保持女高聲部的氣息,此處速度變快時要重點注意提示每個歌詞的咬字不要散掉,注意音高位置的統一。之后43 小節處速度漸漸地變慢,指揮在這里之前一小節要給出減慢提示,并且雙手指揮的幅度也要漸漸收攏作曲線式指揮。到之后45 小節“悲”字部分再一次變慢,指揮在這里雙手的線條要更加柔,幅度再一次變小,結束B 段。
在46 小節處作品進入再現樂段且為完全再現段,調性由g 小調變回了G 大調,從曲式上來講這里雖為完全再現樂段,但在這里情緒已相較之前發生變化,筆者認為此處在合唱隊演唱時聲音應夾雜一種緩慢且蒼涼無力之感來襯托詩人當初心境,由此來更加烘托音樂的氣氛,從情感上達到又一個高潮,并且這一段由開始時A 段的三聲部演唱變為女高聲部solo 來延伸隨后的混聲合唱,作曲家用這一方式來襯托音樂情感,在這里指揮時要注意聲音位置的集中統一以及音樂的張力,譜面標注mp 力度記號,這里指揮手勢也不宜過大,要以輕柔的曲線式指揮線條來指揮女高聲部的旋律,勇于體現中弱的力度記號以及音樂的情境,在這里也可只用右手來指揮女高聲部。起拍時由于之前46 小節“悲”字處給出自由延長符號,所以此處可稍作停頓整理情緒后重新起拍。到了54 小節四個聲部一齊進入,且此處男低聲部重點作和聲功能,聲音不宜過度且演唱時應緩慢輕聲地唱,這里指揮應注意雙手規劃指揮法給到聲部提示,可使用左手來給出女高聲部,右手給出其他三個聲部的提示。60 小節處譜面給出減慢的速度記號,指揮要在進入此處之前給合唱隊員提示(減慢處也可用分拍的指揮方式來提示隊員)。在65-69 小節結尾處的“啊”處,首先要注意音樂的旋律線條以及作曲家在此處的和聲處理,尤其是此處女低聲部的半音旋律進行,時刻提醒合唱隊員注意此處的音準且此處臨時變音記號較多,要多多注意音準問題并且聲音要集中(這里可使用弱聲唱法來幫助聲音的集中并且易于形成高位置),演唱時聲音中要夾雜著一種輕聲訴說之感。在這一部分指揮時要注意手勢不要太大,同樣要以輕柔的曲線式揮拍方式指揮,這里的速度記號也一直是漸漸地減慢,力度從開始mp 直到最后的pp,在注意此處的音量的同時也要注意合唱聲部聲音的統一,以緩慢的漸弱結束全曲,以表現作品結束處的很弱(pp)的力度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