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涌 (浙江綠城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近年來,美麗鄉村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2008年,浙江省安吉縣正式提出“中國美麗鄉村”計劃。通過環境綜合整治,發展當地特色農業,優化鄉村生態旅游,促進村民收入增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鄉村發展道路。但有的地方曾經破壞鄉村環境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人們越加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這種集體反思和環保意識的覺醒,加速了鄉村景觀建設向環境友好方向蓬勃發展。合理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不僅可以體現出鄉村地域特色,還可以延續人類鄉村文明與民俗文化,持續推動我國美麗鄉村建設。
當今面臨的氣候變化、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給鄉村人居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風景園林學科在鄉村人居環境研究和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鄉村人居環境是一個社會–生態的復合系統,孕育于廣闊的山水環境中。在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下,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樹立系統觀念,將全域自然生態空間與鄉村人居體系的規劃融為一體,促進生態空間的整治和修復、生產空間的復合與多元、生活空間的集約與高效,從而劃定鄉村空間發展的一張藍圖。
(2)鄉村人居環境應當是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在以全域生態系統考慮的前提下,需要完善傳統鄉村人居環境評價體系和流程,指導修復、重建和優化生態系統網絡,為鄉村合理的生產生活及建造活動提供科學支撐,創造出適合人類使用、生態平衡健康且具有美學價值的鄉村人居。
(3)鄉村人居環境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新時代歸園田居不應是去孤獨地駐守每個空心化的村莊,也不應是簡單地還原鄉村從前的模樣,而是要把從人類文明中吸納的現代精神,與從鄉土文化中汲取的傳統營養融合起來,塑造嶄新的鄉村人居形態,推進鄉村傳統人居生態智慧的創造性轉化,在實踐中豐富新時代鄉土語境下的規劃設計理論及實踐,解決鄉村特色淡化、鄉土價值遺失的問題。
(4)以風景園林的技術手段植入鄉村人居生態環境營造,因地制宜,挖掘鄉村原生特色和潛在價值,喚醒鄉村地域本色和內生性動力,重塑生態生產相融合的綠色產業,打造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為應對鄉村無序演化過程中出現的青壯年人口流失、土地閑置撂荒、產業發展乏力、鄉土文化斷裂及生態環境惡化等系列鄉村衰落問題的反饋機制,其核心訴求是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有重點、分階段地推進鄉村全面轉型與復興,為地域空間內居民營造安居樂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傳統村落作為鄉村地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振興的主要陣地,其人居環境轉型發展是在美麗鄉村、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藍圖下的應激反應,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順應村落客觀規律的必經之路。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存在極強的耦合性,關聯機制在于:鄉村振興作為外生動力,其系列發展需求驅動著傳統村落發展要素的轉變,進而牽系人居環境的更新與優化;與之相對應,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注入力量,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力。二者的耦合節點為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各子系統的調整元素與鄉村振興總要求的實施策略和規劃路徑高度契合,都有著助推鄉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全面振興的共同出發點和落腳點。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性,其轉型發展是區域多重功能協調更新的集合體,因此,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系統與鄉村振興要素并非絕對一一對應,二者具有不完全的耦合關系。
鄉村對生態環境整治的意識較差,在鄉村第二次污染情況比較嚴重,最近幾年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強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我國現有污染源中,生活污染源占比約13.8%,養殖污染源占比約8.6%,污染源分布狀況逐年改善,分布數量有所下降,農業污染排放的總氮、總磷等污染物逐年下降。在我國畜牧業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措施,現在大型養殖場都采取一定措施對糞便等進行無公害處理,但我國小型家庭養殖戶很多,每戶養殖數量不多,但整體是有很大的數量,這也導致養殖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改善。鄉村污染環境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導致鄉村飲用水存在一定風險,影響人們的健康。
當前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在響應“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掀起了一陣大改浪潮。在鄉村景觀格局上,河流池塘被填平,農田被侵占,自然的蜿蜒小路被寬直大道取代。在景觀材料和工程技術方面,拆除原有建筑并重建,采用混凝土和金屬等材料,硬質景觀大都為灰色設施,不僅建設成本高,而且后期管理費工費時。經過上述方式改造后的鄉村景觀在維護和提升自身價值上的能力較弱,對外部干擾的抵抗力下降,生態平衡動態關系被打破,景觀不可持續,負面影響大。
不同水土所形成的文化特色也是不同的,現在很多的鄉村景觀設計,很少看到將當地文化特色考慮其中。現今的鄉村景觀很大一部分是以文字景觀墻為主,就是將當地的文化內容以景墻的方式進行展示,給人們一種空洞乏味的感覺。久而久之鄉村景觀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千篇一律、毫無特色了。缺乏文化特性的鄉村,就很難吸引到游客來旅游參觀,也使得鄉村旅游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鄉村居住環境在整治的過程中,需要建立科學的整治方案,這是保障鄉村居住環境治理的根本因素。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鄉村氣候條件、地理條件有所差異,適用的人居環境整治方案不同。所以在制定整治方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但目前各地區在實施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時,普遍存在同質化問題,部分工作者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實施生活垃圾治理或生活污水處理問題,未考慮所轄地區的地理條件或氣候條件,其他地區行之有效的整治方案并不適用于所轄地區,顯著降低人居環境整治方案的有效性。借助其他地區成功經驗是正確的,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更整治方案,建立一個適合實際應用的治理方案,發揮整理方案的作用。同時,部分工作者缺乏對人居環境整治的正確認識,未能在整治方案中合理分配鄉村地區的資源,使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出現碎片化現象,不能實施綜合整治工作,影響整治成效。整治方案是實施的標準,但整治方案必須結合鄉村地區實際情況,比如南方鄉村企業居多,農民基本不養殖,但北方企業很少,經濟相對落后,杜絕農民進行家庭養殖,嚴重減少農民收入,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地制定整治方案,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實現鄉村居住環境的改善。
不同鄉村中不同景觀都是特定時期下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的產物,不僅受到人在生產生活中改造環境的影響,而且離不開自然不可精準預知的影響。而鄉村聚落的形成伴隨著自然氣候與生存環境的變化,聚居人群也會為了適應不同時期的變化而調整自身的生存方式,但在當前背景下的鄉村振興過程中,一些規劃設計忽視了客觀存在的傳統鄉土化的人居意識,在鄉土生態景觀的繼承和發展方面也有缺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城市中生活的理想化方式追求人居環境的舒適性與先進性,不考慮當地村民的實際需求、經濟效益,出現千村一面的景象。可以說,這違背了鄉村人居環境建設中最基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割裂了世代傳承的鄉土景觀與鄉土情結,以一種外來者的姿勢使新鄉村喪失了應有的田園氣息,不僅成為了城市的復制品,而且浪費并破壞了原有的鄉土生態資源。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改善鄉村居住環境必須轉變理念問題。首先,需要改變鄉村居住環境改善的實施者,需要將綠色理念融合到鄉村居住環境的具體工作中,科學制定鄉村居住環境的實施方案,需要結合地區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地進行鄉村居住環境整治,從本質改善鄉村居住環境。其次,農民需要轉變保護生態環境意識,對生活垃圾等需要進行無公害處理,減少不必要的環境污染問題發生,對鄉村基本環境具有保護意識,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優化改進鄉村居住環境整治工作理念是符合現代社會主義新鄉村建設的需要,對科學改善鄉村居住環境起到基本保障作用。
村與村之間的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人口規模等各不相同,這種客觀差異性使得人們在優化人居環境方面難以制定出一套符合整個鄉村地區的固定的、統一的建設標準,因此,必須結合具體村情進行鄉村環境規劃,做到規劃與村情的有機融合。一是尊重地方特色文化。合理規劃要求根據人力、物力、財力等要素量力而行,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在不破壞古樹、古房屋以及古建筑的條件下進行人居環境優化,打造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自然村。二是尊重農民群眾。合理規劃必須建立在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之上。農民群眾最了解鄉村環境狀況。為避免鄉村人居環境治理少走彎路,應該對鄉村展開調研,廣泛聽取村民的心聲,了解村民的需求,積極調動村民參與環境治理規劃的積極性,在不損害村民利益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村莊規劃,針對基本條件貧困的村莊,要加強道路、水利等方面的基礎建設;針對生活水平較高的村莊,應當圍繞環境治理這一核心,積極開展村民住宅、沿街商鋪、公共娛樂等等空間布局規劃,統籌安排好污水處理站、垃圾中轉站、生態綠化等工作。
生態景觀對鄉村旅游業建設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在進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應注重保護當地資源,避免不必要的破壞,同時也需要注重保護當地生物以及環境系統,追求資源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鄉村景觀設計往往是對不同的生態系統進行規劃構建。不同的生態系統所包含的結構以及功能各不相同,進行規劃時應使用科學環保的設計手法,將文化特色與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時材料的選擇也尤為重要,應選擇具有生態環保的材料,不搞一次性的景觀設施,而是從長遠的角度去進行設計規劃。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一些新能源作為所需消耗的能源投入使用,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在一些空間氛圍的營造以及植物的搭配上,也要選擇合理的方式并與村民的審美理念相結合,進而打造出生態環保又美觀的景觀。
鄉村景觀包括了鄉村地區的生活、生產、生態三方面的景觀,其中代表了鄉村經濟水平與生產方式的是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性景觀,它是鄉村景觀中的優勢資源,其開發建設是當前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方向。在設計中應該將經濟實用性與舒適美觀性并重,盡可能多地使用鄉土植物、建設材料,如生土建筑,是真正適宜當地發展的設計,也是地域文化精華在生態文明時代的精彩演繹。而在實際的設計中,設計師應該根據不同鄉村的人居環境建設發展階段、生態環境條件、鄉村開發的潛力等因素,對不同的鄉村進行不同強度、不同側重點的生態景觀設計。
從鄉村村民生活需求、體驗需求、審美需求出發,打造更加開放性、包容性、公共性的鄉村公共活動空間,設置健身廣場、文化宣傳廣場、文藝舞臺、圖書館、藝術館、文化街等。在村民活動廣場中,設計健身器械區、舞蹈健身區、戶外散步區、按摩步道等,通過多種方式增強村民體魄;在文化宣傳廣場,定期開展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等教育,還可開展村民道德模范宣傳,推進鄉村的公德、道德、品德、美德建設;在鄉村公共空間,設計文化表演舞臺,將經典故事、優秀戲曲曲藝搬上舞臺,為村民增添多樣的生活消遣樂趣;設置公共鄉村圖書館和藝術館,村民可自由在這些文化空間讀書、看報、看藝術展覽等。通過景觀規劃設計為鄉村規劃出多元文化活動空間,引導村民摒棄以往的不良風氣,尋求健康生活和文化提升,在村民物質水平提高的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公共活動空間的景觀設計中,注重本地鄉村孝賢文化的傳承,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將孝賢文化符號和元素運用于鄉村文化公共服務空間。
傳統的鄉村居住環境整治機制不適合現代鄉村居住環境改善的需要,創新鄉村居住環境整治機制是必要的,符合現代鄉村居住環境整治的需要。首先需要利用新能源,減少對鄉村環境的污染問題。例如:某鄉村地區開展沼氣建設,以人畜糞便為原料,生產沼氣,用作鄉村生產生活的燃料,如以沼氣作為爐灶的燃料或養殖場燈具的照明能源,沼液可用作農業生產肥料,避免鄉村地區人畜糞便隨意堆放,產生難聞臭味,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為鄉村生產生活提供便利。利用新能源創新工作機制符合改善鄉村居住環境應用,結合鄉村地區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引進新能源,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居住環境整治方案,以綠色理念為目標,全面提升鄉村居住環境。其次,引進新技術是解決鄉村居住環境改善的基本保障,也符合現代鄉村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規劃設計鄉村人居環境景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通過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為村民營造生態良好、文明健康的宜居環境,因地制宜做好鄉村景觀設計,做好村民活動空間設計,完善整治工作機制,推動我國鄉村振興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水工作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