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木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人民醫院 甘肅 定西 748200)
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屬于神經科常見疾病之一,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將血腫清除,對患者的神經功能有較大損傷,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基層醫院,經常采用開顱手術進行治療,但是這種方法創傷性較大,容易損傷周圍正常腦組織,大多數患者預后較差,術后并發癥多,住院費用多,康復緩慢。近幾年來,我國神經內鏡技術逐漸成熟,應用該技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已成為可能,在神經內鏡輔助下可清楚觀察到腦出血具體位置,并提高血腫清除率,減少對周圍腦組織的影響,手術安全性明顯升高。神經內鏡技術的應用還能夠促進患者康復速度提升,避免患者術后殘疾[1]。本文收集我院近3 年應用內鏡治療的36 例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針對神經內鏡技術的實際效果進行探討。
隨機擇取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參與研究,共計36 例,就診時間介于2019 年1 月~2022 年4 月,利用隨機單雙號抽簽法進行分組,單號18 例患者接受常規開顱手術治療歸為對照組,另外18 例患者接受神經內鏡手術設為觀察組。
對照組:男性10 例,女性8 例,年齡37 歲~79歲,平均(56.2±1.8)歲。
觀察組:男性9 例,女性9 例,年齡36 歲~78歲,平均(55.6±1.4)歲。
兩組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組間資料對比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納入科學對比。
納入標準:(1)入院患者經檢查腦出血血腫量在30 毫升~60 毫升,且發病時間不超過12 小時;(2)入院時均出現不同程度意識障礙,但都為初次發病患者;(3)患者及家屬了解本次研究目的,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4)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本次研究審批。
排除標準:(1)有腦卒中病史、腦血管畸形病史、腫瘤病病史患者;(2)本身患有精神疾病患者;(3)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開顱手術治療,接受相關檢查確定病情狀況后為患者實施急性開顱手術,將血腫全部清除,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開展骨瓣減壓治療、硬膜下置入顱內壓監測管等措施。
觀察組實施神經內鏡手術治療,手術前對患者進行CT 檢查,并根據結果在體表清楚標記,盡可能將腦部功能區避開,將骨瓣作為手術中心,在發際內切一道約4 厘米的切口,切開無血管區皮質約5 毫米后,利用導引器穿刺,沿著導引器旋入套筒至血腫腔底部,工作通道建立后,在內鏡幫助下清除血腫。手術過程中需保護各類靜脈,然后置入引流管,有利于殘余血腫引流,還納骨瓣并固定,常規關顱。
兩組患者均在手術后接受抗感染治療。
1.3.1 兩組研究對象接受不同方式手術后,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血腫清除率以及住院時間并進行對比。
1.3.2 通過GOS 量表對兩組手術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評估。鑒定標準如下:(1)若患者恢復正常工作,無神經功能障礙情況發生,則評定為5 分;(2)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復,出現輕微神經功能癥狀,則評定為4 分;(3)肢體活動能力改善,但未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且無法獨立行走,則評定為3 分;(4)患者處于植物生存狀態,則評定為2 分;(5)患者死亡,則評定為1 分。
1.3.3 對兩組研究對象隨訪6 個月,統計生存情況,主要分為完全康復、輕微癥狀、輕度殘疾、重度殘疾、死亡。
1.3.4 利用SF-36 量表對兩組手術患者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評估。其中分成4 個維度:軀體功能、情感狀況、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所有研究數據全部通過SPSS20.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算資料采用X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展開不同手術治療后,觀察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比對照組所用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而血腫清除率超過對照組,兩組數據比較差異較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康復情況與對照組相比較呈更理想顯示,GOS 評分更高,兩組結果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下:觀察組手術患者中,5 分患者共4 例,4 分患者共5 例,3 分患者共6 例,2 分患者共2 例,1 分患者1 例。
對照組手術患者中,5 分患者共0 例,4 分患者共2 例,3 分患者共5 例,2 分患者共6 例,1 分患者5 例。
統計隨訪結果,觀察組生存質量與對照組患者生存質量相比較明顯更好,殘疾率明顯更低,二者隨訪結果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下:觀察組手術患者中,完全康復患者6 例,輕微癥狀患者7 例,輕度殘疾患者3 例,重度殘疾患者1 例,死亡患者1 例。
對照組手術患者中,完全康復患者2 例,輕微癥狀患者9 例,輕度殘疾患者2 例,重度殘疾患者3例,死亡患者2 例。
對預后情況展開評估,觀察組軀體功能、情感狀況、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高于對照組評分,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細數據如下:觀察組手術患者中,軀體功能評分(9.5±0.2)分,情感狀況(9.1±0.5)分,社會功能(9.4±0.3)分,角色功能(9.3±0.4)分。
對照組手術患者中,軀體功能評分(7.1±0.6)分,情感狀況(7.5±0.7)分,社會功能(7.6±0.2)分,角色功能(7.2±0.4)分。
據臨床調查研究發現,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的致殘率和致死率非常高,尤其對于老年患者來說,救治成功率較低。甘肅省渭源縣地處西北高原,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海拔高,春冬季晝夜溫差大,腦出血發病率高。如何及時就地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如何節省救治時間,改善預后,節省費用,一直是每個神經科醫生面對的重要課題。目前,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內科保守治療、外科手術治療是最常用的兩種方法,但是前者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來說并無較大益處。所以說,臨床上更推薦外科手術治療,可快速將血腫清除,恢復腦組織局部供血,減少對神經功能的損傷[2]。在我國神經內鏡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臨床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神經內鏡技術的輔助下,醫生可以提高顱內血腫清除率和清除速度,降低手術中出血量,優勢非常明顯。自2019 年開始,我院引進神經內鏡系統,并用于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更新了原有的傳統手術技術,按照就近、就地治療的理念,使患者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及時救治。通過本次結果分析發現,神經內鏡技術具有視野開闊的特點,可以將腦組織中病變情況清晰呈現出來,有助于血腫充分地暴露,且不會出現過度牽拉的情況,手術精確度在內鏡幫助下明顯升高,減少了病理性損害[3]。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分析,觀察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比對照組所用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而血腫清除率超過對照組,(P<0.05);觀察組康復情況與對照組相比較呈更理想顯示,GOS 評分更高,(P<0.05);統計隨訪結果,觀察組生存質量與對照組患者生存質量相比較明顯更好,殘疾率明顯更低,(P<0.05)[4-5]。與傳統的開顱手術相比,神經內鏡技術輔助手術可提高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預后及康復效果,降低了術后患者的殘疾率和死亡率,縮短了住院時間,從而減少了家庭和社會負擔,能夠被更多患者所接受。即使對于病灶較小的部位來說,神經內鏡也可以及時發現并清除止血,減少了顱內感染和血腫清除不完全情況,其安全性與有效性得到了廣大神經外科醫師的認可[5-7]。
綜上所述,將神經內鏡技術應用于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過程中,可提高血腫清除效果,減少對神經組織的損傷,手術時間縮短的同時,康復速度加快,患者生存質量得到改善,是一項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