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輝
(南京市江寧醫院手術室 江蘇 南京 211100)
手術室是醫院十分重要的場所之一,為患者提供手術、搶救、護理服務。據統計,我國2020 年全國總計診療患者數量超過77.4 億次,其中手術總量約906 萬臺,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工作直接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同時也與醫院整體形象密切相關[1]。因此,重視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工作至關重要。而隨著目前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手術室護理質量的要求相應提升,傳統質量管理模式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而信息化流程管理則通過結合信息技術、流程化規范管理提高管理質量,同時提升工作效率,縮短管理用時,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管理服務,備受認可[2]。本文針對2021 年9 月~2022 年3 月我院收治的400 例手術患者進行分析,簡述信息化流程管理的實施過程與效果,內容如下。
抽選2021 年9 月~2022 年3 月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400 例患者研究,根據時間先后順序分組,2021 年9 月~2021 年12 月就診患者為對照組,共計200 例,男性102 例,女性98 例,年齡18 歲~50歲,平均(35.14±3.29)歲。2022 年1 月~2022 年3 月就診患者為觀察組,共計200 例,男性98 例,女性102 例,年齡18 歲~50 歲,平均(36.02±4.03)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取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均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者;(2)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配合本次研究者。
排除標準:(1)排除手術禁忌者;(2)排除凝血功能異常者;(3)排除信息缺失及排斥配合研究者。
對照組患者手術期間實施常規模式管理。工作內容包括:預先準備好手術所用醫療器械,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護,術前核查患者基本信息,術后清點記錄醫療用具等。
觀察組患者采取信息化流程管理。具體為:
1.2.1 建立信息化流程管理小組。由護士長和科室主任牽頭,在科室內建立專項信息化流程管理小組,根據手術室管理的實際需求共分為3 個小組,包括器械耗材管理組、儀器設備管理組、質量控制組。由護士長實施統籌管理,并代管質量控制組工作,其余兩個小組挑選擁有手術室工作經驗超過5 年、中級職稱或高級職稱護理人員擔任。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對3 個小組內各成員實施信息化流程管理的專項培訓工作,內容包括醫院信息系統操作技巧、手術室物品分類標準、信息化流程管理步驟等。培訓完畢后開展同步考核,考核方式分為理論筆試和系統操作兩部分,兩部分考核成績均合格者方可準許參與臨床工作。
1.2.2 手術室器械耗材的信息化流程管理。手術室內的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追溯系統、醫用物資SPD管理系統可以記錄器械包、耗材等的使用流程,并具有追溯功能,包括器械使用后的回收、清洗消毒、入庫,以及耗材的領取、使用、消耗、計費等各環節。開展管理工作時,需由護理人員使用設備對器械或耗材外包裝粘貼的二維碼、條碼等進行掃描,將所包含的信息錄入至流程管理系統當中,查找條碼內信息是否完整、是否符合器械或耗材的種類,要求每種器械均需使用統一的條碼或二維碼。在需要調用器械或耗材時,則需使用系統進行跟蹤查找,確認當前器械所處的流動狀態,跟蹤其實時位置。在調用相關器械后,輸入患者住院號查詢患者相關信息并掃描器械二維碼錄入系統,記錄器械使用的時間,并檢索器械滅菌時各設備的參數,在確認消毒清洗達標后方可使用。
1.2.3 手術室儀器設備的信息化流程管理。使用系統中的儀器設備管理功能,實現對儀器設備運行參數、設備狀態、維護時間、使用頻率等多個環節的管理,錄入信息需建立單獨的條目,并在系統中生成各環節的具體時間、操作人員信息、設備所處科室等具體數據。在儀器設備管理中,將各設備信息錄入系統當中,為相關設備生成具有唯一性的二維碼,實時打印后粘貼在設備外殼處,以方便后續患者使用時記錄設備狀態。在此過程中每完成一個環節,就需要將相應時間錄入系統當中,確保設備運行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便于后續溯源工作的開展。
1.2.4 手術關鍵節點的信息化流程管理。由麻醉醫生負責記錄和上傳患者手術過程中的各關鍵階段信息,包括轉運入手術室時間、術前等待時間、麻醉注射起始時間、麻醉生效時間、手術開始時間、麻醉結束時間、手術結束時間、患者麻醉蘇醒時間、患者轉入蘇醒室時間、患者轉出蘇醒室時間、返回病房時間等,病情嚴重者還需記錄進入ICU 時間和病情變化時間等。在患者轉運出病房時需掃描其佩戴的腕帶,以便將個人信息登陸至系統內,再在其信息中記錄各關鍵節點的時間數據。質量控制組、巡回護理人員則可通過系統直接查詢手術進行的實時進展,以便做好配合工作。在麻醉結束時間錄入后,按照各手術的操作標準,在相應時間結束手術,并預先安排后續進入蘇醒室、轉運等工作,以便提升工作效率。
通過醫院自制評估量表對兩組患者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進行評分,內容涉及護理安全評分(0-25分)、護理記錄評分(0-25 分)、儀器設備管理評分(0-25 分)、專科護理質量評分(0-25 分)4 個方面,分數與護理管理質量呈正相關。待患者體征穩定后向其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此次手術室護理管理滿意度進行評估,問卷為100 分,以患者主觀意愿為基礎進行評估,根據得分劃分滿意(80 分及以上)、一般滿意(60-80 分)、不滿意(60 分以下)3 種情況,總滿意度=滿意占比率+一般滿意占比率。
SPSS 21.0 對此次管理結果進行分析,n(%)記錄計數資料,X2檢驗,()記錄計量資料,t 值檢驗,P<0.05 表示存在統計學差異。
觀察組患者手術期間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評估
觀察組手術患者對護理管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手術室護理管理滿意度評估
手術室是醫院內的特殊場所,其主要功能在于完成外科手術的整體操作,所接觸的患者病情較為復雜,且其工作質量與患者生命健康間存在著密切關聯。手術室的護理質量同樣影響著手術的整體效果,也是衡量醫院自身醫療服務優劣的重要參考數據[3]。隨著當前國內群眾健康意識的覺醒,其對于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手術室的護理服務質量。近幾年信息化技術在國內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其在醫療體系的管理工作當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逐漸形成了以計算機信息化技術為基礎的高效管理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優化手術操作的各流程管理,還能夠確保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整體指標[4]。
信息化流程管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時,可強化對多種信息的集中化、規范化、時效化的管理,從而更好地打造智慧型醫院。信息化流程管理系統可以將每臺手術或每個手術室內的各項工作數據給予全面的采集和存儲,并實現在院內局域網的共享,便于隨時、靈活地調取患者相關信息,對于手術進行中的各環節是否符合流程和標準給予準確的評估。實際操作時,可建立管理小組,包括器械耗材管理組、儀器設備管理組、質量控制組。其中器械耗材管理組負責對手術所使用的器械數據進行查找,確認是否符合消毒滅菌標準,提升獲取的手術器械的質量,并在術前將各器械使用數量、種類、使用時間等信息錄入系統內,方便手術結束后進行核查[5-6]。儀器設備管理組則負責管理患者儀器設備使用安全,包括培訓、應用、維護等多個步驟,明確設備相關信息,以提升對患者使用時的安全性,為后續手術操作提供可靠的參考。質控監督組則負責實時核查其他小組和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評估各項數據錄入是否完整和準確,發現問題后應及時上報[7-8]。
總之,臨床開展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工作期間,可采取信息化流程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管理質量,為患者建立良好手術室治療環境,提高患者滿意度,倡導運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