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創新、產能變動與中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基于擴展RBC 模型的研究

2022-07-26 06:39:10馮夢黎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22年7期
關鍵詞:經濟

馮夢黎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1)

一、引言

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是每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直接影響著每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各個領域。雖然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外在表現多種多樣,但究其本質而言,經濟從頂峰慢慢向下運行到波谷時表明經濟正在下行,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減緩和停滯,經濟發展缺乏新的增長點;而在經濟不斷上升到達繁榮頂峰階段,各類生產資料供給充裕,原有技術得到充分應用,對后續經濟發展產生了制約作用,導致原有經濟體系遭受打擊。2008 年發生的全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雖然從表面看此次金融危機是在金融系統內部產生的,但究其實質而言,是由于20世紀90 年代互聯網和計算機發展所帶來的新技術創造的投資空間所引起的投資熱潮,與下一輪經濟周期之間的間隔(劉金全、畢振豫,2018[1]),導致閑置資本蜂擁至金融市場找尋獲利出路,使虛擬經濟大規模擴張與實體經濟發展嚴重背離,最后演變為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而后續在經濟逐步復蘇過程中,各種不確定因素,使生產活動受到影響,也對經濟的運行產生巨大沖擊。對于中國而言,哪些因素是影響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原因?經濟周期性運行背后的邏輯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探究。

由于歷史上多次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得世界各國經濟學家對短期內促進經濟發展和恢復的方式尤為關注。其中約瑟夫·熊彼特(1979)分析了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他認為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是由于創新的推動而進入每一次更迭[2]。而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也認為技術沖擊是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來源,眾多學者也運用RBC 模型就技術沖擊和經濟周期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Kydland & Prescott,1991[3];Galí & Rabanal,2004[4];徐 舒 等,2011[5])。門斯(1979)也提出在產業生命周期最后階段,規避風險和謹慎的思想使得創新活動不斷減少,形成“技術僵局”,引起經濟的結構性收縮,只有出現新的創新因素才能從根本上打破這種僵局[6]。周煉石(2008)認為中國技術的進步和帶動的產業結構升級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7]。Ramirez等(2015)[8]、馮云廷和計利群(2020)[9]均有類似的結論。也有部分學者既強調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深刻認識到制度的重要作用。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制度發生了幾次重大的變革,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技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核心生產力,而制度創新通過直接或間接影響技術創新,從而決定經濟的走向(姚潔等,2006[10])。Galbraith(1973)也認為,雖然技術創新決定經濟復蘇直至繁榮的整個過程,但制度對于技術的出現和使用具有關鍵作用[11]。Davis&North(1973)也有類似的研究,他們認為技術的創新雖然對經濟增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會對技術的順利實施起到決定性作用[12]。但客觀上來說,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現有創新系統(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還不夠完善(Sun,2002[13])。

可以說,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對經濟周期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基于此,在創新驅動下,伴隨著的一些市場和非市場性的行為所產生的產能變動也會對經濟波動產生重要的影響。市場化機制下,各經濟主體不斷調整自身的行為,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經濟的波動(耿強,2011[14])。同時,政府主導的投資和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產能變動。李幫喜等(2019)發現改革開放以后,在技術不斷發展和制度的改革中,中國經濟增長的趨勢出現了大幅度改變,但同時表現為更多的投資,也預示著過度投資的可能性[15]。陳利鋒(2020)通過建立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間存在信貸歧視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發現信貸歧視以及由信貸歧視引致的產能過剩加劇了宏觀經濟波動[16]。除了上述影響外,其他因素的影響也會降低社會消費的能力,致使產品積壓,對經濟下行產生推動作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等,2022[17])。因此,可以看出,產能變動與經濟周期的關系相互關聯也相互影響,產能的形成和變化與經濟周期間有直接的聯系,同時產能的變化也會反過來影響經濟的運行,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應該轉向制度變遷、產業結構升級、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歐陽志剛、彭方平,2018[18])。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判斷,站在發展新起點上,面對國內國際環境的“百年之未有大變局”,明確了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并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競爭力和創新力。劉金全(2018)認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全面實施,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趨勢性特征越發明顯[19]。中國經濟周期的問題,既涉及到重大的理論與實際經濟問題,又涉及到經濟發展與改革問題,為了有效促進新時代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對創新、產能變動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關系進行進一步研究非常有必要。

縱觀已有研究,學者們針對經濟周期與創新、產能變動相關性的研究頗多,為文章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但現有文獻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針對經濟周期與創新的研究,大多實證研究只考慮了技術創新的作用而忽視了制度創新的重要作用。第二,由于產能變動會對經濟運行產生重要影響,已有文獻未把產能變動的不同形成機理與經濟周期運行和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綜合考察。第三,已有研究主要針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與某個因素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的較多,而對中國經濟周期產生的內在原理進行深刻理論和實證闡釋的較少,把中國轉型時期經濟周期與創新、產能變動三者納入一個整體分析框架的研究還較為缺乏。因此,文章擬立足于探索創新和產能變動對經濟周期的影響的理論機制,并基于此進行實證驗證,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二、中國經濟周期更迭內在屬性的理論分析

經濟周期的整體波動是由“核心波”和“從屬波”兩部分組成(Kuznets,1930[20];周煉石,2008[21])。首先,具有先進技術與創新能力的國民經濟領先部門在制度不斷變革和創新下更新換代,是導致經濟波動的內在因素,是形成經濟周期“核心波”的根本原因;其次,在經濟周期繁榮和衰退的兩個主要階段中,會存在由上述創新因素所誘發的各類經濟的從屬活動和現象,如隨著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而造成的投機心理,引致各類公司和個人的市場性投資活動,加之,政府的干預政策所引發的擴大投資等經濟連鎖反應以及在經濟周期的衰退階段,由于商品購買力下降、價格降低,所引致的商品庫存、產品滯銷、投資不斷縮水、資本難以回收等現象。這類伴隨著創新而產生的各類從屬活動和現象,形成了“核心波”旁的“從屬波”,“從屬波”的存在會擴大經濟周期的振幅。具體如圖1 所示。

圖1 中國經濟周期更迭的理論邏輯圖

1.創新因素是中國經濟周期“核心波”產生的基本動因

創新的含義,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綜合概念,是制度變革下生產條件和生產要素的新組合。技術和制度的創新使生產函數得到優化,這種新的組合方式帶來了更高效的產出和更先進的產品,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向外發生了移動,新的利潤也就隨即產生,因此可以看出,創新是每一輪經濟增長的核心(約瑟夫·熊彼特,1990[2])。但由于每一輪的創新過程不是平穩和連貫的,而是會有間隔和間斷產生,由此產生了經濟周期性波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了四次比較明顯的由技術和相應的制度變革引起的經濟周期性波動。分別為:第一波,以改革開放初期的普通日用品為引領(1978—1981 年);第二波,以家電行業為引領(1982—1990 年);第三波,以汽車行業為引領(1991—1999 年);第四波,以集成電路等信息行業為領先部門(2000—2018 年) (周煉石,2008[21]);第五波,以5G 技術為代表的高新制造業為領先部門(2018 年至今)。現階段,受金融危機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以及前期的結構性產能過剩,經濟發展仍處于第五波經濟周期的初始階段,但經濟爬坡難度較高,領先行業和部門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還未完全凸顯,但總的來說,現階段,新常態下經濟增速的降低只是表面現象之一,更深層次的變化在于中國正在經歷著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劉偉、蔡志洲,2019[22])。

2.產能變動是組成中國經濟周期“從屬波”的重要因素

根據中國產能變動的現實特點,產能變動可大致分為市場性和非市場性產能變動兩種類型。市場性產能變動是指企業家對未來某個產業發展良好預期而發生的投資引致的產能變動;而非市場性產能變動是經濟轉型期制度不完善影響市場供求,進而形成的產能變動(林毅夫等,2004[23])。兩類產能變動對經濟周期的運行影響機理也不盡相同。

(1) 市場性產能變動對中國經濟周期的影響原理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體制逐步開始轉型,原有以政府為主導的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格機制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日益顯著,表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各類經濟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企業根據市場變化選擇經營領域,市場價格可以主要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化。而正是由于市場經濟與價格自主形成的投資、資本和產量的變動,形成中國經濟周期“從屬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當新的技術和相應的制度產生后,領先部門的產品投向市場,市場對新產品的需求增加,相關產品因供給緊缺使價格不斷上升,在利益和利潤的沖擊下,不斷有新的企業和廠商等市場主體進入該領域,迅速改變著各類主體的投資行為,加劇了新產品的投資和生產,從而也增加了經濟向上波動的幅度,為“從屬波”振幅的加大創造了條件;隨著產量和投資的進一步擴大,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現象開始出現,此時,產品在市場上出現了飽和,新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斷下降,社會整體生產能力超過了社會整體需求,價格不斷下降,投資規模和資本存量急劇縮小,產品逐步出現滯銷、庫存等情況,引起了經濟的衰退和蕭條,在新一輪創新之前,加重了經濟的下行空間和幅度。可以看出,在經濟衰退過程中,各主體本身行為導致的一連串經濟反應是一種純粹市場性活動帶來的結果,從而產生的產品過剩也是市場性的產能過剩,這一類產能過剩可以在未來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逐步消解。這是因為在早期階段,由于企業動態性以及企業的認知偏差,領先行業會有大量企業涌入,而后隨著行業的日漸成熟,市場需求降低,不斷有競爭力較低的企業逐步破產,最后僅留下運行較好、效率較高的企業,而積累的過剩產能能夠隨著時間而得到消解。

因此,雖然在市場經濟價格機制的作用下加重了經濟周期的波動范圍,但周期的整體運動會在“核心波”的基礎上進行,并不會產生大幅度偏離“核心波”的運動趨勢;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從屬波”的波動范圍會逐步縮小。可以看出,由于市場經濟本身產生的產能過剩并不會對經濟周期本身的運動產生額外的負面影響。

(2) 非市場性產能變動對中國經濟周期的影響原理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了幾十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釋放了中國潛在的發展紅利,但在轉型和轉軌時期,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當前國家政府部門的相關考核制度以及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使得政府官員過多注重經濟發展的絕對值,當政府官員缺乏足夠的外部約束時,就會出現其直接干預或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情況。雖然有學者認為地方政府在發展地區經濟、推動國民經濟整體增長中功不可沒(張五常,2006[24]),但同時,地方政府盲目投資、惡性競爭的現象也十分嚴重。為追求地方經濟的增長,地方政府常以各種政策補貼和信貸干預等促進、支持各類企業的投資,政府干預行為影響了市場機制的促進作用,引起了部分行業的過度投資,例如鋼鐵和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這類由于政府對市場進行的直接或間接干預行為而產生的產能變動就是非市場性的產能變動(耿強等,2011[14];江飛濤等,2012[25])。類似這種非市場性產能過剩使社會消費大幅度降低,產品累積,引起資本投資的欲望降低,投資效率和頻率都大幅度的下降,也成為引起經濟下行的重要原因(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等,2022[17])。

不論是在經濟的繁榮時期還是衰退時期,政府的干預行為與非市場性產能過剩都有著直接的關聯,在經濟繁榮時期由于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對產能與經濟的負面影響不顯著;但在經濟衰退時期,會導致產能利用率進一步下降,從而對經濟發展產生額外負面的影響。同時,由于這類產能過剩是人為所致,不僅使得市場無形之手失去作用,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使得政府的宏觀調整政策也失去效用(王立國、鞠蕾,2012)[26],因此給經濟周期的運行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三、擴展RBC 模型的構建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文章就“核心波”和“從屬波”產生的內在原因——創新、產能變動以及政府補貼,對中國經濟周期及相關經濟變量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真實經濟周期模型把經濟的長期波動和短期波動統一在同一個模型中(王小魯、樊綱,2000)[27],假設經濟運行是由大量相同的、具有無限期界的家庭和廠商組成,生產和產品市場也都是完全競爭的,廠商規模收益不變,生產函數隨時受到創新的沖擊。文章模型的設定是在基本的RBC 模型的假設前提下,采用加入了產能利用率這一因素的RBC 擴展模型(耿強等,2011[14])。

1.模型的基本設定

假設整個經濟社會分為政府、廠商和家庭,具體生產函數表示為:

式中的Y 表示總產出;z 表示生產受到的隨機技術擾動;u代表產能利用率(0≤u≤1),K 表示社會總資本,μ 生產的資本占社會總資本的比例;x 表示政策性補貼在政府支出中的比例,0≤x≤1,G 為政府支出;A 表示技術和制度創新等因素,決定著社會生產率;n 和L 分別代表單位勞動力時間和勞動力數量,生產率A 和勞動力數量L 以不變的外生增長率ρA和ρL增長。

資本的積累方程如下:

假設折舊率會隨著產能利用率的提高而提高,如下式所示:

模型的集約形式:

2.各經濟體最優化選擇

廠商的利潤函數為:

家庭的效用函數為:

政府支出gt為一個外生沖擊變量,將政府、廠商和家庭的最優選擇聚合在一起,得到一般均衡條件。

3.基本參數和穩態均衡解的確定

根據王小魯、樊綱(2000)[27]將穩態資本折舊率設定為0.05,然后通過永續盤存法計算歷年資本存量。根據陳昆亭等(2004)[28]將要素產出彈性的數值設為0.5;根據賈俊雪、郭慶旺(2010)[29]、耿強等(2011)[14]將政策性補貼產出彈性設為0.18;假定生產函數規模報酬不變,則設定勞動產出彈性為0.32;根據吳利學(2009)[30]的方法,生產率增長率ρA由索洛余值方法確定為1.0436,就業人數增長率ρL由歷年就業人數數據算出為1.0145;參照耿強等(2011)[14]將φ 設定為1.0116,β 設定為0.98;另外,文章利用實際GDP 和資本存量數據得到穩態資本產出比。以上參數設定后,利用資本產出比,然后由方程逐步求解得到各內生變量的穩態均衡解,同時校準出ω 的數值為4.3854。所有數據的時間區間為1981—2017 年。

文章設定生產技術和制度等構成的創新因素、產能利用率、政策補貼三大沖擊,且均是一階自回歸過程,利用這三個變量的數據取對數并濾波后(平滑參數設置為6.25) 分別計算相關系數及標注差。其中產能利用率數據,參照王維國、袁捷敏(2012)[31]的方法計算。政策補貼采用固定資產投資占政府支出比例表示。所有宏觀數據均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模型的參數設置及均衡穩態

4.實證模型的數值模擬

在模型參數和穩態值校準好后,文章通過MATLAB2014b軟件在Dynare 的環境下進行編程得出各內生變量的模擬值,內生變量受沖擊后的脈沖響應結果以及波動的方差分解。為了更加精準的模擬中國經濟的增長過程,文章首先利用HP 濾波消除各類指標數據的時間趨勢,并進行對數化處理;再將模擬數據的標準差和計算所得標準差進行比較,結果如表2 所示。

根據表2 的數值模擬結果,從解釋程度上看,模型可以解釋82.51%的產出(y)變動、89.00%的投資產出(i)變動、67.52%的資本存量產出(k)變動和65.41%的消費產出(c)變動,這表明文章所構建的RBC 模型與中國經濟周期變動過程較為契合。從相對標準差結果可以看出,在1981—2020 年間,相對于產出而言,投資指標變動最大,相對標準差為4.208,消費次之,為1.248,資本變動程度最低為0.7400。從交叉相關系數來看,消費和投資與產出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7620、0.8995,表明消費和投資是高度順周期的,資本存量與產出的相關性是0.5929,表明資本存量相對而言是溫和順周期的。

表2 數值模擬結果統計性描述

四、變量沖擊的實驗

在數值模擬較好的基礎上,繼續考察創新沖擊、產能利用率沖擊、政策性補貼沖擊對經濟的影響。文章在運用脈沖響應函數來研究不同沖擊對主要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的基礎上,使用方差分解計算其貢獻程度。

1.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脈沖響應函數是通過模型來模擬,當穩態經濟受到某種外生沖擊時各經濟變量的持續變化過程,顯示各項沖擊對各經濟變量作用的方向、大小以及持續時間。

(1) 各經濟變量對創新沖擊(技術z 和制度A 共同創造的沖擊) 的反應

假設各經濟變量在初期受到正向1%的創新沖擊,由圖2所示,對消費的影響最為明顯,在9 期間達到頂峰,在沖擊后40 期左右恢復到穩態;其次就是對產出與投資的影響較為劇烈,兩者的脈沖圖形較為同步,短期就出現較大的上升,也是在沖擊后的40 期左右恢復到穩態;而資本的波動較小,雖然資本有較明顯的變化趨勢,但幅度較小。另外創新的沖擊也帶來了勞動時間的縮短,實際工資在短期也出現明顯的上升,而資本收益率(利率) 在短期也出現明顯上升,但在第8 期內創新沖擊會對資本收益率(利率) 呈現負向沖擊,也就是說隨著創新的不斷更迭,舊的技術和制度帶來的收益回報會逐步降低并成為負數。

圖2 各經濟變量對創新1%沖擊的反應

另外,從圖3 可以看出,創新的正向沖擊將會在當期大幅度提高產能利用率,在短期內不但沒有出現產能過剩,還使產能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伴隨著產能利用率逐步回落,到第7 期左右,圖形顯示創新對產能利用率呈現負向的沖擊,即逐步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從圖形還可以看出,創新沖擊對于產能利用率影響的作用時間較長,在25 期后逐步向穩態方向回升。如上文所述,隨著創新的不斷更迭,舊的技術和制度不僅對資本收益會有負面影響,同時也會造成產能過剩。假定某項新技術和相關的制度創新出現時,會有大量企業涌入此行業,加之政府會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進行支持和幫助,初期該新領域的生產能力會大幅提升,但是在投資熱潮褪去后,市場供給大于需求,剩余大量同質的商品在市場上庫存,市場性與非市場性的產能同時得到釋放,市場供給遠遠超過市場需求,從而導致產能過剩。

圖3 產能利用率對創新1%沖擊的反應

(2) 各經濟變量對政策性補貼沖擊的反應

假設政策性補貼在初期有1%的正向上升,由各經濟變量的脈沖響應圖4 可知,投資的反應最為顯著,在初期就大幅提升,而且提升的幅度較明顯,自第25 期之后則逐步恢復平緩,約在第30 期恢復至穩態,這意味著政策性補貼對投資的影響較大,正向的政策性補貼會拉動市場上大量的投資;而對經濟產出的影響在期初上升之后就開始逐步回落,也約在30 期后回歸至穩態,可以看出經濟產出與投資的脈沖圖形基本保持一致;另外,資本的存量也會隨投資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在第10期達到最高點后,隨著投資的下降而逐步下降;而消費受到的沖擊也是在初期逐步提高,則在第7 期左右達到最大,之后逐漸下降;另外,政策補貼在短期內會提高實際工資收入,在第5 期達到頂峰,隨之下降,正面的促進作用在40 期以后才逐步回到穩態;但政策補貼對資本收益率(利率) 的影響較為短暫,并在第6 期就變為負數。可見,政策性補貼的正向沖擊短期內會通過對投資的帶動提升產出,帶動作用稍顯乏力;但對消費、資本存量以及投資等加劇“從屬波”的宏觀經濟變量卻存在影響顯著。

圖4 各經濟變量對政策補貼1%沖擊的反應

同時,從產能利用率對政策補貼沖擊的脈沖響應圖5 可以看到,期初1%水平的政策性補貼的沖擊使產能利用率在1~2期內大幅提高(在前5 期都超過穩態水平),但5 期后,沖擊由正向變為負向沖擊,并在長期處于穩態值以下,形成產能過剩。因此,政策性補貼波動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重要成因,從而加劇經濟下行。

圖5 產能利用率對政策補貼1%沖擊的反應

(3) 各經濟變量對產能利用率沖擊的反應

由各經濟變量的脈沖響應圖6 可以看出,如果產能利用率在初期有1%的提升,投資和消費在短期內均會出現明顯的上升,其中投資在短期內恢復穩態(5 期左右),而消費恢復的相對較慢,在第35 期左右開始恢復到穩態,產能利用率的提升會對消費和投資產生正面的影響。產出在短期內也出現上升,并和投資相似在第5 期左右恢復到穩態。由于投資的上升,資本在短期也出現上升,盡管產出或需求出現上升,但在產能利用率提高的情況下,較少的資本就可以滿足生產需求,所以,在投資和需求上升的同時,資本在短期上升并不明顯。另外,產能利用率的上升在短時間內延長了勞動時間,但在中長期會縮短勞動時間(但這種縮短并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產能利用率的上升短期刺激了產出和需求的上升,因此需要勞動的提高以滿足生產需求,但在長期隨著產出和需求的恢復,又由于生產要素中資本恢復的緩慢,勞動時間將會縮短。產能利用率的提升在短期延長勞動時間的同時,也帶來了實際工資短期的上升,這主要是由于短期的產出和需求上升造成勞動市場上需求大于供給,但這種影響也是短暫的,實際工資在第10 期左右恢復到穩態。產能利用率的提高在短期內提升了資本使用效率,從而使得資本這種生產要素在短期變得相對便宜,因此資本收益率(利率) 在短期出現明顯的下降,并在第5 期左右恢復到穩態水平。

圖6 各經濟變量對產能利用率1%沖擊的反應

4.方差分解

通過方差分解,如表3 所示,可以看到各沖擊對主要宏觀經濟變量的貢獻程度,在文章的模型中顯示,三個沖擊對主要宏觀經濟變量的波動貢獻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明顯的差別,其中創新沖擊對主要宏觀經濟變量除投資外的波動貢獻均在90%以左右,說明創新對中國的經濟變化具有巨大影響力。另外產能利用率的波動對投資變化的貢獻達到了35.81%,對產出的變化貢獻達到了6.77%,僅次于創新因素對其他宏觀經濟變量的貢獻,所以提高產能利用率也將對中國經濟發展和資源節約有著顯著影響。

表3 方差分解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文章引入產能利用率的擴展RBC 模型可以解釋82.51%的產出波動、89.00%的投資波動、67.52%的資本存量波動和65.41%的消費波動,總體解釋力較好。利用上述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發現,創新因素對各被解釋變量的解釋力非常高,因此可以看出創新因素對整個經濟社會的重要影響,對產出的解釋力達到89.7%;政策性補貼會加重產能過剩現象,因而對主要宏觀經濟變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產出的促進作用有限;產能利用率的提升會對各經濟變量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通過方差分解,發現對產出的解釋力度僅次于創新因素的影響,這一定程度上說明,政府補貼下的產能過剩對經濟會產生較大的負面效應。總而言之,創新因素和產能利用率的提升都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正面的促進作用,雖然創新因素也會產生滯后的市場性產能過剩,但會隨著另一波創新的更迭而自行化解,而政策性補貼卻加劇了非市場性產能過剩的產生,這類非市場性產能過剩會對經濟發展產生負向影響。因此文章針對性地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一是持續推動“創新驅動”戰略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創新驅動”不僅包括技術創新,還包括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戰略創新,制度創新是促進技術創新最主要的因素,要不斷發揮和完善中國制度優勢,鞏固技術創新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以創新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真正在貫徹新發展理念過程中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目標。

二是根據不同類型產能變動原因提升產能利用率。針對兩種類型的產能變動采取不同的手段,市場性產能變動可自行化解,因此不用對此做較多的干預。而對非市場性產能變動,針對政府補貼所產生的產能過剩要在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過程中,對產生這類產能過剩現象的微觀企業進行組織優化,繼續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造,對未承擔較大社會責任的企業,不斷促進企業轉型發展,退出原有過剩領域,提升產能利用率。

三是完善政府激勵措施,優化政府補貼方式。相比2015年以前出現的產能過剩,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成效明顯,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有企業的市場化運行程度都有加強,大幅度的提升了經濟運行活力。由于當前經濟下行風險仍然較大,為了實現更好的就業、維護社會穩定,政府追求GDP 的壓力和動機仍然較強,對于部分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補貼較多,產能過剩的狀況仍然存在;但對于創新型企業來說,中國當前用于基礎性研發的資金量相比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夠,也制約了國家經濟發展。因此,要把支持企業創新放到與維護社會穩定同等位置,優化政府補貼方式,不斷提升對企業創新活動的支持,為經濟發展創造源源不斷的動力。

猜你喜歡
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經濟”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6
夜經濟 十人談 激蕩另一種美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0
經濟下行不等同于經濟停滯
中國外匯(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分享經濟是個啥
西部大開發(2017年7期)2017-06-26 03:14:00
分享經濟能給民營經濟帶來什么好處?
擁抱新經濟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懷舊經濟”未來會否變懷舊?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日本91视频|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网址在线|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91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中国精品久久| 国产在线第二页|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夜夜操国产| 国产99在线观看|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 999精品在线视频| 午夜毛片福利|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999国产精品| 午夜啪啪网|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欧美日韩动态图|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色久综合在线|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亚洲无线视频|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亚洲va视频|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91丝袜在线观看|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18| 亚洲91在线精品|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中文字幕啪啪|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欧美激情成人网|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91福利片|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免费看美女毛片|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欧美天堂在线|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2019国产在线|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黄色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