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新民
“黃州鎮七一路16 號”這個門牌,已消失在歷史的煙云中30 多年了。這個坐落在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七一路邊中心菜場旁,面積約2000 平方米,形似北方四合院的普通院落就是原16 號院——現在黃州區供銷合作社機關所在地。它雖狹小、簡陋,卻承載了幾代供銷合作社人的記憶。
這里曾經是全縣(市)供銷合作社系統服務“三農”的指揮中樞,一幢二層的木質小樓,管理著19 個基層社、8 大專業公司和遍布全縣的300多個經營服務網點;擁有一支5000余人,具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骨干的龐大隊伍;被譽為密切黨群關系的“金橋”,發展城鄉經濟的紐帶。一座小院落,內含大乾坤。每年成千上萬噸的化肥、農藥進出,上億元的生活資料供應都由這里組織實施;每年活躍在鄉村的近百支支農服務小分隊由這里組織出發;近千場(次)的商品展銷會由這里指揮展開。這些舉措充分展示了供銷合作社的實力。這也是各級黨和政府給予充分肯定、多次表彰,人民群眾積極支持、高度贊揚的根本所在。一座狹小的院落,一幢簡易的木樓,見證了縣供銷合作社成立70多年來輝煌燦爛的歷史,也目睹了改革開放以來的艱苦探索歷程,記錄了一代又一代供銷合作社人不忘初心、矢志堅守的奉獻精神。
這里曾經是人才成長的搖籃,企業精英的儲備庫。70多年來,供銷合作社以其良好的政治生態、優越的工作環境,嚴謹務實、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培養和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質好、思想作風硬、專業技術強、團隊精神優的干部隊伍。改革開放以來,從這里走出的干部職工有100余人,遍布縣、市、區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還有一部分同志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充分發揮個人才華,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成為企業精英、行業翹楚。
這里曾經是一個溫暖和諧的大家庭。上世紀80年代前,縣社機關的20多人都在這個小院里工作、生活,一棟簡易的四層“筒子樓”宿舍,干部職工都住在一起。家家相連,戶戶相通,彼此關系十分融洽。有什么困難,左鄰右舍都會主動相助。平常有什么大事小情或頭痛發燒,縣社的領導和同事們就會上門噓寒問暖,送醫送藥。對病重的老同志,領導都親自安排送醫院,派機關中層干部日夜值守,直至去世后追悼會的各項事宜,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從未出過任何差錯,讓逝者走得有尊嚴。這種優良的傳統,延續至今。
一部天然的“空調”(連接戰備洞和大會議室的鼓風機)是上世紀80年代最深刻的記憶。每到夏夜,機關大會議室就成了人們消暑納涼的好去處。一到晚上,有人目不轉睛盯著《霍元甲》,有人“陶醉”出了鼼聲,有人下象棋、打撲克,還有幾位經常出差的同志聚在一起海侃,講述著天南地北的趣聞軼事,電視機里面的歌聲、悔棋者的爭吵聲、贏牌者的歡笑聲與孩子們的嬉戲打鬧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溫馨幸福的畫面。上世紀80年代以前,院內設有醫務室、理發室、食堂,這些普通的生活設施,都曾給機關干部及家屬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如今,這里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我再次踏進這個令我魂牽夢繞的院落,覺得恍如隔世,思緒萬千。在這院子里工作、學習和生活的18年,對我來說是刻骨銘心的。雖然這里的門牌已經是“黃州區勝利街30號”,但“七一路16號”是我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