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龍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遼寧沈陽 110167)
隨著我國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加緊迫。為適應職業市場需求,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國務院于2019年2月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中開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即“1+X”制度試點工作,鼓勵在校學生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增強技能儲備、提升就業率[1]。對工程類專業學生而言,建筑工程識圖是其最重要的職業核心素養之一;2020年1 月22 日,《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正式列入第三批“1+X”證書名單。以此為契機,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緊密跟隨政策形式,積極探索“1+X”證書制度下相適應的課程教學改革。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是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自“1+X”證書試點工作啟動至今,該校通過梳理“1+X”證書制度背景,積極結合自身辦學特點,綜合考慮學生學習能力及學校配套建設情況,成功申報“1+X”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試點。現已完成相關課題立項,并針對性地進行了多方位的改革。具體改革思路分別從以下方面進行闡述。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設置的《建筑工程識圖》課程理論學時為64學時,與國內各應用型院校設置課程教學時長相持平;課程考核分為“平時成績考核”與“期末成績考核”兩個部分,并通過折算百分比計入總成績。但是,在傳統教學方式下逐漸發現,課程存在教學標準與職業技能要求不同步、教學方法及手段單一、實訓內容單薄等問題。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建筑工程識圖》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平法施工圖制圖規則、掌握常見結構中“基礎”“柱”“剪力墻”“梁”“板”“樓梯”等主要結構構件的鋼筋構造要求,同時能夠獨立完成常規鋼筋混凝土結構圖紙識圖與鋼筋工程量計算。該課程平法識圖部分的教學內容,與該校申報的“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土建施工(結構)類”證書考核要求存在諸多交集;但在傳統理論教學過程中,課程教學只偏重對教材理論內容的講授,導致學生在接觸真實工程項目圖紙時,易出現圖紙識讀困難等現象,缺乏系統的識圖方法和思路,效率低下;在實踐環節,教師會給學生布置識圖任務,但多采用單體建筑面積1萬m2以下,或樓層相對較低的小型工程項目圖紙進行訓練,當學生一旦接觸中、大型工程項目圖紙時,便難以勝任圖紙識讀工作。以上傳統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標準均與“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的技能要求存在差異,對學情分析不足,長此以往難以實現“課證融通”。
建筑工程識圖實訓是鞏固學生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環節之一。過去的實訓,偏于注重對平法識圖中細節內容的訓練。例如:給出一根框架梁的平法表達,讓學生根據該梁的平法表達,繪制指定位置的梁斷面圖,并寫出梁集中標注與原位標注的含義,最后計算該框架梁“上部通長筋”“下部縱筋”“箍筋”等鋼筋工程量,其他結構構件同理。以上傳統實訓內容能夠讓學生掌握各單體結構構件的特性,但不利于學生對整套建筑工程圖紙的識讀,大部分實訓成果均以文字和數據的形式停留于紙面,缺少對現場實踐及動手能力的訓練。
以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建筑工程識圖》課程為例,改革前課程考核分為“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兩部分。課程平時考核主要由出勤、課后作業成績組成,考核項較為單一,且考核方式繁瑣。例如:出勤考核時多采用手動點名的方式,較占用課堂時間;作業為紙質作業,學生抄襲現象明顯,并且很難追蹤抄襲的源頭。
從傳統期末考試的考核內容來看,考核內容多取自于教材,偏重于對理論知識的檢驗,此類考核形式易導致學生為通過考試而死記硬背書本知識,更無法實現對學生整體圖紙識讀能力的考查[3]。
從傳統期末考試流程來看,在考試前多由任課教師進行出題組卷工作,其對考試內容十分清楚。但此類考試流程,易出現個別教師為提高所授課程的考試通過率,而出現側面向學生滲透考試內容的情況,此種做法不利于維護考試公平公正,違反校規校紀,可造成惡劣影響;并且這種固化的考核方式,多是通過期末試卷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無法充分印證學生所從事建筑領域的崗位知識與技能靈活掌握情況,與“1+X”考試精神相悖。
識圖能力是建筑業崗位的必備技能,也是企業在招聘用人過程中所關注的核心能力之一。隨著“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的完善與推廣,廣大院校及企業逐步認可該證書在考核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專業性,并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中開展以學校為主導,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課證融通”改革,讓教學更加注重實效性。
通過課程改革,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已探究并完成了《建筑工程識圖》課程教學大綱與“1+X”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中級)的對接工作,能夠讓學生通過理論及實踐課程的學習,即具備考取相應“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能力。《建筑工程識圖》課程內容與該專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任務要求對照具體見圖1。

圖1 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任務要求對照
2.2.1 突出項目化教學
4 參考文獻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以“參考文獻:”(左頂格)作為標識。各類參考文獻條目的編排格式如下:
教學改革過程中,沈陽城市建設學院課程團隊深入分析了“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方案”“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等與“1+X”考試相關文件,根據考核內容及考核要求,以“課證融通”為導向,探索在教學過程中摒棄以傳統教材講授為主的授課模式,全程引入項目化教學,以多套實際工程項目圖紙為案例貫通理論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對整套建筑及結構施工圖紙快速、準確識讀,并掌握常規構件鋼筋工程量計算的能力[4]。例如: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工程造價及工程管理專業在《建筑工程識圖》課程教學過程中,首先,基于兩套小型工程項目圖紙(4~12層房屋建筑工程)進行授課,在完成各章節理論知識講解后,便采用該圖紙進行“基礎”“柱”“梁”等構件平法識圖與鋼筋算量的課上訓練;其次,為鞏固學習成果,并對接“1+X”中級證書的考試標準,在課下作業、測驗等模塊中,以兩套中型工程項目圖紙(12~25層房屋建筑工程)為基礎,參照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模式,在對應章節中出題并布置作業、測驗,通過上述項目化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將職業技能等級考核內容與模式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實現“課證融通”。
2.2.2 可視化三維鋼筋仿真教學
針對教學過程中結構施工圖紙難理解,鋼筋平法表達較抽象的問題,為支持課程改革需要,沈陽城市建設學院采購了可視化三維鋼筋虛擬仿真教學軟件“BIM一點通”,并且為方便虛擬仿真教學,將課程上課地點設置在機房,以助學生在課上能夠跟隨老師的引導,同步完成仿真教學軟件的操作,提升學習效率。該軟件包含“基礎”“柱”“梁”“墻板”“樓梯”等135個單構件建筑節點,構件模型仿真度高,營造出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充分體會結構構件圖紙表達與三維空間實體之間的關系,并加深學生對鋼筋算量的理解。三維鋼筋仿真教學軟件示例圖具體見圖2。

圖2 三維鋼筋仿真軟件教學示例
2.2.3 實體比例建筑結構模型現場教學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魯班樓中建成有實體比例建筑結構模型,該模型涵蓋常見的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砌體結構、木結構等,能夠真實還原實際工作情境,且模型中的大部分節點構造及做法均能夠按施工工序分層、裸露展示,現已作為優質教學資源充分應用于《建筑工程識圖》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過程當中[5]。
以“梁”實體比例結構模型為例,該模型位于一套完整的“梁、板、柱框架體系”模型組中,根據軸網位置的不同,分別設置有“框架梁”“非框架梁”“懸挑梁”等常見節點構造,細節還包括“豎向加腋梁”“水平加腋梁”“變截面梁”等特殊構造做法,學生在模型現場教學環節中,不僅能清楚地觀察到各結構構件之間的連接方式,也能夠對單一構件的鋼筋組成、綁扎方式、鋼筋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等信息有更深刻的理解,對學生平法施工圖識讀與鋼筋算量的能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實體比例模型現場教學具體情況見圖3。

圖3 實體比例建筑結構模型現場教學
2.2.4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在疫情常態化環境下,各大院校為降低疫情對正常教學進度的影響,紛紛加緊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建筑工程識圖》課程在“混合式教學”建設期間,逐步豐富線上教學資源庫,將教學所用圖紙、三維鋼筋模型、課件、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含三維圖集)、作業與習題庫等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并挑選重點章節錄制微課,為線上課程資源建設提供重要支撐[6]。
借助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勢,在課前學習階段可通過布置任務,引導學生完成內容的自主學習,為課上的項目教學打好基礎;在課堂學習階段可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回顧,并由學生講解部分課程內容;課后學習階段也可以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布置作業、測驗等,以類似“翻轉課堂”的形式充分體現“混合式教學”的優勢。
2.3.1 基于建筑工程識圖實訓評價軟件的綜合識圖教學
“建筑工程識圖能力實訓評價軟件”由“1+X”建筑工程識圖的建設主體“廣州中望龍騰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其題庫資源中主要包括“單項識圖”與“綜合識圖”兩個部分,且“綜合識圖”的試題考核模式,基本與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一致,學生可直接利用平臺中的多套試題資源進行訓練,在實訓過程中即完成“1+X”考試“識圖卷”部分的練習與測驗,進一步有效推動“課證融通”的建設。
2.3.2 基于職業技能大賽的鋼筋算量及綁扎實訓教學
“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廣大師生可通過職業技能大賽展示風采、賽出風格,更能夠通過職業技能大賽了解建筑相關產業轉型及企業工作崗位核心任務,對促進學生專業技能與教師的教學指導能力提升有較大的幫助。
“全國建筑類院校鋼筋平法應用技能大賽”近年由中國建設教育協會主辦,是面向全國建筑類職業院校及本科院校的一項賽事,具有“以企業工作崗位核心工作任務為驅動”“競賽選題對接崗位需求、模擬實際工作”“考核動手實操能力”“與1+X建筑工程識圖考核內容相似”等特點,能夠檢驗在校學生專業綜合技能和展示教育教學成果[7]。為此,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相關專業現已模擬該項賽事流程,在實訓環節制定了“平法識圖”“鋼筋計量”“綁扎實操”這3 個實訓模塊。通過實訓強化學生16G 平法識圖及邏輯思維能力,深化學生結構構件鋼筋算量能力,提升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實訓教學改革,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鋼筋節點的組成及構造,促進職業性與教育性的有機融合。該次實訓環節改革也相應增加了實訓時長,即從一周延長至兩周,充分反映了該課程的實踐特征。學生實訓微縮鋼筋綁扎過程及成果示例圖具體見圖4。

圖4 實訓微縮鋼筋綁扎過程及成果示例
期末考試改革采用“教考分離”形式,即首先建立課程團隊及命題組,參照“建筑工程識圖能力實訓評價軟件”的“1+X”考試出題模式,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培養方案制定考核大綱,最終建立一套完整的試題庫,形成統一命題、隨機抽題、流水閱卷、考試分析與成績管理等各項規章制度完備的考核體系。教考分離的改革,一方面,能促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嚴格遵照教學大綱組織教學內容,杜絕了任課教師考前集中劃定考試范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使學生有效端正學習態度,應在上課期間即掌握課程的基本內容與重難點,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考試成績的高低取決于平時的努力程度。通過教考分離,不但可以維護教學考評的公平公正,也有利于教學評價的科學有效,促進教風及學風建設。
“1+X”建筑工程識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反映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體現其職業工作范疇和職業發展方向,可有效提升學生識圖技能儲備,拓展就業創業本領。院校作為“1+X”證書制度的實施主體,應在相應課程上努力推進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的銜接,針對傳統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課程改革破除“1”與“X”銜接的壁壘,實現“課證融通”,讓學生畢業前即掌握多項職業技能,更加符合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技能需求,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