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連云港市海州區委組織部
近年來,連云港市海州區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立足中心城區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精準施策、狠抓落實,全面落實“黨建引領、富民興村”九條措施,實施“黨建引領、富民興村”六大行動,做優做強功能型都市農業,全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升富民興村質效。2021年度平均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86.34萬,增幅達48%,全面消除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下村。
根基不牢,地動山搖。海州區持續加強組織建設,筑牢基層組織堡壘,強化“頭雁”隊伍建設,以組織引領助推富民興村工作。
健全富民興村責任體系。堅持區委領導貫穿富民興村全領域,層層壓緊壓實主體責任。把發展都市農業作為重大任務,召開節后“第一會”,聚焦全區產業發展,會上印發《海州區關于加快都市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全力以赴打造都市農業,推動黨建引領富民興村落地。把富民興村工作納入黨建目標考核,建立區委常委掛鉤聯系涉農鎮街(農場)、涉農鎮街(農場)領導班子包村指導制度,強化責任落實,幫助解決問題,切實發揮好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等作用,推動年初排定的94個富民興村項目落地落實。
固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推動鎮街黨(工)委發揮黨建引領龍頭作用、村黨組織履行富民興村直接責任,分別制訂鎮街、村兩級黨組織書記抓富民興村《責任清單》《實績卡》,鎮街、村聯動“一村一策”制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全面完成村社“兩委”換屆工作,本土產生的村社黨組織書記100%實現“一肩挑”,全區村干部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達71.3%,平均年齡41歲,隊伍年齡結構、學歷層次和性別比例得到大幅優化,全面實現“三升一降”,班子凝聚力戰斗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圍繞“開門一件事”,開展富民興村履新“立狀”“五個一”活動,村干部領辦民生實事650余件,彰顯新班子帶民致富、為民辦事的新作為、新擔當、新氣象。
提升“頭雁”隊伍綜合素質。開展新任職村書記富民興村“承諾、曬諾、踐諾、評諾”活動,開展學“十大紅旗村(社)”活動,建立強村帶弱村雙向交流機制,激發村書記富民興村實際行動;印發《關于開展村(社區)書記“頭雁講壇”的實施方案》,每月組織各鎮街通過實地看、書記講、大家談、專家評、跟進做等方式,舉辦“頭雁講壇”40余場,讓村書記相互借鑒、優勢互補,將好經驗轉變成真本領;推行村書記“菜單式”培育,召開新任村社黨組織書記專題培訓暨“兩委”集中輪訓啟動儀式,聯合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村書記富民興村示范培訓班,實現100余名村社書記、第一書記培訓全覆蓋,推動落實“三項機制”,讓村書記會謀發展、敢干事、能創業,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富民興村,人才是關鍵。

吸引人才返鄉創業。開展人才聯系走訪活動,對在外經營企業家、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術過硬人才等進行全面梳理排查,分地域、分領域、分行業建立鄉土產業人才聯合會,定期組織開展座談交流會,以“鄉情牌”“鄉愁牌”為紐帶,引導老黨員、經濟文化能人等回村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實施千人返鄉就業創業“鳳還巢”計劃,連續三年開展本土大學生回本村任職招考工作,選拔238名優秀本土大學生回本村任職。強化回村創業人員全鏈條培育,加大對返鄉創業人員支持力度,出臺財政、金融、社保等政策,對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創業擔保貸款、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租金和水電補貼等創業優惠政策,共同推進富民興村工作,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開展鄉土人才培育。積極實施“智匯海州”人才計劃,建立“鄉土人才庫”“鄉土人才榜”,依托國家級“星創天地”、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花果山黨建學苑等平臺,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開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138人,扶持農民自主創業349人。借力南京大學、南京科技職業學院等院校,通過跟班制、菜單式培訓,申報并獲批省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2家,獲批市級鄉土人才創業示范基地2家、市級鄉土人才工作室2家。成立海州商學院,舉辦電商直播、招商引資等業務培訓20余場,累計培訓人數4500余人次,為全區培養一支懂電商、善創新的農村人才隊伍。
引導黨員模范帶頭。舉辦農村黨員“雙帶”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開展“我為富民興村獻一策”“我為富民興村出份力”等交流討論。組建富民興村顧問團,吸引農技專家、法律專家、金融人才、企業經理等人才組成“候雁”回巢,開展“黨員鄉賢”試點,建立鄉賢名錄260人,評選“鄉賢助力富民興村模范”,調動鄉賢、在外專家學者回村積極性,充分發揮顧問團的智囊參謀作用,推動以黨員鄉賢為首的廣大黨員積極為村集體經濟建設找路子、指方向。成立回村任職大學生創業聯盟9個,電商協會、種植養殖協會12個,88名大學生在村創新創業、致富帶富,增加農村就業崗位1240余個,新增家庭農場32家,培育各類創業項目80余個,幫助完成土地流轉2.2萬畝。
產業振興是富民興村的決定性因素,海州區堅持產業為先,加快發展鄉村產業,立足各鎮街的資源要素,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壯大本土特色產業。抓住“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契機,積極引導扶持、培育發展一批輻射帶動作用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區級以上示范農場、示范社160余家,省級以上示范農場、示范社28家。圍繞高效蔬菜、精品水果、優質苗木、特色水產等現代農業產業,推動126個“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項目落地落實,打造浦南西紅柿、新壩瓜菜、板浦豆丹等知名度和美譽度較高、市場競爭力較強的農村公用品牌。聚焦產業鏈延伸,浦南番茄莊園、寧海豆丹產業園、新壩味可源加工項目推進有序。

多元發展村集體產業。借鑒各地先進經驗,結合海州實際,總結產業帶動型、物業經營型、鄉村旅游型等六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開展“一村一品”“一鎮一特”創建行動,探索符合本村的村集體發展模式,鼓勵區位相鄰、資源互補的村開展“村村聯建”,發展優勢產業,打造了浦南鎮江浦村高效農業、新壩鎮魏口村淺水藕基地、寧海街道武圩村紅太陽為民水站等一批一、二、三產融合項目,推動平均每村增收28萬元。
建強都市農業產業示范帶。推進融合發展,立足城區資源,完善服務功能,明確都市農業為主攻方向,開發“海州采摘”小程序,大力發展都市農旅觀光、休閑體驗、科技示范等業態,建設一批引領力強、富民增收效果明顯的示范項目,推動打造浦南、新壩錦屏、寧海板浦三個“交通便利、品類齊全、功能豐富、四季可摘”的家庭農場合作示范區,培育五個年產值過億的特色產業,輻射帶動周邊農村開展綠色果蔬、生態養殖、花木種植等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政策保障是富民興村的源動力,海州區堅持政策協同,構建多維度保障框架,打通傳導壁壘,奏響富民興村新樂章。
強化雙線扶持。用好網絡電商、直播帶貨等新興業態,積極幫助農民開拓銷路。實施農村電商助力行動,指導涉農鎮街設立電商孵化基地、電商直播中心8個,集創業孵化、技能培訓等功能于一體,助力本地企業、特色產品入駐淘寶、抖音等電商平臺。堅持線上線下聯動,建成300家社區配送服務中心,通過特色農產品線上訂單式銷售,實現由田間地頭到城區配送中心無縫對接,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
完善監管機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全年共投入“三農”資金7.047億元,大力開展“政銀擔”業務,發放各類涉農貸款1.1488億元;出臺《海州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獎勵扶持暫行辦法》,設立100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強化對農村創業的資金扶持、社保補貼、人員培訓等支撐;全面深化“一委三會”治理模式,加強村務公開和民主監督,推進形成長效機制。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嚴肅查處鄉村振興、涉農項目建設、“三資”管理等領域侵害群眾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凝聚發展合力。將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部門黨組(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必述內容,作為部門領導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針對不同資源和區位特色,分級分類設置考核指標,通過現場調研、實地察看等方式,加強對富民興村工作綜合考核評價。成立“黨建引領富民興村”聯席會議辦公室,構建“黨委牽頭、政府推動、部門落實、各方參與”的長效機制,定期會辦、研究解決突出問題,保障黨建引領富民興村穩步推進。成立海州農業發展集團,組建專業化干部隊伍,提升科學化運營水平,創新發展經營理念,做大做優產業規模,打造都市農業發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