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炤華
繼承傳統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讓我們自己或者我們的后代變成古人?不可能,即便我們整天“之、乎、者、也”,也變不成古人,時代早已不同了。而且古代就什么都好嗎?未來雖然不見得就比今天好,但至少從現在來看,不管是我們的生活水平、健康壽命,還是社會的文明程度、法治秩序,都比中古、上古好太多了。所以,繼承傳統不是為了回到“過去”,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未來”——使我們和子孫后代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唯其如此,我們才要把傳統保留、傳承下去;唯其如此,我們才不能把西方、東方的不同“傳統”區別對待,只要是對我們、對未來有益的東西都應該繼承。
雕造龍門大盧舍那佛的工匠、繪制敦煌壁畫的畫師、剪刻剪紙的民間藝人,這些偉大的無名藝術家們,腦子里是不會有“東方”“西方”之分的。那些在云岡、龍門等地的石壁上雕鑿出燦爛佛國的工匠們,那些在敦煌畫出優美繽紛的藻井、曼妙如云的飛天的畫師們,不會在意自己筆下的形象是從域外傳來的,還是祖祖輩輩留下的,他們的眼中只有“丑”和“美”的區別,他們以這樣的標準融匯中西,才創造出了曠古絕倫的藝術。
那么,當我們走進一家販賣“藝術”的超市,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琳瑯滿目的“貨品”,我們究竟該怎么挑呢?什么東西值得我們瘋狂搶購呢?
這東西叫作“智慧”,傳統藝術當中富含著大量的智慧。
先把目光投向東方,看兩個好玩的實例。“智慧”好玩嗎?當然!真正的智慧怎么會是乏味的?她一定是非常非常好玩的。
“透視”知識都是人們日常經驗所熟悉的常識,主要就是“近大遠小”“近實遠虛”“平行直線在遠方消失”等。這些知識最初由古希臘人發現,文藝復興以后逐步完善,成為了繪畫藝術的必修課。“透視”使西方繪畫可以畫得極其精確逼真,繪畫一下子變得非常“科學”。
但科學和藝術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科學感興趣的是探究自然世界的“真相”,在科學面前,一是一、二是二,只有“對”和“錯”,不能摻假;而藝術感興趣的是展現自然世界的“美好”,藝術追求“感覺的真實”,為達目的,可以不符合“科學的真實”,甚至可以突破、顛覆“科學”,反其道而行之,為了藝術效果可以“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包括在符合藝術規律的前提下“說瞎話”。比如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布老虎的外形和色彩無疑是“摻了假”的,但卻符合藝術的規律。藝術和科學真正的共同點,是在運用人類的“智慧”上,科學用“智慧”來求“真”,藝術則用同樣的“智慧”來求“美”。
所以透視原理的作用除了再現客觀世界以外,還要為表現畫家的主觀情感、思想、創意等服務。
中國傳統繪畫通常被認為是“平”的,沒有立體感,沒有“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感覺。其實,通過明代沈周的山水畫就會發現,中國人和西方人一樣講究“透視”,只不過中國人不用科學的標準去苛求藝術,而是使“透視”服務于藝術的需要。
《弘歷雪景行樂圖》的作者,是清代宮廷畫家、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在這幅畫上,房屋的透視就是比較“科學”的,房屋朝向左方的一面,屋頂、屋檐、臺基這三條線延伸出去,可以會合在一起,消失在一個點上,這個消失點的位置一定是在地平線上,和鐵路兩條鋼軌在遠方會合的情形完全一樣。如果觀察真實房屋的照片,就會發現郎世寧這幅畫里的房屋,是畫得很真實的。

《弘歷雪景行樂圖》 清代 郎世寧 作
而中國畫家畫的房屋就不是這樣,《月夜看潮》扇面圖中的房屋,朝向右方的一面,屋頂、屋檐、臺基這幾條線延伸出去是幾條平行線,互不相交,自然沒有消失點。這不符合房屋的實際情況,是畫家想當然的臆造。畫家為什么要這么畫呢?過去的說法是,中國畫家還沒掌握科學的透視原理,沒有能力畫得準確,這點和古羅馬流傳下來的不少繪畫是一樣的。文藝復興以后,西方畫家在透視上大有“進步”,所以,中國畫家和古羅馬畫家都不如文藝復興畫家水平高(見下圖標示)。


《月夜看潮》 宋代 李嵩 作
其實,在利用“透視”上,真正的高手恰恰是中國畫家。任何一張照片或任何一幅符合“科學透視”的繪畫,能“放”進來的場景都有限,即便是360 度的全景照片,或從飛機上航拍的“鳥瞰”照片,也只能看到有限的范圍,就算飛到萬米高空能看出更遠,幾百公里也就到頭了。因為這些照片和繪畫都是待在一個點上向四周看,而人眼受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視野本來就是有限的。西方繪畫講求“科學”,就是使畫出來的畫和人眼所看到的圖像一模一樣。這樣,因為人眼的視野有限,西方繪畫里的場景自然也是有限的了。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代 張擇端 作
而中國畫家把房屋的側面畫得沒有消失點,就可以無限制地將無限多的房屋排列組合起來,形成宏大廣闊的空間。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清明上河圖》和《姑蘇繁華圖》,這樣的圖卷平常不看時卷起來收藏,要看時邊展開邊觀看,好像在一邊行走一邊欣賞沿路的景色一樣。這樣的畫法,理論上可以把無限多的景物畫進去,遠比“鳥瞰”的范圍要廣得多,只要畫紙足夠大,不要說一座城市,就是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都能放得下。這是多么神奇的畫法!中國傳統繪畫雖然“不科學”,但卻可以畫出無限遼遠的景色,這樣的觀看范圍是人眼所無法達到的,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所謂“散點透視”。

《姑蘇繁華圖》局部 清代 徐揚清 作
到了19 世紀后期,西方人終于悟到了中國畫家的智慧,許多現代派畫家紛紛放棄了科學嚴謹的精確再現,創造出了五花八門、比“散點透視”更加豐富多彩的空間表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