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宇,李魁印,余穎利,薛小花,黎顯釧,程遙遙,姚玲萍,覃春實,龍慧,李偉,4,5
(1.貴州大學農學院,貴陽,550025;2.三穗縣滾馬鄉人民政府;3.安順學院;4.貴州大學蔬菜研究院;5.貴州省設施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番茄為茄科植物,在中國南北方廣泛栽培。不僅營養豐富,還可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1]。番茄果實具特殊風味,食用及加工方式較多,有很高的栽培價值。因各地區氣候條件因素不同,番茄品種鐵將軍在貴州地區栽培果實品質不一[2~6],種植面積難以擴大,本研究在鋼架大棚和露地同時種植,通過觀測鐵將軍果實生長發育進程中外觀性狀與內在品質的變化,比較鐵將軍果實在2種栽培模式下的生長發育特性差異,以期為貴陽地區番茄果實生長、成熟特性及引種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參考。
前人對番茄已有大量研究報道[7~13],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大棚與露地栽培條件下,番茄的性狀、果期與氣候的相關分析對比也有許多研究[14~24]。鄒波[25]、劉以前等[26]、東惠茹等[27]對不同時期各物質變化相關關系進行了探究,認為番茄果實生長發育過程中有機物變化具有2個基本階段,第1階段從受精到定型青果期,第2階段從定型青果期到完全成熟。葉綠素的分解、類胡蘿卜素的積累、乙烯的釋放高峰期及呼吸的躍變都發生在第2階段,但第2階段更加詳細的劃分研究較少,番茄果實生長發育有機物變化的階段并未明確。因此,研究番茄果實生長各生育階段與果實外在特征、內在品質的變化,有助于進一步闡明番茄果實生長、發育機理。因此,分析比較大棚、露地2種栽培條件下,番茄果實發育進程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及實踐價值,可有效探明大棚的設施增溫性、促長性。
供試番茄品種為鐵將軍,購自貴陽花溪農資經營部。該品種無限生長型,植株長勢旺盛,坐果能力強,果實扁圓形,果色鮮紅亮麗,果實堅硬,貨架期長,抗TY病毒病、枯萎病及根結線蟲病等,適合南北多地栽培。
①試驗設計 本研究于2017年在貴州大學南校區蔬菜園和西校區崇學樓一樓園藝實驗室進行,試驗地位于蔬菜園北部,土壤為黃壤,腐殖質含量較高。試驗設置大棚栽培區、露地栽培區,以露地栽培為對照,大棚栽培區與露地栽培區相鄰,大棚栽培區搭建常用鋼架塑料大棚。4月3日對番茄種子進行消毒、浸種與催芽,12日將發芽種子播入裝有育苗基質的72孔黑色塑料育苗盤穴孔內,進行大棚常規育苗。當幼苗長至7~10片真葉時,于5月28日移栽至大棚栽培區、露地栽培區,2個栽培區面積均為100 m2,2個栽培區均設置3次重復,每個小區約33 m2。每小區均按畦寬70 cm、高15 cm、長10 m及溝寬40 cm、深20 cm作高畦,均按行株距55 cm×45 cm進行移栽,1畦種植2行,每穴1株,覆膜栽培。
當植株甩頭時,搭建“人”字形竹架,并引苗上竿,用塑料繩以“8”字形綁蔓,各小區均采取單稈整枝法,正常肥水管理,防治病蟲草害。當植株進入開花結果期,適當加強肥水,以植株第3穗為對象,從該果穗中選取對應著生位置的單個花朵,于花柄處掛牌標識,記載該花開放日期,之后對該花花后果實生長、發育動態進行連續觀察,在果實綠熟期、白熟期、轉色期、粉紅期、亮紅期和紅熟期進行果實外觀指標的觀測,同時摘取各主要發育階段的果實,迅速帶回實驗室進行生理指標的測定。均在吊牌植株中隨機選取果實6個,重復3次。
②測定指標與方法 測定植株中部(根部距地面50 cm處)果實。
a.果實主要生長指標。從番茄開花、授粉、受精后,肉眼可見果實約1 cm大小時開始觀察、測定,用游標卡尺(0~150 mm,下同)測定。結合果高、果橫徑計算果實縱徑與橫徑的比值即果形指數。果柄長、橫徑,用游標卡尺測定。于果實(帶果柄)從果柄與莖枝連接處分離前測定。單果鮮質量(去果柄),用電子天平(Mettler AE 200)稱取。果柄鮮質量,用電子天平(Mettler AE 200)稱取。單果體積,用排水法測定。果實硬度,用果實硬度計(GY-1)測定。果實、果柄含水量,果實、果柄稱取鮮質量后,置入105℃烘箱內殺青30 min后,于80℃烘干36 h至恒重后,用電子天平(科達FA-1004精密天平)稱取兩者干質量,計算兩者的含水量。記載、拍攝番茄果實各發育階段果實顏色、外形等。
b.果實主要生理指標。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手持測糖儀(HT212ATC)測定法。果實可溶性蛋白含量,用考馬斯亮藍G250法(MicroSmart離心機、712型分光光度計)。果實VC含量,用2,6-二氯酚靛酚法(MicroSmart離心機、科達FA-1004精密天平)。果實葉綠素、類胡蘿卜素、紅色素含量,用95%乙醇浸提法(712型分光光度計、科達FA-1004精密天平)。果實可滴定酸含量,用人工滴定法。
③數據分析 利用Excel 2010進行試驗數據的統計、整理、分析和作圖,并且使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處理間的顯著性檢驗,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多重比較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P<0.05)。
由表1可知,不同處理栽培條件下番茄果實發育進程不一,綠熟期露地栽培為7月15日,即7月15日開始掛果,大棚栽培為7月22日,較露地栽培晚7 d。白熟期、轉色期,露地栽培分別比大棚栽培早7、5 d。但粉紅期后大棚栽培條件下的果實發育迅猛,最終與露地條件下在8月9日同時進入粉紅期,但粉紅期后大棚果實成熟進程持續加快,亮紅期較露地栽培早2 d,紅熟期較露地栽培早3 d,即相較于露地栽培提早3 d進入采摘期。

表1 不同處理番茄果實發育時程的比較 月/日
由圖1A可知,花萼長度的變化隨生育期的改變而變化,隨著果實的發育,花萼長度逐漸增加,不同時期大棚栽培的花萼長度都大于露地栽培,綠熟期至轉色期兩者長度存在顯著差異,而后粉紅期至亮紅期無顯著差異,但紅熟期時差異顯著。

圖1 不同處理番茄花萼長度(A)及含水量(B)的比較
由圖1B可知,露地栽培的花萼含水量前期高于大棚栽培,呈現先減小、再增加的趨勢,受天氣影響二者在粉紅期和亮紅期存在顯著差異,在紅熟期后無顯著差異。大棚栽培花萼的含水量變化相對平穩,不因時期的改變而存在差異,紅熟期含水量最高,為84.49%。
由圖2A和2B可知,果柄長度、橫徑在果實生長發育過程中穩定增長,露地栽培的果柄長度和粗度均大于大棚栽培。2個處理的果柄長度在綠熟期至轉色期差異顯著,但果柄橫徑僅在轉色期存在顯著差異,其他時期無論是果柄長度還是橫徑均無顯著差異。
從圖2C可知,不同條件下二者果柄含水量在綠熟期和粉紅期存在顯著差異,粉紅期的果柄含水量差異最大,果柄含水量露地栽培為42.52%,大棚栽培為88.08%,大棚栽培高45.56個百分點。

圖2 不同處理番茄果柄長度(A)、橫徑(B)及含水量(C)的比較
①果實體積變化和果形指數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條件下果實寬度在白熟期、粉紅期、亮色期存在顯著差異,其他時期差異不顯著。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條件下果實高度僅在轉色期存在顯著差異。

表2 不同處理番茄果實果寬 cm

表3 不同處理番茄果實果高 cm
由圖3可知,露地栽培條件下,果實在轉色期前體積增長速率小于大棚栽培,但是2種栽培條件下果實進入轉色期時體積增長都有所變緩,由于大棚栽培果實在轉色期前干物質積累速度大于露地栽培,導致轉色期后大棚栽培果實稍大于露地栽培,紅熟期時二者體積無顯著差異,露地栽培、大棚栽培條件下,果實體積變化與前人研究[18]相似。

圖3 不同處理番茄果實體積的變化
②果實鮮果質量和含水量 由圖4A可知,不同栽培條件下,大棚栽培果實鮮質量都大于露地栽培,轉色期至粉紅期存在顯著差異,但在進入亮紅期后二者不存在顯著差異。由圖4B可知,露地栽培、大棚栽培番茄果實都存在1個含水量下降點,大棚栽培果實在粉紅期降低,露地栽培果實在轉色期降低,這可能與當地氣候變化存在聯系,但大棚內部氣候變化沒有露地條件下的劇烈,從而導致了果實含水量相對露地條件延緩了1個時期降低。

圖4 不同處理番茄果實鮮質量(A)和含水量(B)的比較
③果實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由圖5A可知,6個時期大棚栽培番茄果實硬度均小于露地栽培,2個處理的果實硬度均在綠熟期最大。在果實整個生長發育時期中,二者果實硬度均無顯著差異,在綠熟期至轉色期果實硬度降幅降大,而到了轉色期之后,果實硬度降幅較緩。紅熟期露地栽培的果實硬度大于大棚栽培,在保鮮和運輸過程中,露地栽培的果實相對于大棚栽培的不易受到機械損傷,有利于長時間運輸。由圖5B可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棚栽培與露地栽培的變化不同,露地栽培在粉紅期達到最大值(4.93%),二者僅在此時期表現出顯著差異,而大棚栽培在亮紅期才達到最大值(4.28%)。

圖5 不同處理果實硬度(A)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B)的比較
④果實色素含量 由圖6A可知,露地和大棚栽培番茄果實葉綠素含量均呈先增后減的趨勢,與前人研究結果相同[15]。露地番茄果實葉綠素含量在白熟期最高,為2.94 mg/L,而后下降,大棚番茄果實葉綠素含量在轉色期最高,達3.69 mg/L,而后下降。雖然二者變化趨勢相同,但在番茄果實發育的整個時期,大棚栽培下果實在轉色期后葉綠素含量顯著高于露地條件,至紅熟期時露地果實葉綠素含量已經較低,下降到了0.14 mg/L。

圖6 不同處理果實主要色素含量的比較
由圖6B和6C可知,在番茄果實發育歷程中,果實類胡蘿卜素和番茄紅素含量處于一直增長的狀態。紅熟期,大棚栽培番茄類胡蘿卜素含量為683.80μg/g,顯著高于露地栽培的246.50μg/g。露地栽培下番茄類胡蘿卜素含量增長相對平緩,白熟期后,大棚栽培番茄果實類胡蘿卜素的積累速度明顯大于露地栽培,從粉紅期開始,大棚栽培番茄類胡蘿卜素含量顯著高于露地番茄。番茄紅素含量在整個果實發育時期逐漸增加,到紅熟期達到最大值,其中大棚栽培達到0.005 9%,露地番茄紅素達到0.003 4%。果實發育過程中類胡蘿卜素和番茄紅素含量的變化趨勢相同,兩者都在紅熟期達到最大值,并在粉紅期開始表現出顯著差異,紅熟期時差異較為明顯。
⑤果實可溶性蛋白和可滴定酸含量 由圖7A可知,2種栽培條件下,番茄可溶性蛋白含量隨著不同發育進程呈波動變化,二者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在綠熟期最高,露地栽培番茄可溶性蛋白含量為9.89 mg/g、大棚番茄為9.34 mg/g,2種栽培條件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粉紅期開始存在顯著差異,紅熟期差值最大。大棚栽培番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紅熟期有所增長,而露地栽培并未出現這一現象。
由圖7B可知,2種栽培條件下果實可滴定酸含量總體都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大棚栽培在粉紅期達到最高,可滴定酸含量為5.70%,而露地栽培在轉色期達到最高,可滴定酸含量為3.78%。不同條件下果實可滴定酸含量僅在粉紅期存在顯著差異,其他時期無顯著差異,最終均在紅熟期降至最低。

圖7 不同處理果實可溶性蛋白(A)和可滴定酸含量(B)的比較
⑥果實可溶性糖和VC含量 由圖8A可看出,露地果實可溶性糖的積累在白熟期較為迅速,在紅熟期達到最大值(15.48%)。而大棚可溶性糖的積累較為平緩,在亮紅期與紅熟期可溶性糖含量相差甚微,在紅熟期時達到最大值(15.30%)。紅熟期露地栽培果實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大棚栽培,但在果實整個發育期中二者可溶性糖含量均無顯著差異。
由圖8B可知,不同栽培條件下番茄果實VC含量變化明顯,二者VC含量在白熟期、轉色期存在顯著差異,粉紅期無顯著差異,亮紅期后表現出顯著差異,不過二者果實VC含量均在紅熟期最高,大棚栽培為15.75 mg/kg,露地栽培為19.28 mg/kg,存在顯著差異。

圖8 不同處理果實可溶性糖(A)和VC含量(B)的比較
在番茄果實生長發育過程各組分含量變化中,大棚內果實果柄含水量變化有所不同,且由于設施保護,大棚栽培番茄果實含水量變化平緩,而由于無設施保護,露地栽培下番茄果實含水量在白熟期至轉色期變化強烈。而此階段露地果實葉綠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變化均與大棚栽培果實表現不同,因果實水分脅迫下,大棚栽培番茄果實含水量減少,果實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變化明顯大于露地栽培,呈上升趨勢,當含水量增加時,兩物質含量又呈下降趨勢,這與前人研究相似[28~30],而白熟期階段因水分的缺失,露地番茄果實的硬度顯著大于大棚栽培的,同時導致露地果實體積的增長速度變緩,在果實外觀品質上小于大棚栽培。大棚與露地栽培下果實VC含量變化不同,露地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趨勢,大棚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趨勢,前人研究表明[31],VC含量在綠熟期至白熟期明顯升高,之后趨于平緩,轉色期略有下降,到完熟期達到最高。本試驗中,露地栽培番茄果實VC含量在綠熟期至轉色期上升,在粉紅期略有下降,而大棚栽培下果實VC含量在綠熟期至粉紅期上升,亮紅期下降明顯,這可能與貴陽當地氣候變化存在一定關系。
露天栽培與設施栽培的差異,導致了番茄果實發育過程中外在特征、內在品質變化幅度差異明顯,果實在白熟期之前各項品質變化差異不明顯,但是轉色期之后,2種栽培條件下的品質變化明顯不同。果實色素和可滴定酸含量在轉色期后迅速增加,紅熟期都高于露地栽培,VC含量在綠熟期高于露地栽培,后期有所增加,在粉紅期接近露地栽培,但粉紅期后都低于露地栽培。大棚栽培條件下,葉綠素、可溶性蛋白含量變化的曲線有別于露地栽培,葉綠素變化在白熟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轉色期,大棚栽培條件下變化趨勢較露地栽培晚1個時期,營養物質含量的積累有所變化,但最終時期的含量都高于露地栽培。番茄紅素與類胡蘿卜素含量變化趨勢相同,最終大棚栽培條件下都高于露地條件。大棚栽培果實VC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紅熟期時均低于露地栽培,但其他內在、外觀品質都高于露地條件,使得最終大棚栽培果實產品優于露地栽培。本試驗研究條件下,轉色期后大棚有效促進了番茄果實的生長、發育進程,不僅影響了果實的外觀特征,還影響了果實的內在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