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杰 喬立娟 趙幫宏
2016-2020年我國生姜價格持續波動上升,但在2021年急劇下降,全年價格不斷走低,給生姜市場及產業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根據我國生姜批發市場的年度價格和月度價格、不同主產區生姜價格、不同種類生姜的價格,分析發現種植面積擴大、姜農銷售行為、天氣條件以及市場供給過剩是導致生姜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預測2022年生姜價格仍將呈現低位運行態勢。
生姜是世界各國重要的調味品,也是我國主要創匯蔬菜之一,生姜價格的持續下降給生姜產業鏈上各主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穩定生姜價格對穩定姜農生產收益、完善生姜產業鏈條、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從時間、地區、種類3個角度對全國生姜價格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以期為我國生姜產業發展和生姜市場參與主體提供借鑒與參考。
2014-2021年我國生姜年均價格表現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趨勢。如圖1所示,生姜年均價格出現2個明顯的波峰,分別為2014年的12.91元/kg和2020年的11.66元/kg;出現1個波谷,在2016年,為5.98元/kg,暫未顯現第2個波谷。2014年頂峰過后,價格逐漸下降,從2014年的12.91元/kg下降到2016年的5.98元/kg,下浮53.68%。2017年后波動上升,于2020年再次達到波峰,2021年價格大幅下降,年均價格9.50元/kg,同比下降18.52%。

圖1 2014-2021年我國生姜年均價格走勢
2019-2021年期間,2020年的生姜平均價格整體高于其他2個年份。整體來看,2021年生姜年均價格走勢與往年略有不同(圖2)。2019-2020年我國生姜價格在1~5月比較平穩,6~9月呈上升趨勢,10~12月價格較高,而2021年則一路走低,尤其是9~12月下降速度加快,遠低于2019年和2020年同期價格水平。

圖2 2019-2021年我國生姜月均價格走勢
2021年生姜價格高開低走,雖然1月延續了2020年12月的高價,達到全年月均價格的最高點,即12.02元/kg,但從2月開始生姜價格逐漸走低,環比下降2.58%。其中,以9~12月下降速度最快,9月以后生姜陸續上市,貨源供應集中,購貨商壓價拿貨,造成生姜價格一路走低。12月達到年內價格最低點6.91元/kg,同比下降46.76%。
由于上市時間、品種差異、市場距離、供銷需求等,不同主產區的月度價格走勢不同,針對山東、河北、安徽、福建、四川和云南的生姜市場批發價格進行比較分析。
2021年我國不同主產區生姜價格走勢基本一致,最高價格多在1~2月出現(僅云南省最高價出現在5月),隨后表現為振蕩下行,最低價多出現在12月(僅云南省最低價出現在10月)。其中,四川省月均價格明顯高于同期其他主產區,1月創年內生姜最高價,達到13.90元/kg,之后價格緩慢下降,5月小幅回升后又逐漸下降;山東省和安徽省月均價格最為穩定,年內呈“波浪形”變化[1],月均價格分別在8.04、7.59元/kg;安徽省月均價格在大部分時間都低于同期其他主產區,年均價格僅7.59元/kg。
不同主產區生姜全年價格走勢具有一致性,僅個別月份存在明顯差異(圖3)。

圖3 2021年我國不同主產區生姜月度價格走勢
2021年1~2月主產區均出現了年內最高價,主要是受節日期間飲食消費的拉動[2],生姜價格處于高位。3~4月姜農開始新一輪的種植,生姜進入銷售淡季,主產區整體價格均呈下降趨勢。各主產區價格走勢在5月和7月存在明顯差異:生姜全年價格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四川省和云南省在5月價格有明顯回升現象,該2個省所售的小黃姜因肉質鮮嫩、辣味十足廣受歡迎,市場需求量較大,但每年只生產1季,經過前期的銷售,5月后小黃姜庫存所剩無幾,供貨緊張,所以此時價格有所回升;7月河北省、安徽省、福建省較其他主產區價格有所上漲,因上述3個主產區在生姜生長期內受強降雨影響最為嚴重,生姜含水量增加,后期儲藏難度加大,為保證生姜質量,購貨商增加了7月的購買量,抬高了市場價格。8月生姜整體價格仍呈下降趨勢,9月進入收獲期,市場供貨量加大[3],供給大于需求,因此價格在9~12月表現為下降趨勢,部分地區期間有小幅回升屬正常價格波動。
根據生姜市場主要流通的產品種類和數據,選擇泥姜、洗姜、脫皮姜、腌漬姜、姜片作為生姜產品的代表進行研究。本文選取2021年1~12月這5類生姜產品月度平均價格進行比較研究。
不同種類生姜產品價格差異較大(圖4),姜片的月均價格明顯高于其他4類生姜產品;泥姜和洗姜價格最為相近,年均價格僅相差0.51元/kg。由圖4可知,泥姜和洗姜月均價格受季節影響變化明顯,1~2月出現價格最高點,3月價格開始下降,10~12月價格最低。5類生姜產品中,泥姜價格最低,年均價格僅為1.11元/kg,12月創年內最低價0.37元/kg,年內最高價在2月,為1.64元/kg。脫皮姜、腌漬姜、姜片的月均價格保持平穩不變,分別為6、5、19元/kg。姜片價格水平最高,一直持續領先,保持在19元/kg左右。
由圖4可知,泥姜和洗姜月均價格相比其他產品具有明顯的季節波動特征,1~2月價格最高,主要是由于春節期間生姜消費量增加,且市場上銷售的生姜為庫存姜,存在較大的儲存成本,因而價格較高;3~4月進入種植期后,姜農忙于新一季的種植交易意愿下降,市場購銷活躍度不高,價格略有下行,但下降幅度不大;9~12月價格相對較低,主要是9月以后逐漸進入生姜收獲期,市場上生姜供給充足,導致價格下降。洗姜價格略高于泥姜,用于加工企業收購。脫皮姜、腌漬姜、姜片等加工品經過加工后存放時間相對更長,市場定價較高,價格受季節波動影響較小。

圖4 2021年我國不同種類生姜產品月均價格走勢
根據經濟學理論,在需求相對穩定時,價格與產量呈負相關,即產量增加后價格降低,反之價格上升[4]。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調研問卷表明,我國生姜種植面積一直在持續擴大,從2016年的23.26萬hm2增加到2021年的29.45萬hm2,擴種比例達26.61%,生姜產量也隨之增加。但生姜屬于小宗農產品,生活中人們對生姜為剛性需求,需求數量較為穩定,產量的快速增長使市場上生姜的供給大于需求,因而生姜市場價格走低。
2020年生姜年均價格達到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因而姜農對2021年生姜價格預期較高,2021年前期姜農存在惜售心里,出售數量較少。然而2021年第一季度生姜價格遠低于預期,且隨后生姜價格下跌明顯,姜農急于出售,開始低價拋售。由于市場上生姜價格低迷,購貨商為了規避風險,減少了收購量,且對生姜品質要求提高,由此加劇了生姜價格的波動,價格持續下降。
2021年生姜生長期內,主產區降雨頻繁,降水量較往年同期偏多4~7成,局部地區高出1倍以上[5],姜農對自然災害天氣的防范和應對能力有限,種植區域內排水不暢[6],姜地被淹,導致生姜含水量增加,后期生姜收獲后儲存難度加大。姜農由于儲存能力有限,加之擔心生姜腐爛變質等收獲后不得不低價出售,購貨商往往借機壓低價格,拉低了生姜的市場銷售價格。
根據布瑞克農業數據終端統計,我國2019-2021年生姜(含已磨生姜和未磨生姜)出口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21年生姜出口額銳減,比2019年下降6.34%,同比下降25.46%。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國際交通運輸不暢,運輸公司提高了國際貨運價格,我國對外出口貿易成本增加,生姜出口量下降明顯,出口額也隨之減少,在出口量下降的情況下,大量生姜被迫囤積,生姜供給過剩,由此引發了生姜價格的下降(圖5)。

圖5 2016-2021年我國生姜出口量、出口額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生姜主要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印度生姜價格對國際生姜價格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2021年10月16日至2021年11月30日,中國和印度生姜日均價格分別為6.26、2.92元/kg,日均價格相差53.35%。由圖6可知,這段時間內,我國國內生姜價格遠高于印度國內生姜價格,受國際生姜主要生產國印度的低價格沖擊,我國生姜市場價格也不斷走低。由于目前我國生姜產業勞動力成本較高,物資與服務費用不斷增加,我國生姜生產成本遠高于印度,因此相比印度我國生姜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價格優勢。

圖6 2021年10月16日至2021年11月30日中國和印度生姜市場價格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FAOSTAT)統計,近年來我國生姜種植面積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姜農的生產種植具有延續性,不會因某一年份的低價或高價而大幅減少或增加種植面積,預計2022年我國生姜種植面積仍將維持原有種植趨勢,產量有所增長,生姜市場供給充足。
消費需求方面,需求較為平穩,仍是供給大于需求。人們對生姜往往是剛性需求,日常飲食需求有限。國際市場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國際運輸不暢,倉位費增加,我國生姜出口減緩,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呈現下降趨勢,預計2022年我國生姜國內需求仍保持不變,國際市場需求總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貿易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對生姜初級產品的出口影響大于深加工產品。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我國生姜初級產品較印度等國家價格不具優勢,未來生姜初級產品出口方面會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近年來,我國農業企業不斷加強對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的研發,姜精油、生姜化妝品、姜汁飲料等深加工產品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且該類產品附加值極高,故新冠肺炎疫情對生姜深加工產品貿易影響較小。
價格方面,生姜市場價格將整體處于弱勢。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2022年第一、二季度我國生姜仍呈現低價狀態。2022年我國生姜價格受2021年低價格影響較為持久,預計2022年我國生姜市場整體價格高于2021年的可能性不大[7],2022年第一季度的平均價格或成為全年均價最高的季度,2022年我國生姜全年整體價格仍將呈現低位運行趨勢。
一是合理安排種植面積,提高生產質量。首先,生產者要利用好農產品信息平臺上發布的信息資源,科學預判未來市場需求和供給水平,合理安排種植面積;其次,要發揮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作用,利用天氣預警系統對極端天氣提前采取防護等措施,保障生姜產量;再次,生產者要積極參與培訓活動,應用優質姜種和最新的種植方法,增施有機肥,實現綠色安全高質量生產。
二是關注市場動向,抓住銷售時機。首先,面對市場價格變化要保持理性,姜農要抓住銷售時機及時出售自己的產品,不應過分惜售或低價拋售;其次,市場信息瞬息萬變,要關注當前市場行情,在價高時果斷出售,以免錯失機遇;再次,購貨商要理性收購,充分考慮自身收購儲存成本等實際情況,不要過量囤積。
三是加強科技支撐,提升采后加工與保鮮技術。首先,要提升我國生姜采后加工能力,對收獲的新姜迅速進行商品化處理,保證生姜產品的新鮮度和高質量;其次,目前生姜加工以粗加工為主,要提升采后加工轉化能力,生產出更多高附加值的生姜產品;再次,建立科學合理的冷鏈物流體系,加快研發制冷效果更優的冷鏈技術設施,改善運輸設備工具,提升包裝技術以適應運輸過程中的溫度變化,降低運輸過程中的腐爛損耗率[8]。
四是加強生姜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提升生姜產品價值。首先,要強化生姜加工領域的科技引領與支撐,建立研發中心,吸納科技人才進行科研攻關,重點開發保健休閑食品、醫藥用品、化妝品等生姜精深加工產業市場[9];其次,政府要加強對生姜加工業的政策支持,提供資金等保障措施,鼓勵加工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精深加工;再次,扶持一批有研發意識,有完整產業鏈條的生姜加工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強強聯合,加快提升生姜產品精深加工能力。
五是推動生姜產業綠色發展,延長生姜產業鏈條。首先,可以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形式加快生姜產業綠色生產技術創新,引導農戶使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病蟲害防治等生產技術;其次,推進有機生姜產品深加工,增強科技在生姜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投入使用,不斷研發出新的生姜加工產品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再次,要注重打造產品品牌,推廣品牌化銷售更有利于我國生姜產品走向世界,通過品牌效應提高復購率,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