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恒,歐立軍,繆武,林萱,劉儀龍,鄒高峰
(1.湖南湘研種業有限公司,長沙,410100;2.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3.寧鄉市農業農村局)
21世紀是中國辣椒產業飛速發展階段。據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統計,近年來辣椒面積穩定在210萬hm2以上,成為中國種植面積最大的蔬菜,總產量6 400多萬t,平均產量約30 000 kg/hm2,農業產值2 500億元,種植面積和消費量均位居蔬菜之首,辣椒種植面積占全國蔬菜面積的9.28%,產量占蔬菜總產量的7.76%[1]。湖南辣椒種植規模一直處于穩步發展態勢,特別是2017年我國首位辣椒院士的誕生,進一步促進了辣椒產業的發展和提升。2019年湖南省辣椒種植面積12.04萬hm2(180.58萬畝),總產量322.10萬t,其中鮮食鮮銷252.09萬t[2]。湖南廚師擅長駕馭辣味,辣椒作為我國消費品類最大的蔬菜作物,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在中國老百姓的廚房中辣椒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湘菜在全國八大菜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與辣椒在湘菜中的廣泛運用干系頗大[3]。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老百姓也越來越重視生活品質,從“吃得飽,有的吃”轉變為“吃得好,真好吃”,為滿足消費者對口感好、品質高牛角椒熟性及抗性的要求,筆者在保持湘研15號原有高品質、豐產及抗病等品種優點的基礎上,以熟性更早、辣味更濃、抗疫病能力強為目標,開展了新類型早熟高品質牛角椒品種的選育,并于2013年配組,篩選了1個熟性早、豐產潛力大、品質好及辣味較強的高品質牛角椒品種。

①母本選育 母本RN16-424為穩定的自交系,是2011年從岳陽收集當地牛角椒品種F2,編號424,2011年冬季種于海南三亞,然后從F3中收6個單株,于2012年春季種到長沙繼續篩選,從F4中選擇4個單株,于2012年9月栽培到三亞試驗田繼續觀察,以一致性為選育目標,在F5中選育出3個株系,2013年春季種在長沙基地,最后以早熟性、抗性及辣度為目標,選擇第3號單株,最終編號為RN16-424;如此1 a 2代三亞—長沙交替采用單株選擇法,經過3 a 6代的自交純化選育而成的株系材料,其特征特性與岳陽牛角椒已有明顯區別。
RN16-424植株長勢中等,葉片淺綠色,葉脈清晰,葉尖尖,首花節位9~10節,花絲紫色;果實小牛角形,果實縱徑25 cm左右,橫徑2.3 cm左右,肉厚0.1 cm,果綠色,果表微皺,果皮薄,肉質脆,味辣,耐連續高溫干旱天氣,抗疫病和炭疽病能力強。
②父本選育 父本RN16-426是江西南昌當地雜交品種經多代自交定向選育的優良株系,代號為426。2013年冬季種于海南三亞,從F3中以果色、果長和辣度為選擇標準,選擇4個單株于2014年春季種于長沙,從F4中以抗性和穩定性為選擇標準,選擇4個單株留種,2014年9月種于海南三亞,F5再以一致性為標準選擇2個單株,2015年春季種于湖南長沙,最后F6在長沙以抗性、結果能力為標準,選擇其中1個單株留種,如此1 a2代三亞—長沙交替采用單株選擇法,經過3 a 6代的自交純化選育而成的牛角椒自交系,代號為RN16-426。
父本RN16-426,早熟,植株生長勢強,整齊一致,露地栽培株高65 cm,株幅60 cm×70 cm,葉片披針形,葉片表面平整,茸毛中等,紫節明顯;果實小羊角形,果長約20 cm,果寬3.5 cm,果肉厚0.15 cm,單果質量20 g,果柄長3 cm左右,青熟果綠色,成熟果紅色,果表有牛角斑,果肩皺,皮薄,肉質脆嫩,味辣,品質好。
軟皮早秀于2013年下半年在海南三亞配制組合,2014年上半年在長沙進行組合的初選,2014年下半年在三亞進行組合的復選,2015-2016年進行品比試驗,2016-2017年進行多點區域試驗,2017年進行生產示范,2018年4月通過國家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為GPD辣椒(2018)431187。
①品種比較試驗 2015-2016年軟皮早秀品種比較試驗分別在湖南長沙、山西原平及海南三亞湘研科研基地進行,采用露地覆膜栽培。湖南長沙及山西原平播種期為2月10~22日,定植期為4月15日至5月1日;海南播種期為9月20~28日,定植期為11月1~5日。試驗選在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塊進行,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面積9 m2,每小區種24株,雙行定植,株距0.4 m,行距0.5 m,四周設置保護行,果實成熟期共采收4次,每次間隔15~20 d,以湘研15號為對照(CK)。結果表明,軟皮早秀生長勢中等,群體穩定性好,掛果能力強,比對照品種湘研15號早1周左右,果長24 cm,果寬3.2 cm,單果質量40 g左右。由表1可知,軟皮早秀每667 m2產量為2 315.3~2 502.0 kg,較湘研15號高4.0%~10.7%,豐產穩產,平均667 m2產量可達2 446.1 kg,比湘研15號高6.6%,增產顯著。

表1 軟皮早秀品種比較試驗產量結果
②區域多點試驗 2016-2017年參加湖南省辣椒區域試驗,以湘研15號為對照(CK)。分別在湖南長沙、常德、岳陽、湘潭和邵陽5個試驗點進行區域試驗,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12 m2,3次重復。5個試點的播種期為1~3月,定植期為4~5月,均采用地膜覆蓋栽培。試驗結果表明(表2),2016年區域試驗中軟皮早秀平均每667 m2產量為2 419.4 kg,比湘研15號(CK)增產3.5%,增產不顯著,居參試品種第3位;2017年區域試驗軟皮早秀平均每667 m2產量2 354.0 kg,比湘研15號(CK)增產4.3%,增產不顯著。軟皮早秀2 a平均產量為2 386.8 kg/667 m2,比對照增產3.9%,兩者間無顯著差異。

表2 軟皮早秀多點區域試驗產量結果
③生產示范 2017年在湖南長沙、山東青州、海南三亞及廣西南寧進行生產示范,按照當地栽培管理水平進行,不設重復,每667 m2定植2 200~2 500株,以湘研15號為對照(CK),共采收4次商品成熟果。在不同生態環境和不同管理水平下的生產示范試驗表明,軟皮早秀熟性較對照湘研15號早,耐寒性強,果實膨大速度快,抗疫病能力強,中抗病毒病,豐產穩產性好,每667 m2平均產量為2 463.9 kg,比對照增產2.4%(表3)。坐果集中,商品性好,果實小牛角形,果表皺,品質好,收購價格高,深受廣大消費者和菜農朋友的喜愛。

表3 軟皮早秀生產試驗產量結果
2016-2017年在多點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對軟皮早秀和湘研15號(CK)進行田間抗病性調查統計。田間自然發病情況顯示(表4),軟皮早秀表現抗疫病,中抗炭疽病,感病毒病,3種病害的病情指數均比湘研15號(CK)低。

表4 軟皮早秀田間自然發病調查統計結果
2015年4月在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生理實驗室對軟皮早秀進行品質鑒定,結果表明(表5),軟皮早秀鮮果含VC 1 430.2 mg/kg,辣椒素0.081 g/kg,干物質11.7%,VC和辣椒素含量均比湘研15號(CK)高,干物質含量略低于湘研15號(CK)。

表5 軟皮早秀品質檢測結果
軟皮早秀屬于早熟長小角椒品種,植株生長勢中等,株高52~57 cm,開展度60 cm×63 cm,第一花節位8~10節;果實小牛角形,果長23~25 cm,果寬3.0~3.4 cm,果肉厚0.14~0.16 cm,2心室和3心室都有,果頂尖,單果質量33~40 g,果表皺,青果為綠色,成熟果為紅色,VC含量1 430.2 mg/kg,干物質含量11.7%,總辣椒素含量0.081 g/kg,肉質脆嫩,味辣,坐果性好,果實商品性好,田間表現耐寒性強,耐澇性也較好,綜合抗性強;適宜在湖南、廣西、海南、貴州、四川、河南和山東春夏兩季塑料大棚或露地栽培。
一般采用大棚或溫室育苗,播種時間為11~12月,每667 m2播種量為30~35 g,分苗1次。
露地地膜覆蓋栽培一般4月中旬定植,每667 m2定植2 000~2 400株,參考株行距40 cm×45 cm,定植前充分煉苗,前期注意防止秧苗徒長。
重施有機肥,適時追肥。基肥每667 m2使用三元復合肥50~75 kg、鈣鎂磷肥50 kg、鉀肥15 kg、有機肥1 000~2 000 kg。每667 m2追施復合肥10~20 kg、磷肥25 kg,每次采收后及時施追肥。
及時分批次采收,根據市場行情確定采收青椒,青椒長到20 cm以上時及時采收,品質更佳。
軟皮早秀植株棚內株型高大,節長,易倒伏,首花便可搭架,注意中后期肥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