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劉慶葉,胡衛叢,黃忠陽,佟瑩,吳旭東,王蓓,柏鈺涵,陳莉莉,戎茸,王東升
(1.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210042;2.南京市浦口區農業農村局;3.南京林業大學)
浦口區是南京西瓜主要產地之一,區內設施西瓜面積約350 hm2,主要分布在星甸街道、橋林街道、永寧街道和湯泉農場。其中,以“8332”塑料大棚種植為主,即大棚寬8 m、高3 m、鋼管口徑32 mm?!?332”大棚生產的西瓜品質優良,主要供應江蘇、安徽、上海等地,經濟附加值較高,近幾年栽培面積呈現不斷上升趨勢。調查發現,該地區在西瓜生產的整地、施肥、授粉、打杈、病蟲害防治及采收等環節存在勞動力投入較多、農資使用量大的情況,加上勞動力和農資成本逐年增加,該地區西瓜生產的成本也逐年增加[1]。另外,由于種植戶片面追求較高的經濟效益,而忽略“養地”管理的重要性,導致不科學施肥、片面施用單一肥料等現象較為嚴重,土壤質量存在較大隱患,植株病蟲害發生概率也逐年上升。為此,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經過多年試驗,總結出一套集品種選擇、嫁接育苗、平衡施肥、病蟲害防控、蜜蜂授粉等關鍵技術于一體的“8332”塑料大棚西瓜綠色輕簡栽培技術模式,已在浦口的星甸、橋林、永寧等地區示范推廣,并取得較好的效果?,F將該技術模式簡要介紹如下。
以本地區種植規模較大的蘇蜜518西瓜作為綠色輕簡栽培的主栽品種。該品種屬雜交種,中果型,單果質量約5 kg,果實圓形,果皮綠,果皮厚約1.0 cm;瓤肉呈粉紅色,口感酥脆,纖維含量少,瓜味濃郁,瓤肉比早佳84-24稍緊實,糖分含量高[2]。該品種定植密度為600~700株/667 m2。

蘇蜜518
利用南京地區7~8月的高溫特點,配合施用石灰氮(氰氨化鈣)對土壤進行消毒[3]。上茬種植結束后,及時將作物秸稈、枯枝落葉等清理出棚外。將地整平、整細,每667 m2將有機物料(一般選用雞糞、豬糞、牛糞等)200~400 kg和石灰氮25~50 kg(施用量視前茬作物發病情況而定)均勻撒施在土壤表面,隨后將土壤深翻25~30 cm。深翻均勻后,起壟覆膜,使地膜與地面形成一個小空間,利于提高地溫。大棚四周作壩,并在膜下灌水,水面高出地面3~5 cm;隨后在棚體內表面及四周噴施殺菌劑和殺蟲劑,以殺死棚內的病菌和害蟲;蓋好裙膜,關好棚門,嚴格保持大棚的密閉性,建議悶棚30 d左右;悶棚結束后,一定要通風,盡可能將剩余的石灰氮揮發完全。注意在使用石灰氮時,戴好眼罩、口罩、橡皮手套,身著長衣、長褲,作業結束后24 h內嚴禁飲酒。因浦口地區只在春季種植西瓜,因此土壤消毒結束后,一般種植茄果類、葉類蔬菜。
西瓜定植前1周左右,每667 m2施瓜類專用長效肥——平衡性復合肥料(N∶P2O5∶K2O=17∶17∶17,江蘇奧萊特生態肥業有限公司)40 kg、微生物菌肥(有機質含量≥50%,氮、磷、鉀含量≥7%,有益活菌數≥2億/g,常州宏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 kg、中微量元素肥吉米克(力拓肥料有限公司)5 kg作基肥,均勻撒施后翻耕。微生物菌肥富含有益活菌,對土壤微生物區系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調節作用,活化土壤中固定態的磷、鉀元素[4];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可有效補充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種類,有效提高作物品質。微生物菌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可有效降低化學肥料30%左右的用量,有效降低土壤鹽漬化風險,增加土壤有益菌數[5]。
栽培設施為8 m寬鋼架大棚,定植前20 d左右采用微型耕地機將基肥進行翻耕,再用起壟機或人工起壟的方式,將大棚分為2畦,畦面高10 cm,2畦間隔50 cm,將畦面平整后鋪設直徑為1寸的滴灌帶(1寸=3.33 cm,3孔),隨后覆膜。
選擇本所篩選出的西瓜砧木京欣砧1號,其優點是與西瓜具有良好且穩定的親和性,長勢穩定,對西瓜品質無不良影響[6]。
育苗前先將種子用55℃溫水浸泡0.5 h,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6~8 h,再用清水清洗2~3遍,控水后放在25~30℃催芽箱催芽,待種子露白后播種。育苗選用50孔穴盤,裝入瓜類育苗基質(市售常用類型即可),苗床可擺放在玻璃溫室或大棚內,苗床下鋪設電熱絲及保溫棉(市售常用類型即可),保證育苗溫度在25℃左右,苗期澆2~3次營養液,根據苗情補充氮、磷肥。
采用貼接法嫁接,砧木較接穗早播4~5 d,待砧木2片子葉展開,真葉剛冒頭,接穗2片子葉平展時嫁接。用刀片從砧木子葉一側呈75°斜切去掉生長點,切口長6~10 mm,接穗在子葉下5 mm處將胚軸向下斜切成與砧木對應的斜面,隨后將砧木與接穗2個斜面對接,貼靠在一起,并用嫁接夾固定。
嫁接完成后,用遮陽網遮光,嫁接后3 d內,棚內濕度要達到80%~90%,苗床溫度白天控制在25~28℃,夜間控制在20~22℃。待嫁接處傷口愈合后(約3 d),逐漸揭去覆蓋物,逐步開始見光,嫁接后10 d左右時,完全揭去覆蓋物,早晚通風換氣;白天溫度控制在25℃左右,夜間18℃左右。
育苗期間,時常會出現因陰雨天、光照不足而造成的葉面發黃、生長緩慢等現象,采用LED補光燈補光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LED光源屬于冷光源,發熱少且散熱較快,體積較小,操作方便,可在有限空間內近距離接觸幼苗進行補光。試驗得出,LED補光燈光強選擇(120±5)μmol·m-2·s-1較適宜。
浦口地區早春栽培一般于2月中下旬開始定植,幼苗應達到2葉1心,根系粗壯發達,每667 m2定植600~700株,即8 m寬大棚作2壟,株距25 cm左右,定植后澆足定根水;采用3棚1膜的方式管理,3棚即大棚、內棚和拱棚,1膜即地膜。
當瓜蔓長到40 cm(7~8片葉)時整枝打杈、壓蔓順蔓,一般采用3蔓整枝法,即留1個主頭,再發展2條側蔓作為營養副枝,在生長過程中,將3蔓以外的側蔓和病、老葉全部打掉。
實際生產中,頭茬瓜一般采用人工授粉,選擇主蔓第2、3朵雌花進行人工授粉,并做好標記;頭茬瓜完全坐果后,放入蜂箱(注意用防蟲網封住大棚兩側通風口),一般按照667 m2的“8332”大棚放置1箱蜜蜂的標準進行擺放,每個蜂箱含3脾蜜蜂;早期因溫度關系,花粉不多時,需要給蜜蜂補糖,將500 g糖溶解在1 000 g水中即可,2~3 d觀察1次,及時補充糖分。
定植成活后,溫度升高可以先撤掉小拱棚,溫度穩定在15℃以上,4月中旬可以撤掉內棚。棚內溫度高于30℃時要及時通風降溫,一般通風時間選擇晴天10:00以后,17:00后關閉棚膜,平均溫度在18℃以上時延長通風時間,也可晝夜通風,保證棚內溫度不超過35℃。
蘇蜜518西瓜長勢比較強,種植不要大水大肥,定植前施足基肥,定植后根據長勢適量追肥。春季栽培,在澆足定根水后,少澆水,降低棚內濕度,以防水分過多降低土壤溫度;苗期一定要保持棚內溫度,盡快提高地溫,可適當施用生根劑,促進瓜苗生根;苗期至坐果前一般不追肥,待完全坐果,西瓜長至雞蛋大小時,每667 m2追施高鉀型葉面肥5 kg。瓜苗長蔓期澆水以濕潤土壤即可,坐果期控制澆水,一般植株不萎蔫不澆水,西瓜膨大期要及時補充水分,果實生長中期需要大量水分,可大水澆灌,保持土壤濕潤,采收前10 d左右停止澆水施肥。
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減少化學藥劑用量,杜絕禁用農藥的使用。西瓜常見病害主要包括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白粉病等,蟲害主要包括蚜蟲、紅蜘蛛等。
培育壯苗,使用嫁接苗,剔除病苗、弱苗,增強抗病能力;使用無菌新基質育苗,對種植土壤進行殺菌處理;清理上茬植株殘體,對土壤進行深翻,將表層土壤病菌翻入深層分解;清除雜草,改善病蟲害孳生環境;深溝高畦,做好排水,以防地塊積水,加重病害的發生;實行輪作,和其他科屬作物輪作,尤其水旱輪作對減輕病害有很好的效果。
以安裝防蟲網、懸掛黃藍板、性誘劑等為主要措施,其中,黃、藍板的數量為40~45張/667 m2(粘滿后要及時更換),性誘劑的數量為2~3個/667 m2(每周更換1次誘芯)。
以預防為主。紅蜘蛛可噴施20%噠螨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蚜蟲可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 000~5 000倍液;白粉病初期可噴施0.5%大黃素甲醚水劑1 000倍液、42%苯菌酮懸浮劑1 500倍液或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露娜森)1 000~1 500倍液;猝倒病可噴施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立枯病可使用30%噁霉靈水分散粒劑1 200~1 500倍液、30%甲霜·噁霉靈水劑1 500~2 000倍液、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劑800倍液噴施或灌根;枯萎病用30%甲霜·噁霉靈(瑞苗清)水劑1 200~1 500倍液噴施或灌根;或用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1 000倍液灌根,每株250 mL左右,1周后再進行1次。藥劑使用一般間隔期為7~10 d,為防止產生抗藥性,不同種藥物宜交替輪換使用。
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多種可運輸與儲藏的天敵制品,如異色瓢蟲卵卡、赤眼蜂蜂卡、麗蚜小蜂蜂卡等,根據作物種類及害蟲發生情況,精準投放天敵昆蟲產品,通過采用天敵昆蟲控害機制,有效減少農作物害蟲的出現及繁衍,從而實現“被動控害”向“主動促進自然調控”轉變。如瓢蟲(卵)可防控蚜蟲侵害;捕食螨可有效防控紅蜘蛛等。天敵昆蟲應在蟲害發生早期使用,避免和藥劑防治同時使用。
春季栽培一般授粉后35~40 d成熟,西瓜八九成熟時即可采收,注意在采收時應保留5 cm以上的果柄,以防止傷口感染造成植株損傷;用剪刀采收避免拉扯藤蔓,采收應在晴天早晚進行,不宜中午高溫時采收。
采用輕簡化技術種植西瓜,病蟲害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少,壞果率少,果形勻稱,大小適中,667 m2產量可達4 000~4 500 kg,產值2.8萬~3.6萬元,人工成本降低400~600元,經濟效益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