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萍,單士超,房琳
(黃河中心醫院 放射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腕部撞擊綜合征、腕關節類風濕性關節、腕關節骨性關節炎為常見腕關節病變類型。腕部撞擊綜合征的臨床表現為腕部腫脹、壓痛明顯,手和腕部的活動受限,病理表現為軟骨受損、軟組織腫脹[1];腕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基本病理表現是滑膜炎,軟骨至軟骨下骨質發生破壞,引起關節畸形和關節功能的喪失[2];腕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理表現為關節滑膜絨毛增生,軟骨粗糙、纖維化,關節畸形和疼痛[3]。臨床傳統應用磁共振常規線圈診斷腕關節病變,但因腕部撞擊綜合征有小結構損傷的情況,其可能漏掉細小結構的病變;腕關節骨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理表現有一定共同的表現,兩者臨床癥狀不典型時容易發生誤診的情況[4]。磁共振顯微線圈技術有多序列與多參數成像的特點,以及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應用磁共振顯微線圈技術可能會有效區分腕關節病變的類型。本研究將探討磁共振常規線圈及顯微線圈技術在腕關節病變中診斷的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黃河中心醫院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月收治的腕部撞擊綜合征損傷患者51 例,腕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48 例、腕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47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腕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男12 例,女36 例,年齡41~62 歲,平均年齡(51.30±4.52)歲;腕部撞擊綜合征損傷患者中,男15 例,女36 例,年齡40~61 歲,平均年齡(52.81±4.63)歲;腕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男18 例,女29 例,年齡40~61 歲,平均年齡(50.42±4.22)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兩組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類風濕性關節炎[5]診斷標準,②符合骨關節炎[6]的診斷標準;③不同程度腕部尺側疼痛。排除標準:①帶有心臟起搏器患者;②妊娠期婦女;③腕關節感染病史。
檢查方法:應用超導MRI 掃描儀(荷蘭飛利浦3.0 T),分別使用磁共振常規線圈與顯微線圈技術掃描患者的腕關節,連接用于腕部的環形表面線圈,將需檢查的部位放置于線圈中心,手指均勻伸展。
磁共振常規線圈掃描:先平掃患者的腕關節,再進行增強掃描,將冠狀位和軸位作為成像層面。平掃T1WI 冠狀位的參數:TR350 ms、層厚3 mm、層距0.5 mm、矩陣320×192,T2WI 冠狀位頻率壓脂:TR3 000 ms、TE120 ms、層厚3 mm、層距0.5 mm、矩陣320×224,T2WI 軸位:TR350 ms、層厚3 mm、層距0.5 mm、矩陣320×224。平掃后給予增強T2WI 壓脂序列冠狀位與軸位掃描,參數同前。
磁共振顯微線圈技術掃描:對患者的雙側腕關節進行T1W/TES 掃描。TR 為350 ms、TE 為34 ms、層厚1.5 mm、層距0.15 mm。T2W/TES 冠狀位掃描:TR 為1 500 ms、TE 為88 ms、層厚1.5 mm、層距0.15 mm。3D-WATSc 矢狀位、冠狀位掃描:TR 為30 ms、TE 為11 ms、層厚1.5 mm、層距0.15 mm。
對比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以及軟骨侵蝕、關節積液、滑膜增厚的檢出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磁共振顯微線圈技術診斷腕部撞擊綜合征損傷、腕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腕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準確率均高于常規線圈技術(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式的檢查結果比較 [n(%)]
磁共振顯微線圈技術對于軟骨侵蝕、關節積液、滑膜增厚的檢出率均高于常規線圈技術(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測方式對軟骨侵蝕、關節積液、滑膜增厚的檢出情況比較 [n=146,n(%)]
左側尺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近指端關節周圍可見少量積液。尺骨頭、尺骨莖突與月骨、三角骨產生壓迫撞擊導致缺血壞死。三角骨發生水腫、變形壞死,尺骨陽性變異壓迫月骨和三角骨,月骨近尺側面骨髓水腫,見圖1。

圖1 顯微線圈技術MRI 的平掃圖
臨床傳統MRI 多應用常規線圈技術診斷腕關節病變情況,其能在無創傷的情況下判斷腕關節的損傷情況,但因常規線圈技術對于關節的細微變化,如關節軟骨、滑膜、軟骨下骨質、關節軟組織(肌腱及韌帶)的顯示較差,且因腕關節病變周圍有組織滲液,有較高的信號影,不能直接顯示關節軟骨的損害情況,誤診率較高,鑒別診斷腕關節病變的準確率較低。另外,當MRI 圖像顯示出軟骨損害時已為嚴重且不可逆的骨質破壞,診斷的價值較低[7]。隨著MRI 技術的不斷完善,顯微線圈技術用于觀察小關節軟骨成為可能,其信噪比和空間分辨率均增加,對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有助于判斷腕關節病變的不同情況,提高診斷不同病變類型的診斷價值。
在主磁場強度不變的情況下,使用的線圈體積越小接收到的噪聲越低。體素減小的情況下保證圖像的信噪比,可獲得高分辨率的圖像[8]。顯微線圈是一種表面線圈,只有接收功能的單通道表面線圈,相較于常規線圈體積明顯較小。其體素減小、空間分辨率提高,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冠狀、橫斷及矢狀面掃描,捕捉關節各結構,清晰顯示腕關節骨性結構及其周圍的肌腱、韌帶、血管及神經,對于檢測軟骨損傷、關節積液非常敏感,并直觀顯示出病變的嚴重程度和范圍[9]。
本研究中,磁共振顯微線圈技術診斷腕部撞擊綜合征損傷、腕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腕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準確率均高于常規線圈技術,磁共振顯微線圈技術對于軟骨侵蝕、關節積液、滑膜增厚的檢出率均高于常規線圈技術(P<0.05),說明磁共振顯微線圈技術對診斷腕部撞擊綜合征損傷、腕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腕關節骨性關節炎三種疾病的準確率較高。顯微線圈技術有多序列與多參數成像的特點,能敏感診斷出軟骨和韌帶的損傷,以及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可顯示滑膜增生改變,軟骨受損、骨髓水腫、骨質侵蝕,軟組織腫脹、關節液異常[10]。腕部撞擊綜合征可見軟骨層變薄、邊緣不規則,軟骨內顯示灶性常T1T2信號,彎曲軟骨下骨硬化及囊性病變;腕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見軟骨失去正常光滑完整的形態,軟骨表面缺損和信號異常,關節周圍可見少量積液,增強掃描滑膜呈明顯增強并強化[11]。腕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可見關節下骨質異常信號,軟骨下骨質有缺損區,可見“蟲蝕狀”或小斑片表現[12]。
綜上所述,磁共振顯微線圈技術可明顯區分出腕關節病變的病理表現,其用于診斷腕關節病變的價值較高。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本研究未對比磁共振顯微線圈技術與常規線圈的成像質量,而成像質量也可影響對腕關節病變的診斷。在未來的研究中,可補充觀察兩種線圈技術的成像質量,可能會有助于提高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