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紅,郭源水
(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 心電圖室,河南 商丘 476100)
無癥狀性心肌缺血(SMI)是指心電圖等檢測顯示有心肌缺血情況,但患者自覺無胸痛等癥狀,臨床以心絞痛患者伴發的SMI 最為常見[1]。SMI因無特殊臨床表現,常被患者忽視,但諸多研究發現,SMI 與有癥狀心肌缺血一樣,都可對心肌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另外,SMI 還是影響各類心血管疾病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2]。因此,提高SMI 診斷準確性,對消除危險因素、及時用藥、實施血管重建等保護措施具有積極的作用[3]。常規心電圖可在短時間內了解患者心動周期活動情況,判斷心肌缺血狀況,而動態心電圖能長時間記錄心電動態活動,以計算機進行處理分析,可有效捕捉短暫性心律失常與一過性心肌缺血[4-5]。比較了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在診斷老年SMI 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搜集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93 例老年冠心病二級預防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衛生組織(WHO)制定的冠心病診斷標準[6];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心肌梗死病史,并結合常規心電圖及運動試驗等客觀證據,且經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確診;患者病情穩定,屬于冠心病二級預防SMI 患者。排除標準:近3 個月內發生急性心肌梗死者;1 周內有心絞痛發作者;左心室肥厚、二尖瓣脫垂、束支傳導阻滯者;嚴重電解質紊亂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者。其中男62 例,女31 例,年齡64~90歲,平均(76.52±12.37)歲,冠狀動脈單支病變34 例,多支病變59 例,合并高血壓37 例,合并2 型糖尿病41 例。
93 例老年冠心病二級預防患者及36 例健康患者先行常規心電圖監測,常規心電圖監測完畢后行動態心電圖監測。
1.2.1 常規心電圖 12 導聯靜息心電圖由日本光電公司生產的多通道自動分析心電圖機ECG-2250提供,采用Wilson 導聯體系,設定電壓為10 mV,紙速參數為25 mm/s。
1.2.2 動態心電圖 采用迪姆軟件有限公司生產的動態心電圖儀,連續記錄24 h 內患者日常生活狀態下心電信息情況。
1.2.3 診斷方式 將獲取的心電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后,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結合患者臨床癥狀進行診斷,監測期間督促患者記錄生活日志及相關癥狀。
1.2.4 SMI 診斷標準 參照ACC/AHA 中關于SMI診斷標準,缺血事件>2 次,且未出現明顯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癥狀可確診為SMI。動態心電圖診斷標準:①ST 段位移持續時間>1 min,兩次發作間隔>5 min,且間隔時間內ST 段可恢復為基線水平;②ST 段呈水平趨勢或下移趨勢,下移距離達0.1 mV。常規心電圖診斷標準:①ST 段呈水平或下斜趨勢,下移距離≥0.05 mV;或ST 段出現J 點型下移,下移距離≥0.2 mV;②ST 段異常抬高,呈弓背向上趨勢,其對應的ST 段壓低。
①觀察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監測心肌缺血發生情況。②觀察有、無癥狀心肌缺血動態心電圖ST 陣次改變情況。③比較有、無癥狀心肌缺血ST 段下降幅度及持續時間。④統計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ST 段變化,心肌缺血閾值變異性(IV)晝夜變化規律。
采用SPSS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性別、有無癥狀心肌缺血ST 段下降幅度及持續時間、ST 段壓低及壓低持續時間、IV 晝夜變化規律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性別、冠狀動脈病變數、合并病、心肌缺血人數等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心電圖監測提示心肌缺血發生率[32.26%(30/93)] 低于動態心電圖[74.19%(69/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2.846,P=0.000)。
動態心電圖監測提示,ST 段陣次改變次數共453 次,其中SMI ST 段陣次改變占比73.07%,有癥狀心肌缺血改變占比26.05%,其中以6∶00~12∶00 發生率最高,0∶00~6∶00 最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動態心電圖ST 陣次改變情況比較[n=453,n(%),次]
SMI 及有癥狀心肌缺血ST 段下降幅度及持續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有、無癥狀心肌缺血ST 段下降幅度及持續時間比較(±s)

表2 有、無癥狀心肌缺血ST 段下降幅度及持續時間比較(±s)
與6∶00~18∶00 時間段比較,18∶00~6∶00 SMI患者ST 段壓低水平降低,壓低持續時間延長,IV水平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SMI 的ST 段變化及IV 水平比較(n=93,±s)

表3 SMI 的ST 段變化及IV 水平比較(n=93,±s)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而心肌缺血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臨床中,大多數心肌缺血患者缺乏胸痛等明顯癥狀[7]。調查顯示,SMI 在冠心病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而受隱匿的臨床癥狀影響,該類患者的治療及預后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2]。研究發現,SMI 患者平時雖然無任何表現,但在劇烈運動后可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猝死[8]。有學者指出,SMI 之所以無臨床癥狀可能與SMI 程度輕、患者體內腦啡肽、內啡肽等疼痛抑制劑濃度較高等因素相關[9]。而且老年人群多數合并癥多,機體機能更差,而心肌氧耗量增多,導致心肌供血不足而發病。老年患者若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心肌梗死等,可使其感覺傳入路徑中斷,引起心絞痛警報系統缺損,故老年人群心肌缺血具有起病隱匿、典型癥狀少等特點,SMI 發生頻率更高。SMI 的病理生理意義與有癥狀心肌缺血一樣,可能造成大塊心肌灌注缺損,診斷SMI 并及時給予相應治療,在改善患者預后中具有重要意義。
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均是臨床應用于檢測SMI 的常見方式,常規心電圖可在短時間內獲得患者病情信息,且臨床操作簡單,費用低廉,但因其不能連續記錄,對不定時異常心電信號不能長期監測,漏診率較高,臨床應用價值有限[10]。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監測導聯數目的增多以及調頻系統及調幅技術的引入,動態心電圖可實現連續監測,分析指標及信息處理量大幅度提升,可更準確的診斷心肌缺血,動態心電圖已成為目前臨床診斷SMI 的可靠方式[11]。
本研究93 例冠心病患者先進行常規心電圖監測,共提示30 例發生心肌缺血,后使用動態心電圖監測,共提示69 例發生心肌缺血現象,動態心電圖心肌缺血檢出率較常規心電圖檢出率明顯上升。證實動態心電圖診斷老年SMI 的臨床價值高于常規心電圖。此外,動態心電圖共監測到453 次ST 段陣次改變,結合臨床中癥狀發現,其中有癥狀心肌缺血122 次,SMI 高達331 次,提示在冠心病二級預防患者中,SMI 發生頻率較高。另外有報道稱,SMI與心肌梗死一樣,具有晝夜節律性[12],本次研究中,SMI 患者6∶00~12∶00 ST 段改變發生率最高,0∶00~6∶00 最低,進一步證實了以上結論。
SMI 發生頻率是冠心病患者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在24 h 動態心電圖監測中,無癥狀心肌缺血發作次數>6 次,患者一年內心血管疾病發生率高達30%以上,而24 h 動態心電圖SMI 發生頻率數<2次者,1 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到13% 左右[13]。ST 段下降是心肌缺血重要心電圖表現,依據ST 段下降的導聯,還可以判斷心臟缺血的部位,ST段下降幅度可有效反應心肌缺血嚴重程度,本文研究結果顯示,SMI 患者與有癥狀心肌缺血患者在ST段下降幅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SMI 對患者心肌細胞造成的損傷程度與有癥狀一樣。而SMI 患者ST 段下降持續時間高于有癥狀患者,說明動態心電圖能有效觀測患者心肌情況,為SMI 早診斷、早治療提供條件。
詹雯[14]研究指出,老年冠心病患者SMI 發作具有明顯的晝夜規律,且夜間發作次數明顯高于日間,ST 段位移大于日間,心肌缺血發作時心率低于日間。本文研究發現,6∶00~18∶00 心肌缺血性ST段壓低幅度更大,壓低持續時間更短,IV 更低,提示6∶00~18∶00 時段SMI 發作較為頻繁。這與患者日間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兒茶酚胺及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血小板聚集升高、纖溶活性下降等生理變化相關。另外,與夜間相比,患者日間活動量較夜晚明顯更大,情緒變化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二級預防冠心病患者SMI 發生率較高,而動態心電圖可實現連續性監測,是診斷SMI的非創傷性輔助檢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