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赤良,吳大德
(湖北省機電研究設計院股份公司,湖北 武漢 430070)
近年來,機器視覺技術得到迅猛發展,在民用工業和軍事領域得到廣泛地應用。“機器視覺”即采用機器代替人眼來做測量和判斷,其核心技術是圖像的采集和處理,所有的信息均來源于圖像之中,因此圖像本身的質量尤為關鍵。由于所有成像系統都需要搭配照明系統使用,因此照明系統是影響機器視覺系統圖像質量的重要因素[1]。尤其是在安防監控領域,隨著公共安防需求的提高,高清監控已然成為未來安防監控的發展趨勢。
目前,市面上的安防監控設備的鏡頭尺寸其實并不是很大,而旁邊的照明光源卻占據了很大的空間,這與電子產品小型化趨勢是不相適應的。那么,如何將這種常用的機器視覺領域里的成像光路和照明光路結合起來,讓產品更簡潔、成像質量更好,這必將成為安防監控產品的發展趨勢。為了符合這種趨勢,本文先后設計了視頻監控成像光路和使用LED光源的照明光路,并將兩個系統相結合。利用光學設計軟件ZEMAX給出了設計模型,并對照明系統和成像系統進行了分析。
本文設計的光學系統屬于安防監控領域,其中成像鏡頭的視場角為48°,為了滿足夜晚的監控使用,其搭配光圈數為2.2。具體需求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像高僅作為示意和參考。為了便于與照明系統相銜接,成像系統設計為像方遠心光路。
表1 成像系統設計要求
表2 照明系統設計要求
按照上述設計要求,本文設計思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采用朗伯型LED光源進行聚光設計,以滿足像面尺寸的照明系統和成像系統相匹配,保證在第二階段完成銜接即可;第二階段,將照明系統載入到成像系統,投射到工作區域,檢測實際照明效果;最后,再進行系統的整合、優化。
1.2.1 ZEMAX軟件建模和準直
本文的設計案例選用LED作為光源。首先,建立LED光源模型。使用ZEMAX程序中的非序列模式,建立直徑為2.6 mm的LED芯片,定義其發光面為朗伯型光源,選擇模擬光束50 000條,點擊光線追跡,選擇強度顯示查看其光束分布情況[2]。
LED為朗伯型光源,其光束情況見圖1左側,接受面的光束輻照度分布情況見圖1右側。由此可見,LED發出的光束分布不均勻,角度分散為120°。因此需要對光束進行準直設計。首先,設計聚光杯,通過ZEMAX設計軟件不斷調整聚光杯的面型對光束進行準直(圖2左側);然后,再通過布爾運算定義聚光透鏡體,輸入初始參數材料選擇PMMA,載入光源,可見光束在經過聚光透鏡之后,實現了光束的準直(圖2右側)。
圖1 LED建模
圖2 光束準直模型
在聚光杯后加載探測器表面,打開探測器的輻照度圖像,可查看到準直之后的光束分布情況。由圖3可知,雖然光束都完成了收集,但是光斑的中心亮度較低,而光斑的邊緣呈現亮度不均勻的圓環分布。此時聚光杯的設計參數如表3所示。
圖3 光束準直效果圖
表3 聚光杯設計參數
但本文的設計目標是將不均勻、不規則的LED光束,均勻地投射到CCTV鏡頭的成像面上。此時的光束呈現光斑不理想,光束分布不均勻,具體表現如下:
1)輸出的光束呈現為圓形,而配套的CCTV圖像傳感器為矩形,因此需要將圓形光束轉變成矩形光束;
2)光束不均勻。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擬采用微透鏡陣列的方式[3-5],實現光束的整形。
1.2.2 光束的勻光和整形設計
在ZEMAX軟件中引入透鏡陣列的表面,將準直的光束分割成10×10的小方格透鏡,將每個小透鏡的曲率設置為變量,進行建模。
圖4 照明光路系統結構
為方便描述,圖4從左至右分別命名為LED及聚光杯、探測器一、透鏡陣列一、透鏡陣列二、普通聚光透鏡、探測器二。LED放置在聚光杯內部,所有元器件同軸放置,LED發出的光經過聚光杯準直之后,直射入透鏡陣列一,然后透鏡陣列一將光束分割成若干等份,并且將分割后的光束成像在透鏡陣列二上,然后再將光束經過普通聚光透鏡之后,每個分割的小光束重新將光匯聚在探測器二上。
微透鏡陣列相當于把不均勻的光束分割為不同的區域,然后再連續后面的普通透鏡,將分割后的光束呈現在探測器二上,相當于在探測器二上對光束重新進行了多次疊加和積分,這樣光束就完成了勻光設計。同時,微透鏡陣列的形狀按照CMOS的長寬比例,設計為3∶4,這樣一來,則完成了光束的整形。通過調整微透鏡的大小和個數,尺寸越小,疊加次數越多,那么在探測器上的光束就越均勻[6-8]。
優化后的設計參數如下:
1)微透鏡陣列
兩個微透鏡陣列的參數一樣,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微透鏡陣列的設計參數
2)準直透鏡
單個準直透鏡的具體參數如表5所示。
表5 準直透鏡設計參數
3)元器件之間的距離
照明系統各元器件之間的距離參數如表6所示。
表6 元器件之間的距離
探測器二上的光束如圖5所示。測得照明尺寸為6 mm×8 mm,對角線長度為10 mm,尺寸和CMOS像面大小一致。由于準直前的光束口徑為11.5 mm,通過計算我們可以得到對應聚光透鏡的角度θ。即:
θ=2arctan(11.5-5)/50=2×7.4°
(1)
也就是±7.4°的照明角度。為了做到和成像光路進行銜接,需要滿足的條件為:
1)成像光路采用遠心設計;
2)遠心光束的夾角為±7.4°左右;
3)成像光路的成像面尺寸為6 mm×8 mm。
圖5 優化設計結果
此時,已經完成了照明系統的設計,照明系統光路參數如上,且光斑圖案均勻分布,聚光效果較為理想。當然,為了得到效果更佳的聚光效果,可以使用更多的微透鏡陣列和更為細致的聚光光路等方式,本文不再贅述。
1.3.1 初始結構的選擇
按照上文描述,本系統需要設計一個視場角度大小為48°,像面大小6 mm×8 mm,F數為2.2左右的成像物鏡。通過查詢參考文獻[2],可選擇天塞型照相物鏡作為初始結構設計該系統。該系統的結構如圖6所示。
天塞型照相物鏡比較常見,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成像表面上的光束偏轉角度較大,不是像方遠心的結構。但是該系統的視場角度為50°,系統總長107 mm。因此,需要進行光路優化,該系統的初始參數如表7所示。
1.3.2 設計結果
為了達到滿足像方遠心光路的要求和像面大小的要求,須對上述初始結構進行優化設計。經過縮放焦距、調整成像面大小、中和系統像差之后,得到如圖7所示的設計結果。
圖6 天塞型物鏡初始結構
表7 天塞型物鏡初始參數
圖7 優化后的成像光路系統結構
優化后的成像光路系統采用了6片常規透鏡,從初始結構中的天塞型物鏡演化成類似攝遠物鏡的結構,并且像方為遠心光束。該光學系統結構簡單,成像質量較好;能滿足FOV48°,成像面6 mm×8 mm的尺寸,F數為2.2,且投射到成像面的光束為遠心光束的效果。其中入射到成像面的光束孔徑角為±7.53°,與照明系統的±7.4°匹配程度很高,可以很好地完成系統的銜接。詳細的光路參數見表8。
從設計結果來看,本系統的總長為47 mm,系統焦距為11.4 mm,后焦距為13.79 mm,F數為2.23,滿足設計要求,如圖8所示。
1.4.1 銜接方式
常規的安防系統,采用成像系統和照明系統相分離的方式。本文設計的成像光路后焦距為13.79 mm,系統的像面尺寸為6 mm×8 mm,對應的對角線口徑為10 mm,有足夠的空間放置棱鏡或者半反半透鏡用于系統的銜接。本設計采用半反半透鏡的方式,更為簡潔。
1.4.2 系統仿真
將成像系統導入到照明系統中,使用非序列模式進行光束追跡,如圖9所示。
在透鏡前200 mm處增加探測器,得到探測器的光束分布情況如圖10所示。
此時的光斑尺寸規整長寬為304 mm×230 mm,對角線尺寸為190 mm,計算得FOV=2×arctan(95/200)=50°,與設計的48°視場角相吻合。
表8 優化后的成像光路系統參數
圖8 設計結果像差圖
圖9 成像系統和照明系統銜接結構圖
圖10 成像系統和照明系統銜接結構圖
本文介紹了一種實用性強的同軸照明系統,結合成像系統的設計需求,使用最便宜且最常規的朗博體LED芯片作為設計光源,設計了一款聚光角度為48°,成像角度為48°的安防光學系統。從仿真結果看,明顯優于常規的光源直接照明的方式,并且照明區域和成像系統的視場大小完全吻合,沒有多余的光束浪費。該方法可以廣泛應用于機器視覺領域,能夠有效縮小機器視覺表面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