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沈 葳,趙明亮,余小燕
(1.杭州運河集團嚴州古城(梅城)綜合保護開發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2.浙江城建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3.杭州運河集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4.上海碧甫照明工程設計有限公司,上海 310020)
嚴州古城(梅城)地處新安江、蘭江與富春江三江交匯點(圖1),北枕烏龍山,南臨三江口,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梅城舊稱嚴州,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設縣制,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設州制,1959年因新安江水電站建設后水路交通削弱,行政區劃調整,撤府變鎮。在古代,因其所處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而備受關注,匯聚了嚴子陵、謝靈運、李白、范仲淹、陸游、孟浩然等名人志士在此任職或游歷著說[1],先賢們在嚴州留下了眾多人文景觀與詩文佳作。梅城有1700余年的縣制史,1262年的州制史,2015年被評為浙江省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這座“千年古府”積淀了輝煌的歷史記憶、豐厚的文化遺存。2018年,浙江省委決定開展以梅城為樣板的全省美麗城鎮建設,省委書記批示“建設新時代美麗城鎮,再現千年古府新風貌”。在此背景下,梅城綜保工程正式啟動,古城面臨著街巷建筑梳理修復、人文景觀提升、文商旅融合發展等新的任務和挑戰(圖2)。
圖1 梅城古鎮區位圖
圖2 梅城古鎮布局圖
浙江省委明確梅城美麗城鎮的目標是打造全省美麗城鎮樣板和全國美麗城鎮標桿,根據這一總目標,梅城夜景照明工程將承擔著重要的使命,有著多重的目標導向(圖3)。
1)展現古城的文化,將歷史元素以光的形式進行映襯表達;
2)展現古城的“美”,形成一幅古樸雅致又清新靈動的畫面;
3)激活古城夜經濟;
4)打造國家層面的古城鎮夜景標桿;
5)與三江口大區域規劃相銜接融合;
6)成為擁江(錢塘江流域)發展的示范與引擎。
圖3 古城夜景照明多重目標導向
首先全方位了解嚴州古城歷史沿革及文化特點,其次根據古城街巷、建筑、景觀方案及現場情況,提煉出有代表性的建筑及街巷“文化面”和“景觀面”,同時結合擁江發展戰略、錢塘江流域整體照明規劃、三江口大區域規劃、嚴州古城規劃,構思分級提升區域。最后,綜合嚴州歷史文化、特色區域及展示面、規劃布局定位編制夜景照明策略和方案,形成與古城文化、未來發展深度融合的特色化景觀照明(圖4)。
圖4 古城夜景整體構思路徑
1)在整體色調上,光色溫要與古城風格吻合,達到相映成輝的效果;
2)在文化表達上,要將光作為精妙的“畫筆”來勾勒突顯重要區域及構件;
3)在視覺美學上,一方面精巧構思每個重要區域的投光方式、范圍、角度、功率、色溫及其所營造“美”的光影效果,另一方面要注意管線、燈具等設施的“隱”,減少對視覺的干擾;
4)在空間層次上,要運用好周邊雙塔、山體、城樓、建筑、樹木、水面在不同高度的層次設計,分析平面上不同點位山體、城樓、樹木、江面等給人的視覺體驗感;
5)在動靜結合上,要突破傳統思維,大膽嘗試用色彩運用與光色變化或投影的“動”給古城帶來的活力,讓古城既有典雅的“叫好”又有活躍的“叫座”。但在“動”的區域選擇上要推演研究,尤其要考慮聲光電對周邊的環境影響和集散面。同時,在動靜比例上要合理控制,讓“動”起到點睛與升華的效果,不可因追求人氣而破壞古城“雅”的格調;
6)在自然共生上,要盡量減少光對人休憩、樹木生長、鳥類生活的不良影響,避免有的景區粗放式做法,破壞生態;
7)在文旅融合上,要重點考慮夜景線與旅游線之間的整體關系[2],考慮夜景“亮點”與旅游和產業“節點”之間的匹配,讓夜景助推文商旅融合;
8)在分級控制上,要統籌考慮工作日與節假日的時間區別、文旅區與住宅區范圍區別;
9)在低碳節能上,要采用最先進技術的LED燈具與聯動控制系統以節約能耗。
傳統街巷建筑是古城的靈魂,承載著古城的歷史基因,也是古城內涵最豐富、底蘊最深厚、生活最貼近的文化景觀展示面,所以街巷建筑夜景照明效果顯得十分重要[3],尤其是在多重目標引領下更好地以藝術化的思維和手法將古城鎮的傳統以美的方式展現。因不同古城鎮的年代、風格、規制、街巷肌理、業態定位均有不同,所以對古城鎮的街巷建筑照明設計手法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切不可生搬硬套。徽派建筑是典型江南特色的建筑體系,典型構成是民居、祠堂、牌坊,典型特色是黛瓦、白墻、馬頭墻、掛落、回廊、花格窗,本文所指的傳統建筑是指以徽派建筑為代表的傳統建筑,其他如閩粵民居及西南民居可結合參考。
1)街巷尺度影響。古城鎮街巷雖風格不同,但卻有一定的規律性。筆者認為古街巷夜景設計要重點考慮街巷本身寬度(B),同時要兼顧街巷兩側建筑高度(H)與街巷寬度(B)比例(圖5),即高寬比H/B=α。經過對國內多個古街巷亮化情況觀察總結,從視覺體驗角度得出以下觀點:
①當B≥5 m(或單面街)。除根據現場情況在建筑檐口安裝洗墻燈及燈籠、屋面安裝瓦面燈外,宜在兩側建筑馬頭墻上投光約80%面積的光斑,需要注意的是馬頭墻靠外側尖角區域應打亮,沿街視角可形成明顯的縱深感和靈動的空間感(圖6),在此寬度時,α一般對夜景效果影響較小,該手法適用于白色或清水磚立面古建筑照明。
圖5 街巷尺度比例示意圖
圖6 B≥5 m街巷照明手法及效果
②當2 m≤B<5 m。此區間“街”已變為“巷”,檐口內側可安裝洗墻燈形成舒適的空間感,但屋面瓦面燈不建議安裝,主要原因是空間壓縮后亮度不宜過高,另外考慮到人行走在巷中的視線感,如安裝瓦面燈則容易讓行人產生“壓迫感”。在此尺度上,馬頭墻建議采用極小功率燈投光,投光面積約50%即可(圖7)。巷兩側燈籠和跨街燈傘可用來襯景(圖8)。對該尺度巷來說,在縱深方向形成錯落有致、精致典雅的“小景”較為重要,但要注意色彩協調。
圖7 2 m≤B<5 m照明手法及效果
圖8 2 m≤B<5 m街巷燈傘效果
③當B<2 m。此區間“巷”已變為“弄”,空間更為狹小,瓦面燈、馬頭墻燈均不宜使用。該尺度弄堂一般作為通行功能需要,常見于江南民居。如何既要保障通行需求,又避免極近距離的眩光是首先考慮要素。這其中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當α≥3.5時,可采用山墻洗墻燈輔以側墻燈籠進行照明(圖9),但要注意的是洗墻燈以功能照明為主,其調試角度應向山墻側傾斜35°左右(需根據現場情況調整),既要盡可能洗亮山墻大面以體現歷史的斑駁感,又要確保行人無眩光;二是當α<3.5時,建議不采用山墻洗墻燈以減少眩光,可采用防眩光地燈輔以燈籠照明。
圖9 B<2 m燈籠照明效果
以上雖是根據不同街巷空間尺度提出的相應設計手法,但在實際應用中要因地制宜,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因為往往古城鎮的房屋高低錯落、縱橫交錯,同時要考慮不同點位的人所看到同一街巷不同感受,所以要求設計師要深入現場進行多角度的視線分析。
2)街景融合設計。街巷夜景照明無法孤立存在,美麗城鎮的標桿要求街巷具有獨特的韻味和體驗,而中國人所追求的建筑美學往往是四維或五維融入時間和運動后的帶有節奏感或戲劇式的體驗,用光輔以建筑布局讓游客從一個空間進入另一個空間產生情感上的變化。筆者認為照明設計師一定要清楚這點,所以在傳統街巷中的夜景照明設計結合商戶業態和景觀小品、植物微景觀互襯互映實現街景融合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的設計師差別可能就是體現在對這些“細微”之處的處理。
①結合巷弄小品。
傳統巷弄中往往會根據景觀的需要和空間秩序的安排在局部區域設置小品以增添趣味。夜景照明與這些小品的巧妙結合往往會營造“意外”欣喜的效果。小品的設置宜選擇在巷弄中的凹區或寬巷與窄巷的轉角處(窄巷墻體上)(圖10和圖11),當游客在寬巷中漫步到轉角處的不經意間眼前一亮,這樣可以打造“移步換景”、“處處新奇”的浪漫美妙和戲劇性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小品的投光要注意兩點:一是盡量避免給游客造成眩光;二是若其上有文字,則宜將文字用光映襯便于游客了解街巷的文化,同時實現更美的效果。
圖10 結合街巷主題文化燈光小品
圖11 空中飛魚小品照明
②結合綠化微景。
在傳統巷弄狹小、硬質的空間中,植物微景扮演著重要的軟化和美化角色,植物能給單調的小巷注入盎然的生機。但往往很多古城鎮僅重視植物的白天景觀,忽視在街巷夜景中其重要性。嚴州古城三星街在植物微景方面做得較好,有的是根扎在街邊的凌霄等爬藤類植物,花色艷麗,活力十足,有的是街邊野趣十足的狼尾草增添古街巷樸實自然韻味,有的是院落轉角處芭蕉樹展現的挺拔飄逸之美,筆者以三星街為例研究巷弄植物微景照明注意點:一是針對小草本植物如狼尾草、春羽、鴨掌木,應通過環境照明補光即可,切不可單獨在其旁側安裝燈具;二是針對小灌木如黃金串錢柳、千年木或小型喬木如龍血樹(圖12),這些品種色彩較豐富,可通過小光束角的暖光燈,突出其獨特的色彩和姿態魅力;三是針對桂花、玉蘭等喬木或芭蕉等大型草本植物,宜采用側下方設置投光燈方式;四是不論哪種投光,均要優化燈具安裝位置和角度,不宜與游客過近,尤其是較美的“打卡點”要留出拍照觀賞空間,避免燈具入鏡。
圖12 小灌木龍血樹照明
③傳統與時尚碰撞。
古建、古街、古董這些傳統元素是古城鎮的核心構成,在多重目標導向下,要求古城鎮在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這就要求“老古城”必須要與“新時尚”進行碰撞融合,在夜景照明層面也要做出大膽的嘗試[4]。通過RGB燈具所營造的豐富浪漫色彩對能夠代表當地傳統文化的特色建筑構件進行投光以增強建筑的“神秘感”和“時尚感”(圖13),或對古城鎮局部開敞空間、街巷轉角的喬木如銀杏、烏桕、無患子投光,形成“春夏秋冬”四季變幻的絢麗美妙之意境(圖14)。在傳統與時尚碰撞融合中應注意兩方面:一是要巧妙識別古城鎮現有的建筑、景觀中哪些可以結合的“點位”,并非所有老構件或區域都適合,選取的原則是“特色點睛”和“詩意光效”;二是對特色老構件采用變幻投光時,要測試光對老構件的影響,控制光的強度(防止字或紙褪色等可能情況的出現);三是要對變幻的光色進行精心測試和調試,要剔除“俗”的不合時宜,創造“雅”的浪漫溫馨,色彩種類不宜過多,盡量通過色彩變化在每一種色彩短暫停留的瞬間讓游客感受到不同歷史年代的“質感”與“場景”;四是碰撞并不局限在單區域或單構件的層面上,而是可以在更大的視角上采取“區域互動”的手法布局,讓游客置身其中仿佛進入古今穿越的時空隧道,或變幻莫測的夢境。
圖13 特色構件(月梁)投光手法
圖14 局部開敞空間喬木RGB投光夢幻效果
3)特色單體古典建筑照明手法。
單體古典建筑相對街巷建筑不受環境空間尺度影響,特色古典建筑往往在形態、材質、構造等方面有著鮮明的特點。設計師應采用藝術化燈光手法將這些“特色”面以美的方式展現出來。代表性的如文化地標亭臺樓閣陡峭的飛檐上有龍、獬豸等戧獸,這些戧獸在古代不僅有著良好寓意,也代表著建筑的等級,往往還作為該建筑(構筑)物精神的象征,對于這些“微構件”,設計師要巧妙地用“隱蔽”投光將構件最美的面以最佳的角度呈現給觀賞者(圖15)。再比如針對嚴州古城元代老城墻,采用2 200 K洗墻燈對門洞斑駁的“歷史面”投光,讓人穿越其中仿佛觸摸到歷史的古老與滄桑(圖16)。
圖15 亭臺飛檐戧獸投光手法
圖16 古城墻“歷史面”展示
4)牌坊照明手法。
牌坊是一種特殊的“構筑物”,在古代一般經皇帝批準才可建設。牌坊的核心價值在于對“有功于國、遺惠于民”的仁人志士或先進事跡進行表彰,傳遞的是引領示范的意識理念。所以對牌坊的照明設計非常值得研究,嚴州古城自宋朝以來共有130余座牌坊,可見其歷史地位,但保留下來的較少,現存牌坊多是在2018年以來全省美麗城鎮建設中復建而成。筆者通過對多個古鎮古街調研情況來看,目前牌坊亮化手法存在一些通病:一是牌坊“過亮”,在照明設計中采取“通亮”的方式,未體現牌坊的藝術美感;二是投光缺少“著力點”和“側重點”,未體現牌坊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精神;三是線路、控制器和燈具過于明顯,尤其在白天顯得雜亂(圖17);四是夜晚存在“眩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解決方案:一是針對狹小街巷上的牌坊,牌坊周邊往往會有古建或較高綠化沿街排列,對于該布局,宜選擇在周邊建筑相對隱蔽處安裝投光燈打亮牌坊,投光燈宜安裝在地面以上3 m左右,但要注意控制光束角以取得最佳投光效果,宜借助綠化適當遮擋多余的光,且應在牌坊周邊區域(尤其是沿街軸線方向)測試避免游客眩光,選取最佳投射位置和角度,所強調的點位應是最能代表該牌坊文化和藝術價值的區域如坊名、人物花鳥等浮雕;二是針對廣場等開敞空間周邊無建筑或樹木安裝投光燈或遮擋不足“漏光”導致眩光的牌坊,宜采用在牌坊主體上直接安裝燈具投光,但須采用“極小”體積燈具,且應斟酌投射面,布線盡可能采用仿真“爬藤植物”方式隱蔽,采用該方式投光切忌“通光”,僅在重要區域如坊名、花板、浮雕、柱體根部等投光,安裝時需不斷測試以取得對燈具、線路最大化隱蔽,同時避免眩光。
圖17 燈具及管線影響牌坊白天效果
對古城鎮來說,夜景照明設計要考慮將當地特色文化元素進行導入,以增強游客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文化導入切記“大而全”,一定要精選少量元素(不宜超過兩個)。嚴州古城夜景照明文化導入方面有兩種做法:一是在街巷采用“梅花”形燈籠,半朵梅花城的故事以一個清秀雅致的燈籠生動展示;二是在庭院燈云石上印刻彩色古城LOGO,生成自然韻味。這兩種做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在“小”的地方巧妙植入文化元素,且文化能夠以美的方式展現(圖18)。
圖18 當地特色文化元素導入
嚴州古城三面環山,通過山體照明可以形成鮮明的層次感,但須控制山體照明范圍和強度,更應側重對自然生物體的保護,同時節約投入。為了打造山水人文整體效果,可以對山體局部進行照明。筆者認為山體照明宜結合山上寺廟、古塔等標志性建筑物,以映襯建筑物為重點,對其周邊樹木進行適當投光,色調宜選暖光,同時選擇最佳觀賞點作為主景面。
嚴州古城有南北峰塔,兩座塔始建于宋朝,其作為嚴州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見證。在夜景設計時采用該方法,夜幕降臨時新安江畔原本古樸的南北峰雙塔在周邊燈光的映襯下增添幾許莊重、雅致的格調,矗立在各自的山峰上隔江相望,仿佛在訴說千年往事,在金色山巔襯托下的古塔與古鎮、江水相映成輝。
古城鎮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古城鎮中水域眾多,包括河道、湖面等,嚴州古城地處新安江畔,所以水域照明是能否“照靚”古城的關鍵。
1)河道。河道往往貫穿古城鎮,因為河道屬線形態且較窄,筆者認為河道夜景照明設計時應將其作為古城鎮一部分,光色溫宜與古城街巷建筑暖色調相協調,以襯托街巷建筑之美,但光色可以采用RGB燈具形成節假日模式和平日模式(圖19和圖20),節假日時開啟絢麗爛漫的夢幻燈光,增添時尚感和沉浸式體驗,配上岸邊輕音樂盡顯詩情畫意。
圖19 玉帶河節假日絢麗模式
圖20 玉帶河平日丹青模式
2)湖面。嚴州古城內有東湖和西湖,每座湖水域面積約7公頃。與玉帶河照明手法不同的是,東西湖雖在城內,但其駁岸采用RGB燈具光色變幻投光,讓游客逛完古城核心區體驗“古感”后迅速陶醉在浪漫且夢幻的美麗湖畔,感受古城在新時代的“時尚”魅力(圖21和圖22)。之所以采用該手法是因為每座湖水域面積較大,其可形成獨立的夜景風格,尤其是在多重目標導向下應提升古城的“時尚感”與“趣味性”,打造文旅融合的結合點。
圖21 湖面琥珀色意境
圖22 湖面湖藍色意境
3)江面。美麗的新安江流經嚴州古城,如何讓游客在夜晚欣賞到江之美,需巧妙構思和表達。因新安江梅城段駁岸均為自然散落的毛石,非直立駁岸,若直接在毛石駁岸上做文章則會投入巨大,燈具容易被淹,同時在白天燈、線無法完全隱蔽,破壞“自然”感,且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為規避上述問題,需尋找新的路徑和手法。經現場勘查和效果對比,江邊排列挺拔的水杉作為切入點,采用RGB燈具對水杉投光,巧妙之處在于利用江水的寬度和古城視角不僅能讓游客看到江對面岸上水杉四季變幻的迷人場景(圖23),而且透過江面看到水杉在江面的倒影浮動夢幻,同時與山體、古塔交相輝映,營造出江天一色的壯美景觀。
圖23 江面水杉四季變幻效果
古城夜景以靜為美,但適當的“動”可作點睛之筆為古城增添生機和樂趣。投影面的選擇有兩點建議:一是盡量不要在單獨幕布上投影,避免刻意感,投影面宜與周邊環境融合;二是觀眾區要選擇在開敞的大空間,人群可以迅速集散。嚴州古城做法是將3D投影選擇在古城南北中軸線的最南端元代古城墻上,空間開敞,以聲光色生動震撼的畫面展現古城輝煌的州府、書院、軍事等文化(圖24),讓古城文化以生動方式“復興”的同時,大幅聚集人氣,通過抖音等網絡工具快速傳播,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觀看,有力提振古城夜經濟。
圖24 古城墻3D投影強烈視覺光效
在古城夜景氛圍營造時,設計師要注重層次感的運用。以觀眾在多點位的視角構想層次營造手法。層次包含高度方向和遠近縱深兩個維度的不同層次。嚴州古城地處三山環抱、三水交匯區域,層次感營造具有先天優勢,通過山、塔、江岸水杉、建筑天際線、商鋪燈籠、庭院燈在高度上打造鮮明的四級層次,在縱深上形成明顯的三級層次,通過江水泛光倒影連接遠處山塔和對岸水杉,拉近了古城中的人與自然之間距離。
在古城夜景設計中,要力爭將光作為引導游客集散的工具,光的布局應與古城規劃人流動線有效銜接呼應[5],應精心安排。嚴州古城著重打造的是城南核心區,重點是三星街——東門街、正大街——南大街兩條十字軸線以及中軸線兩側的東湖、西湖,即兩線、兩湖布局(圖25)。對于兩線上的古街,用暖色投光燈、特色文化標識燈籠讓游客回味古城的記憶,游客在古街上玉帶河燈光的引導下會來到東湖和西湖,感受時尚帶來的“脈動”,當游客繼續沿著中軸線(正大街——南大街)走到最具標志的南端澄清門時看到古城墻巨幅投影時產生了觀感和情感上的升華,內心受到震撼,這些在嚴州古城都是通過光的布置加以實現(圖26)。
圖25 古城核心區亮燈總體布局
圖26 古城光環境線路組織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古城鎮夜景照明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緊扣“低碳”主題。嚴州古城在夜景照明節能方面,采用最新的硅基金黃光LED光源燈具,該燈具黃光轉換率24.3%(遠超國際水平9.63%),電光轉換率提升超2倍。另外,古城在設計上采用多節點節能控制系統,在聯動控制上采用智能識別信號低能耗設備。通過燈具和控制系統的“低碳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節約電能。
在多重目標導向下的古城鎮亮燈應根據多種目標定位和邊界條件,結合古城肌理關系和規劃布局來設計。嚴州古城亮燈按照該原則進行規劃設計,但在具體實施上受客觀條件限制,主要體現在:一是整體投入較大,需分階段實施,分階段過程中存在多個實施主體,各標段對同一設施如牌坊的處理手法存在區別;二是存在一定的“高起點”、“低落地”情況,在具體實施中為控制成本,各點位燈具數量、品質上“打折扣”。這兩種因素疊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景觀的整體性與協調性,這也是國內其他古城鎮今后在打造標桿樣板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之處。從分階段實施效果看,總體上嚴州古城夜景實現了預定目標,后續將根據實際條件繼續實施。
本文以浙江省美麗城鎮樣板——嚴州綜保工程為例,探索在多重目標導向下的古城鎮夜景照明設計,對需重點考量的因素和代表性設施光氛圍營造手法進行詳細研究。雖然本人通過以實踐為基礎的探索分析得出較多有價值的結論,但在實際應用中要根據不同場景,因地制宜,靈活應對,不可生搬硬套。通過研究,能夠讓古城鎮的傳統建筑和街巷肌理在光的映襯下以美的方式生動展現,讓千年古城的厚重歷史與文化底蘊以“藝術化”手法彰顯出新的生機和魅力,讓更多人熱愛傳統文化,推進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該手法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夜經濟和“網紅經濟”,為今后古城鎮開發利用提供有價值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