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嘉,屈永濤,許 夏,郭明麗
面神經鞘瘤是一種起源于面神經鞘膜Schwann細胞的良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其年生長速度為0.46~2.00 mm[1]。本病可發生在面神經的各個節段,根據發病部位不同,首發癥狀多樣,以漸進性面神經麻痹為主,多就診于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耳鼻咽喉科、中醫科等科室。面神經鞘瘤發病率較低,目前相關文獻以個案報道多見。臨床上對于不伴或僅伴有輕微面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容易誤診,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本文選取我院2015年11月—2021年5月4例以非典型癥狀就診的面神經鞘瘤,通過回顧性分析病例資料并結合相關文獻復習,對面神經鞘瘤的臨床特點及檢查方法進行總結。
【例1】女,30歲。主因左耳聽力下降10 d余就診,無耳悶、耳鳴、流膿、耳痛等癥狀。專科查體:雙側耳周、耳郭未見異常;雙耳道清潔通暢,鼓膜完整,標志清晰,雙側乳突無充血腫脹,無壓痛;面部靜態對稱;左側額紋及鼻唇溝輕度變淺,左側眼瞼可閉合,鼓腮漏氣,示齒略向右偏。追問病史,訴1年前偶然發現口角輕度斜,但無鼓腮漏氣,在當地診所診斷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并行針灸治療后自覺癥狀好轉。純音測聽提示左側傳導性耳聾,骨氣導差約為30 dB,右耳聽力正常。聲導抗檢查示雙鼓室A型曲線。音叉韋伯試驗偏左。顳骨CT示左側顳骨巖部占位并周圍骨質破壞,與顱中窩、內聽道、鼓室、面神經管及頸動脈管分界不清,左側耳蝸不除外輕微受累(圖1a)。頭顱MRI平掃+增強掃描示左側橋小腦角區、內聽道、顳骨巖部面神經走行區占位,考慮為面神經來源可能(圖1b)。結合患者病史、專科查體、聽力學檢查及影像資料,診斷為:①左側面神經腫物;②左側周圍性面癱(HB-Ⅲ)。患者轉外院行經迷路入路顳骨、內聽道、橋小腦角腫物切除術、面神經-耳大神經移植修復術、腹部脂肪術腔填塞術。術后病理診斷:神經鞘瘤,WHO 1級。免疫組織化學結果:PR(-)、S-100(+)、Vimentin(+)、STAT6(-)、EMA(-)、CD34(血管+)、SSTR2(-)、SOX-10(+)、Ki-67(+2%~5%,熱點+8%)、AAT(部分+)。術后隨訪,患者恢復良好,未見復發。

圖1 以非典型癥狀就診面神經鞘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表現(女,30歲)1a.顳骨CT影像;1b.頭顱MRI影像
【例2】女,41歲。主因右側耳鳴9年,右側外耳道腫物3個月就診。患者6年前因右耳聽力下降就診于外院,聽力檢查示傳導性耳聾,查頭顱MRI,考慮“右側中耳乳突炎”,遂行右側鼓膜置管術,術后聽力改善不佳,并出現右側面癱。經保守治療,面癱癥狀無明顯改善。1年前右耳聽力進一步下降且出現耳道血性分泌物,3個月前于當地醫院檢查發現右側外耳道腫物。查體:右側周圍性面癱(HB-Ⅵ);耳內鏡下見右側外耳道類圓形腫物,完全堵塞耳道,淡紅色,表面光滑;左側外耳道及鼓膜未見明顯異常。純音測聽示左耳聽力正常,右耳傳導性聽力下降,骨氣導差約60 dB。聲導抗示左耳A型圖,右耳B型圖。面神經電圖示右側面神經頰支波幅較對側下降99.1%;右側面神經顳支波幅較對側下降95.4%。顳骨CT示右側外耳道、鼓室及乳突內可見不規則軟組織影,大小30 mm×25 mm×26 mm,局部骨質破壞,右側面神經管及砧、鐙骨顯示不清,病變與乙狀竇分界不清;左側未見異常(圖2a)。中耳MRI平掃+增強掃描示右側外耳道、鼓室及乳突內不規則軟組織,T1WI等信號,T2WI等高混雜信號,呈明顯均勻強化(圖2b);左側顳骨未見明顯異常。結合患者癥狀、體征及相關檢查結果,考慮可能為面神經腫瘤。于我院在全身麻醉下行右側顳骨部分切除+面神經腫瘤切除+術腔填塞及外耳道封閉術,因患者面癱多年,未行面神經修復術。術后病理結果顯示為神經鞘瘤。術后隨訪,患者恢復可,未見復發。

圖2 以非典型癥狀就診面神經鞘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表現(女,41歲)2a.顳骨CT影像;2b.頭顱MRI影像
【例3】女,41歲。主因左耳聽力下降伴耳鳴7 d就診。上述癥狀在患者自行挖左耳后出現,并伴有少量出血,追問病史,訴半年來偶有一過性左側嘴角抽搐情況,但無耳道溢液,無頭暈及頭痛等癥狀,曾就診于外院,行顳骨CT提示“左側乳突部占位病變”。為進一步診治而來我院。查體:雙耳郭對稱,無充血腫脹,距左側外耳道口約0.5 cm處可見暗紅色腫物,基底部位于外耳道后壁,完全堵塞外耳道,表面少量血痂附著;右側外耳道通暢,無充血,鼓膜無異常。查純音測聽示左耳傳導性聽力下降,骨氣導差約為35 dB,中耳MRI平掃+增強掃描示左側乳突氣化消失,于左側乳突下部見一分葉狀異常信號,與腦組織相比,T1WI呈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邊緣呈菜花樣,內部信號稍欠均勻,增強掃描呈較明顯輕度不均勻強化,上界達中顱窩底,鄰近中顱窩及左顳葉未見異常信號;下界達枕骨大孔水平;前后緣骨皮質欠連續;左右界未超出顳骨輪廓。結合患者病史及相關檢查,診斷為左側顳骨腫物,明確腫物范圍后,于我院在全身麻醉下行手術治療,術后病理結果顯示為神經鞘瘤,伴壞死,灶狀細胞生長活躍,骨小梁間見腫瘤組織生長。免疫組織化學結果:Vimentin(+++)、S-100(+++)、EMA(灶狀+)、Ki-67陽性率活躍區約20%。患者術后恢復可,未見復發。
【例4】女,45歲。主因發作性暈厥3年入住于我院心內科,患者住院期間訴頭痛、右側耳痛及乳突處輕微壓痛,行頭顱MRI發現右側乳突炎癥性改變,查體:患者右耳鼓膜呈蠟黃色,右側乳突輕壓痛,余無明顯異常。聽力學檢查:純音測聽示右耳傳導性聽力下降,聲導抗示右耳B型圖。初步診斷為右側分泌性中耳炎可能,試行鼓室穿刺未能抽出積液。為進一步明確診斷,行顳骨CT檢查:右側中耳鼓室軟組織影,右側面神經管及乳突段骨管骨質破壞,右側面神經管膝狀神經節較對側略飽滿(圖3a)。顳骨MRI平掃+增強掃描示腫瘤為右側面神經來源可能性大;右側乳突小房內異常信號,考慮炎癥(圖3b)。因患者為女性,目前暫無面肌痙攣、面癱等癥狀,腫物未侵及顱內,行手術治療術后有面癱風險,影響容貌,與患者充分溝通后,選擇定期觀察,并對患者定期隨訪,必要時手術治療。患者出院后病情穩定,暫未出現進一步面神經受損情況,是否進一步治療不詳。

圖3 以非典型癥狀就診的面神經鞘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表現(女,45歲)3a.顳骨CT影像;3b.顳骨MRI影像
2.1臨床特點 面神經的組成包括運動神經、副交感神經、味覺神經及感覺神經,其中運動神經支配除上瞼提肌以外的所有面部表情肌。神經鞘瘤是一種起源于神經鞘膜Schwann細胞的良性腫瘤,多發生于顱神經的感覺神經或混合神經的感覺支,而面神經以運動神經為主,故面神經鞘瘤的發病率較低[2]。面神經鞘瘤的主要表現為漸進性面癱,還可出現味覺障礙、淚腺障礙、聽力障礙等臨床癥狀[3],其首發癥狀與腫瘤發生的部位及腫瘤體積有關。
2.2診斷及鑒別診斷 面癱作為面神經鞘瘤的主要臨床表現,見于73%~89%的患者[4-5],但并非所有面神經鞘瘤患者發病早期即出現面癱。當腫瘤發生于不同節段時,是否出現面癱及面癱的嚴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當腫瘤發生于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時,因上述節段的面神經位于骨管內,空間狹小,所以疾病早期即可因神經受壓迫而出現面癱。而橋小腦角段及內耳道段,面神經所處空間較大,腫瘤早期不易引起面癱,或面癱癥狀較輕[6]。KUBOTA等[7]報道了2例面神經鞘瘤,腫瘤自橋小腦角段延伸到顱中窩及顱后窩,但沒有出現面癱,僅表現為患側的感音神經性耳聾、耳鳴、眩暈等癥狀,考慮是因為橋小腦角段及內耳道段的面神經同聽神經伴行,腫瘤壓迫聽神經,從而產生類似聽神經瘤的癥狀[8],因此橋小腦角段及內耳道段的面神經瘤常需與聽神經瘤相鑒別,術前可行面神經電圖、聽性腦干反應及影像學檢查以鑒別,但仍需手術探查及病理檢查明確診斷。
面神經鞘瘤患者發生傳導性聽力下降的概率僅次于面癱[9],其發生概率與腫瘤發生部位相關,不完全取決于腫瘤體積的大小[10]。面神經鞘瘤好發于面神經鼓室段、迷路段的膝狀神經節,而上述部位毗鄰聽骨,腫瘤生長可導致錘骨、砧骨受壓外移和(或)破壞[11],影響聽骨鏈振動,純音測聽可表現為傳導性耳聾。面神經鼓室段位于上鼓室內壁,源于該部位的腫瘤早期多位于上鼓室或鼓室后上,不影響咽鼓管功能,故其聲導抗圖可為A型。對于傳導性聽力下降,尤其是單側傳導性聽力下降而鼓膜完整、鼓室圖為A型的患者,須結合耳內鏡檢查、純音測聽、聲導抗及顳骨CT等綜合分析,進行鑒別診斷時要考慮到有面神經鞘瘤可能。鼓室段面神經鞘瘤在CT上通常表現為局限的條索狀軟組織影,沿面神經方向走行,常致錘骨、砧骨受壓外移,而非侵蝕骨質、造成骨質破壞,其周圍亦無廣泛的炎癥征象。而膽脂瘤患者常有多年中耳炎病史,膽脂瘤病變多位于上鼓室外壁與聽小骨之間,有鄰近骨質破壞,聽骨常受累[8]。巖淺大神經作為面神經的第一分支,自膝狀神經節前方分出,經翼管神經到蝶腭神經節,分布于淚腺及鼻腔腺體,控制淚腺及鼻腔腺體的分泌。當面神經鞘瘤侵犯膝狀神經節以上或僅侵犯巖淺大神經時,患者會出現淚液分泌減少、眼干、眼痛等癥狀[12]。國內外對僅局限于巖淺大神經的面神經鞘瘤報道極少,但不能忽視巖淺大神經功能受損的臨床表現,當患者出現單側眼干、眼痛癥狀,伴或不伴有面癱時,需警惕是否為巖淺大神經、膝狀神經節或以上節段的面神經發生病變。
面神經鞘瘤絕大多數發生于顳骨內段,僅約9%發生在顳骨外段[13],面神經自莖乳孔出顳骨后,其終末支在莖突的外側向外、前走行進入腮腺。顳骨外段的面神經鞘瘤主要位于腮腺,周圍毗鄰組織較為疏松,空間較大,導致臨床癥狀更不典型,其臨床表現多為腮腺區無痛性腫塊,與其他較為常見的原發于腮腺的腫瘤(如多形性腺瘤)相似,患者常因偶然發現腮腺區腫物而就診。腮腺區面神經鞘瘤與其他腮腺來源腫瘤相比,往往質地較硬,活動度相對較差[14]。單純的腮腺內面神經鞘瘤出現面神經功能障礙的發病率僅為19%~34%[15],臨床極易誤診。腮腺段面神經鞘瘤超聲可表現為典型的“鼠尾征”,可用于初步檢查[16-18]。進一步診斷需行穿刺活組織病理檢查或MRI。CT因較難評估腫瘤與面神經的關系,且“靶征”等特征性影像檢出率較低,很難與常見腮腺區良性腫物鑒別[19-20]。
2.3影像學特點 影像學檢查,包括腮腺超聲、顳骨CT及頭顱和顳骨MRI,尤其是MRI增強掃描是面神經鞘瘤術前診斷與鑒別診斷必不可少的方法[21]。較小的面神經鞘瘤在CT上表現為面神經某一節段膨脹生長的腫塊,較大的面神經鞘瘤在CT上表現為界限清楚的囊實性病灶并伴有周圍骨質的膨脹性破壞[22-23]。鼓室段及垂直段面神經鞘瘤在CT上多顯示為面神經骨管的膨脹性擴大,部分邊緣欠規則。膝狀神經節處腫瘤導致的骨質破壞,殘端可呈特征性外翹或呈抱球狀改變,腫瘤亦可直接向上侵入中顱窩底部,形成軟組織腫塊[24]。內聽道段的面神經鞘瘤在CT上常表現為內聽道增寬。受骨結構的影響,顳骨CT常不能準確顯示發病初期未出現骨質破壞的微小腫瘤,或局限于面神經骨管內的腫瘤,因此臨床懷疑有面神經鞘瘤可能,但顳骨CT未能顯示異常,應進一步行顱腦或顳骨MRI,并增強掃描。MRI對于軟組織的分辨率極高,不僅可以早期發現腫瘤,還能反映腫瘤部位及累及范圍等。面神經腫瘤在MRI上多表現為結節狀或不規則狀軟組織腫塊。在T1WI為等信號或稍低信號,T2WI為偏高信號,增強后可有中等甚至明顯的強化,信號不均勻。MRI增強掃描可以顯示面神經,直接觀察腫瘤的大小、形狀、范圍、內部結構以及與面神經的關系。CT與MRI各有優勢,二者互相補充,可更準確地顯示腫瘤部位、大小及與周圍組織的結構關系,對初步判斷腫物來源、性質及后期制定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
2.4誤診原因分析 面神經鞘瘤的發病率較低,其最常見首發癥狀為面神經麻痹,但本組均未以面神經麻痹為主訴就診,導致首診時未能及時做出較為準確的診斷。由于面神經鞘瘤的發病部位不同及腫瘤體積大小的差異,導致本病的首發癥狀可不局限于面神經麻痹,也可出現面神經受損癥狀輕微,或僅表現為面肌痙攣等,致使許多經驗不足的臨床醫師常不能把癥狀與本病聯系起來;若患者以聽力受損癥狀為主,并伴有耳悶堵感時,通常是由于腫物累及鼓室所致,此時臨床表現與中耳炎較為相似,易誤導對此病認識不足的醫師,進而導致誤診、誤治。
2.5防范誤診措施 臨床醫師應全面了解面神經鞘瘤的臨床和影像學特點,且熟知面神經分段、走行及面神經分支功能,充分認識面神經鞘瘤發生于不同部位時所引起的臨床癥狀;當懷疑患者為面神經鞘瘤時應積極完善純音測聽、聲導抗、面神經電圖、聽性腦干反應及顳骨CT、頭顱MRI等相關檢查,結合病史,綜合分析病情,防止漏診、誤診,避免貽誤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