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霞 楊士民 吳 慧 劉冬冬
(河南省標準化研究院,鄭州 河南 450000)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0年貿易和發展報告》顯示,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度,全球經濟疲軟,但是電商經濟異軍突起。近年來,通過電商銷售的交易總額和跨境購物使用人數均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2019年度全球網購人數達14.5億,比2018年增長9%;2019年度電商交易總規模高達25.6萬億美元,比2018年上升8%。其中,國際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占據最大份額。作為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在全歐盟區域除了在市場規模和收入方面遙遙領先,在商品數字化管理方面也是引領潮流,亞馬遜早已加入國際物品編碼組織(GS1)商品主數據全球標準化共享的解決方案——全球數據同步網絡(Global Data Synchronisation Network,GDSN)[1]。
在中國,相關商品數字化管理工作早已著手開展。2016年10月,中國物品編碼中心與電商京東集團、阿里巴巴就商品基礎屬性標準、推進“可信數據源”標示應用、加強產品安全追溯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啟動商品源數據項目。2020年11月,中國物品編碼中心聯合大潤發流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及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啟動“端到端數據交換項目”,共同圍繞產品信息處理、標準、應用等方面開展商品數字化工作。2021年4月,中國物品編碼中心與便利蜂商貿有限公司合作,就商品信息標準化、數字化、商品數據共享應用等方面進一步進行了深度合作。除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參與商品數字化管理工作外,一些國內大型電商也啟動了相關工作。2021年9月,京東正式要求京東POP商家和自營商家進行新品發布時須填寫商品條碼,系統會根據中國商品信息服務平臺的基礎數據自動為商家預填部分商品屬性信息,幫助商家在商品發布上提升發布時效。最近,新誕生的電商巨頭拼多多在旗下“多多買菜”等業務板塊中通過中國物品編碼中心豐富的商品條碼信息和優質的數據資源實現“一碼上架”新功能,幫助平臺商家快速發布新產品。
基于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的積極推動,電子商務全行業數據質量和信息準確度得到了提升,供應鏈中各方能夠誠信開展業務,貿易各方信息能夠互聯互通,從而實現了電子商務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國電商領域的商品條碼應用事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作為傳統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傳統零售企業伴隨著數字經濟發展的腳步尤其是近兩年常態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影響下紛紛向數字化轉型,并催生出新的經濟態勢,依托互聯網、運用大數據、引進人工智能先進技術進化成線上購物、線下體驗及現代物流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2]。而新型的零售業電商則開始著手打造線上線下一站式服務,至此,在數字經濟的帶動下,零售業的經濟版圖正在重構,又一輪新零售時代已經悄然向我們走來。
新零售發展的關鍵點之一是數據賦能。但目前現狀是大型商超及商業零售POS店都是獨立的系統,商品的信息是封閉的,信息的提供方不統一,再加上商品信息數據質量不高,商超每上一次新品,都要重新建檔。如果有統一的商品標準化電子檔案,生產商只需將檔案共享各方,那么將大大縮短商超建檔時間。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條件,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提出了商品源數據戰略。
商品源數據戰略由源數據服務工作室、全球商品數據同步網絡(GDSN)、數據共享中心、條碼微站、國家食品(產品)安全追溯平臺五大服務項目構成基本架構。其中,源數據服務工作室負責向生產方、流通方、銷售方、購物方提供標準化商品信息數據服務,協助貿易各方進行信息交互。如商品實物的標簽檢測、測量、拍攝、包裝信息采集整理服務,幫助企業全面而標準化地整理商品信息,方便企業向各類應用同步分享數據[3]。河南源數據工作室作為中國物品編碼中心12分支機構商品源數據工作室之一參與其中。
2019—2021年,商品源數據應用于河南省條碼系統成員的企業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增幅不斷擴大。2021發展最快,呈現了爆發式增長,與2019年相比,采集產品數量是2019年的3倍多。從數據中不難看出,企業越來越重視商品源數據的采集。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河南省2019—2021年商品源數據服務應用情況
2021年審核采集677家條碼系統成員,有48家企業在審核條碼時出現問題,其中條碼證書過期13家,剩余35家共查出49批次的條碼使用方面的問題,條碼使用不規范的問題如表2所示。

表2 條碼使用不規范問題匯總
2021年河南省共有10大類行業參與了商品源數據采集,其中食品類、醫療保健類、運動設備類比往年均有大比例提升。從表3中不難得出,食品、飲料、煙草類參與商品源數據采集的企業有552家,占所有參與行業企業總數的81.5%,醫療保健類占所有參與行業企業總數的10.3%,運動設備類增至3家。

表3 河南省10大類行業商品源數據采集表
2020年11月,中國物品編碼中心聯合大潤發及阿里巴巴啟動“端到端數據交換項目”,共同圍繞產品信息處理、標準、應用等方面開展商品數字化工作,河南源數據工作室作為中國物品編碼中心12分支機構商品源數據工作室之一參與其中。從表4不難看出,河南企業參與阿里項目的有很多,占全年采集的91.4% 。

表4 2021年阿里、大潤發項目使用源數據的情況
2022年4月22日河南省地方標準《商品源數據采集規范》正式發布,這為河南零售商在商品的信息展示上構建統一市場規則提供了技術支撐。
商品源數據是由源數據工作室對生產企業或品牌商提供的商品通過標準化、專業化審核采集方式將商品屬性信息化,并生成企業專屬的電子檔案。只有標準化的商品信息才能保證商品信息的真實性、規范性、一致性,生成的電子檔案企業能通過中國商品信息服務平臺共享給供應鏈中各方,從而能夠讓供應鏈上下游商品信息互聯互通、貿易便利,這些為河南省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4],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生產企業或品牌商提供的商品包裝如果發生了變化,要及時送到源數據工作室進行審核采集,這樣商超的掃碼槍掃出來的產品信息才與包裝上的一致,然而很多企業會忽視這一問題。
市場上存在不少商品包裝不一樣條碼一樣的現象,而源數據工作室采集商品是根據條碼唯一性的原則進行審核采集的,掃出來的商品信息也是唯一的,因此消費者就可能會看到自己掃出來的產品信息與實物不一致的現象。
近年來河南省的數字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整體的發展水平相比浙江、江蘇、廣東等沿海省份,無論是交易規模還是發展水平都相對落后。傳統企業意識不強,對電子商務認識模糊,線上經營不規范,再加上線上交易不同于實體交易,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并不能實時感知到產品的各項性能,部分商家會利用這個漏洞銷售一些假冒偽劣產品。要想實現電商產品交易供應鏈可追溯,讓每一件網購的商品都有跡可循、有處可查,讓消費者真正體驗到網絡交易的滿意、安全、放心、便捷的服務,須建立貫穿電商產品供應鏈的溯源體系。民以食為天,以食品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5]。”但《食品安全法》未提出由哪個部門負責監管[6],沒有實行強制性追溯。隨著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生,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歷屆“3·15”晚會都會曝光食品安全問題,每個食品企業都應建立食品溯源體系作為管理和控制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手段。但河南食品企業大都屬于中小型企業,食品溯源體系建設大都處于紙質化、不完善階段,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很難實施有效跟蹤與追溯。這些現狀造成了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提出的源數據戰略中的條碼微站和國家食品(產品)安全追溯平臺這兩大服務項目在河南應用得很少,河南商品源數據服務目前仍處于基礎階段,即源數據工作室信息采集階段。
當前數字經濟形勢下,電子商務迅猛發展,尤其是國內連鎖超市自有品牌商品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產品質量問題倒逼超市從原料開始,到工廠加工、再到賣場銷售直至顧客,進行全供應鏈的產品追溯服務,積極做好標準化商品信息數字化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可追溯體系,以符合我國零售業當今發展趨勢。
企業在使用商品條碼的時候應嚴格按照《商品條碼管理辦法》、GB 12904、GB 18348的要求規范使用條碼,一方面避免經銷商因進場產品商品條碼不合格而遭到處罰,另一方面使商品信息的采集變得規范和簡單,從而能夠為供應鏈各方提供標準化的數字信息,幫助貿易各方進行信息交換和互通。
無論是商品本身發生了變化還是商品外包裝發生了變化,商品條碼未變,企業應第一時間進行產品信息通報,或者第一時間送樣至工作室進行采集,這樣才能確保企業掃出來的產品確實是商品本身。
企業應從研發設計到原材料驗收、半成品、成品、銷售整個過程都要派駐專業人員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和完整的溯源體系建設,監督是否達到預期制訂的標準,若出現質量事故,能第一時間通過追溯體系查到哪一批次的產品及出現質量事故的原因、不合格產品的處置情況、采取糾正措施等;也可通過國家食品安全追溯平臺讓專業人士指導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