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湛江科技學院,廣東 湛江 524000)
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融資體系的構建和完善貫穿農業全產業鏈,是引領農業產業升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業發展、提升產品國際競爭力和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
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概括,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2004—2022年連續19年聚集“三農”問題,其中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挖掘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開拓投融資渠道,強化鄉村振興的投入保障,實現鄉村振興與農村金融雙贏。
湛江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交通便利,海運發達,擁有“港城”之稱。湛江也是廣東省的農業大市之一,農產品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能銷往國內其他省區市甚至遠銷國外。截至2021年底,湛江市已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8個。此外,全市164個產品入選2020年“粵字號”農業品牌目錄,僅2021年8月便有6個優勢區入選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
近年來,湛江市憑借環境資源優勢,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鄉村振興作為推動湛江市高質量發展的“四大抓手”之一,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讓湛江農村脫胎換骨。以市場需求為導,整合各方力量,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帶動更多農民脫貧增收致富。湛江市逐漸從較為封閉的產銷內循環轉向充分競爭的開放市場經濟模式,逐步拋棄傳統農業的包袱,向現代農業靠攏。2021年,湛江市全年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達到421.61萬畝,糖蔗種植面積175.63萬畝,花生種植面積96.7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41.37萬畝;全年糧食產量151.80萬t,糖蔗產量1 018.97萬t,蔬菜產量439.77萬t,園林水果總產量317.84萬t;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43.84萬t;全年水產品產量124.08萬t。從整體上看,湛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穩定健康。
為進一步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湛江市不斷創新產業化組織模式,形成了“農戶+金融機構+保險”“農戶+龍頭企業+擔保公司+金融機構”“農戶+金融機構+龍頭企業+保險機構”,以及農戶的“三權”通過抵押融資聯合新型開發模式。然而,由于政府的融資性支持不足、財政補貼覆蓋不全、農業融資渠道單一、金融服務力度不夠、金融風險保障機制不完善、農業專業化機構缺位等原因,導致湛江市農業現代化產業發展進程較緩慢。因此,結合湛江市實際情況,探索出融資支持湛江農業現代化產業發展的道路,尤為重要。
農戶對于金融的需求主要包括消費性融資需求、生產類融資需求、創業類融資需求。這些需求一般也較少有擔保抵押,比其他主體的金融需求分散一些;抵押擔保部門的發展滿足不了融資需求,導致大部分農民辦理自有房屋的產權證明較為困難,與金融機構的逐利性相矛盾,使得金融機構無法對一些有發展潛力的農業企業和農戶提供有效擔保支持。每個企業和農戶在農業生產中都需要被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存在大量的資金需求,而現有的金融支持體系難以滿足企業和農戶的資金需求。
農業企業融資難的根源是市場信息不對稱,銀行不能有效地評估投資風險。中小農業企業具有經營規模較小、財務和營業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抗風險能力較差、自身經濟相對靈活等特征,銀行從自身利益出發,為了避免帶來較大風險,只能提高借貸門檻,增加借貸條件。穩健的經營主體越來越少,按時還款的企業也越來越少,違約企業越來越多,借貸市場進入惡性循環[2]。
企業規模大,需求的資金就越多,受政策導向及自身抵押物等條件限制,湛江市大部分農業企業很難向銀行貸到款,一方面是貸款政策、審批權限流程以及銀行信貸規模的限制,找不到合格的擔保人,申請手續煩瑣;另一方面是中小型農業企業的發展受制于信貸配給,即便是自愿接受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利率,常見的中小型農業企業間接債務融資也得不到銀行的支持,而且商業銀行畢竟是信用中介機構,如果過度消費,時間一長,銀行中介功能也會受到損害。
第一,國家每年給農民購機補貼30%,但各級財力追加補貼有限,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真正買到的農機器具有限。
第二,金融小額貸款扶貧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表1顯示,全市扶貧小額信貸累計貸款量僅有23萬元,全市脫貧攻堅任務的11個縣(市、區)中,僅坡頭區開展扶貧小額貸款,貸款戶有5戶,其余縣(市、區)均未進入實際放貸階段。8個縣(市、區)已確定合作金融機構并與金融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雷州市、赤坎區及南三區已確定以當地農信聯社作為合作金融機構,但尚未與金融機構簽訂合作協議。8個縣(市、區)已配套縣級扶貧小額信貸風險擔保金共1 965萬元,廉江市、開發區及南三區尚未配套縣級扶貧小額信貸風險擔保金。

表1 全市扶貧小額信貸工作推進情況統計表
第三,農業戰略新興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來源政府擔保的金融機構融資,可以享受湛江市政府制定的稅收優惠和信貸貼息政策,但其他的農業產業得到政策方面的優惠不多,制約了農業產業全面升級。
第一,農村金融市場被正規金融機構壟斷。加上農村的市場需求需要多種金融產品支持,非正規金融機構難有施展空間[3]。目前,盡管有鄉鎮銀行以及民間集資等方式,由于風險較大,不少農戶質疑其是否鉆法律的空子,無法真正滿足農村信貸產品和信貸資金的需求。
第二,金融資金嚴重外流。隨著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的權限被集中,大量資金開始從農村流向城鎮。發放程序和條件嚴格,競爭過度,有資金貸不出,造成大量農村資金反而流向城市,加大了農村產業發展資金缺口。
第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面不均衡。目前,在湛江市金融機構中,農商銀行、儲蓄銀行實現了所有鄉鎮金融服務全覆蓋,農業銀行在大縣城有網點,而其他金融機構不同程度地存在金融網點覆蓋面不全。如工行在全市范圍內共有營業網點65個,其中赤坎區18個,霞山區和開發區22個,廉江市3個,吳川市2個,坡頭區4個,徐聞縣、雷州市、麻章區、遂溪縣各3個;建行在全市范圍內共有營業網點47個,其中赤坎區13個,霞山區和開發區21個,坡頭區3個,徐聞縣、遂溪縣各1個,廉江市、麻章區、吳川市、雷州市各1個。全部營業網點均布局在市、縣城區,無鄉鎮級網點。
第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供給不足。目前,湛江市現有農機專業合作社55個,湛江市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仍以農商銀行、儲蓄銀行為核心。從支農效果看,國有商業銀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發展較為緩慢,支農效果尚不明顯。金融支農體系必須改變單一模式,在信貸資金需求方面進一步支撐現代農業多元化發展。
第一,農戶缺乏保險意識,參保積極性不高。受傳統思想的束縛,農民習慣將風險留給自己,靠自身微小的力量去化解風險。再加上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比較低,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承擔保險費。
第二,缺乏完善的大災風險機制。主要通過再保險方式來分散巨災風險的湛江市農業保險公司顯得勢單力薄,分散機制不夠健全,還未形成地方政府、保險公司和社會的合力分保。
第三,農業保險作用未充分發揮。湛江市當前農作物保險主要是以稻、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甘蔗、香蕉等經濟作物為對象,一些種植成本較高的農作物如蔬果等需要保險的卻不能參保。現有的保險公司涉及農業保險太少,并且以政策性涉農保險為主,一些農作物參保覆蓋率相對較低,一般達不到50%。
農村金融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商業金融機構支持“三農”內生動力不足,必須結合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合作金融等參與。當前,我國調整農村金融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基本法,截至目前,沒有專門調整關于農業產業金融方面的立法[4]。法律法規是農村金融法律關系調整的主要依據。農村信用社沒有適用的專門法律法規,現今較為活躍的小型、新型、民間金融也缺乏法律規制,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金融立法。
在市場經濟中,政府負責把握經濟發展方向,引導市場主體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保證市場的健康運行。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與當地實際相適應的促進農業發展的信貸政策,調動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引導更多的資金進入農業領域,引導金融機構進行相應的補貼,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率,帶動農業的發展,可以適當減免或減少企業繳納的各項稅費,如營業稅、印花稅等,以緩解其稅收負擔,降低金融利率。此外,應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與資金支持。
農村金融市場比較特殊而且復雜,農村金融的發展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與“自下而上”的積極探索相結合。
第一,完善農村金融網點布局。引導大型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各大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開設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的網點;進一步規范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探索小微信貸新模式,擴大縣支行小微信貸審批權;積極爭取民營銀行試點;鼓勵民間資本在農業人口較多及小微企業集中地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典當公司,鼓勵民間資本建立中小銀行,為中小銀行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利用新科技手段和新型互聯網金融業態(如POS機、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完善農村金融需求主體分散,降低成本,為小微企業和弱勢群體提供優質服務[5]。
第二,積極引導農村資金回流。落實農村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通過政策扶持,鼓勵當地商業銀行新設縣域分支機構信貸加大投放承諾;引入高質量的績效考核體系完善金融機構,達到充分提升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目標;對銀行不承擔風險、只承擔部分風險的,可適當下調風險權重。
第一,貸款抵押創新。目前,湛江市金融服務體系針對存在的抵押風險可以采取多種抵押物進行抵押,擴大抵押物的范圍,減少因風險帶來的損失。比如擴大農民住房財產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抵押范圍。
第二,金融模式的創新。可以推行一次審核,隨時貸款,貸款額度自行掌控,使用周期,動態調整的信貸模式。探索開展涉農資產證券化試點。
第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金融機構資金重點支持,有機整合農業生產與餐飲行業、休閑服務、農業深加工等,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一,提高農民參保意識,提供優質的保險關聯服務。因地制宜,通過合理設置保險服務網點,吸引當地農戶參與。不斷提升業務技能,保證定損及時賠付,加大保險業務宣傳。
第二,拓寬保險渠道,增加保險機構。創新保險機制,時刻關注農民的經濟利益。鼓勵農業保險向公司制發展,進行商業化運作,增加保險渠道,進行市場化運作。借鑒國內外保險公司的優秀措施,積極探索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合作模式來開展農村保險業務。
第三,開發更多保險產品。以農戶的需求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各環節都必須遵循簡便快捷的原則。保險金額涵蓋農作物成本與利潤,根據農戶的需求安排農業項目的產品研發。
第一,結合相關法律法規,盡快推進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基本立法,保障農村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機構更加規范化和制度化,保證其服務“三農”功能的有效發揮。
第二,盡快完善現有的農村金融監管體制,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對不適應農村經濟環境的條款,應及時廢止。
第三,出臺支持鼓勵公益性小額信貸組織發展的政策,扶持欠發達地區農村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