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珍奎,張姚飛
中藥注射劑是指飲片經浸提、純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體內的溶液、乳狀液及臨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濃溶液的無菌制劑[1]。中藥注射劑是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生產工藝相結合的產物,具有給藥方便、起效迅速、藥力較強等作用特點[2]。注射劑是中成藥的劑型之一[3],但是由于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臨床用藥風險相對較高,加之臨床不合理使用,近年來其臨床應用備受爭議[4],其用藥合理性、經濟性以及安全性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5-6]。2017年,《國家醫保目錄》首次對部分中藥注射劑在適應癥及使用機構上進行限制。2019年7月1日,《關于印發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藥及生物制品)的通知》[7]發布,指出非中醫類別的醫師,需經過不少于1年系統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并考核合格后,才可以開具中成藥處方,目的是為促進中成藥的合理使用。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院是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院,配備有較齊全的中藥注射劑品類,臨床使用中藥注射劑也更加廣泛,因此更需要規范用藥的合理性。本文通過對2019~2020年本院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分析本院中藥注射劑的使用現狀和發展趨勢,為臨床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提供參考依據。
查詢本院信息系統數據庫以及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調取2019~2020年中藥注射劑相關信息,包括藥品名稱、藥品規格、銷售金額、使用數量及不良反應等數據。中藥注射劑的納入以藥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標識為準。
通過計算各中藥注射劑的用藥頻度(DDDs)、日均費用(DDC)、藥品銷售金額排序(B)與DDDs排序(A)的比值、藥品不良反應(ADR)發生例數等參數,分析評價2019~2020年本院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情況。限定日劑量(DDD)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成方制劑卷》(2015年版)[8]、藥品說明書,同時結合臨床實際劑量確定。DDDs為該藥年消耗量/DDD,DDDs越大,說明該藥的使用頻度越高,表示臨床對該藥的選擇傾向性越大。DDC為該藥年銷售金額/DDDs,DDC反映患者應用該藥的日平均費用,代表了該藥的使用成本,DDC越大,表明患者經濟負擔越重。B/A為藥品銷售金額排序/DDDs排序,反映藥品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及用藥的合理性,B/A<0.50表明患者所承擔的費用高;B/A>1.50表明用藥品價格低,利用頻度高;B/A為0.50~1.50,則表示用藥金額與用藥頻度同步性較好。
參照《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0年)》[9]分類標準,本院中藥注射劑主要有祛瘀劑,清熱劑,扶正劑,祛濕劑,理血劑,開竅劑,解表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和腫瘤用藥9類。2019年的36個品種中,祛瘀劑、清熱劑和腫瘤用藥3類達30種(83.33%);2020年的39個品種中,祛瘀劑、清熱劑和腫瘤用藥3類達31種(79.49%)。2019~2020年本院中藥注射劑的銷售金額總體為穩中略有上升,2020年較2019年增加1.32%。祛瘀劑、清熱劑和腫瘤用藥一直處于銷售金額的前3位,祛瘀劑呈現下降趨勢,占比仍超過60%,清熱劑和腫瘤用藥則呈上升趨勢,分別增長15.51%和2.15%;扶正劑的銷售金額下降較為明顯,超過20%。開竅劑的銷售金額增長31.91%,祛濕劑的銷售金額增長超過20倍,見表1。

表1 2019~2020年各類中藥注射劑的銷售金額及構成比
2019~2020年,注射用血栓通的銷售金額一直居首位,但呈現下降趨勢,降幅達15.89%;注射用血塞通和疏血通注射液的排名保持穩定,銷售金額分別增長14.33%和18.62%。蟾酥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和注射用紅花黃色素的銷售金額及排名均呈上升趨勢,且銷售金額增幅均超過25%;丹紅注射液、瓜蔞皮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和舒血寧注射液的銷售金額及排名均呈下降趨勢。2020年喜炎平注射液及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的銷售金額排名進入前10位,見表2。

表2 2019~2020年中藥注射劑的銷售金額及構成比(按銷售金額排序)
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血塞通和紅花注射液的DDDs始終處于前3位。2019年DDDs排名前10位的中藥注射劑中,除注射用血塞通和疏血通注射液的DDDs呈增長趨勢以外,其余8個中藥注射劑均呈下降趨勢;2020年注射用紅花黃色素及注射用燈盞花素的DDDs排名進入前10位。DDDs排名前10位的中藥注射劑,除丹紅注射液的B/A<0.50外,其余均超過0.50,且大部分B/A> 1.00。見表3。

表3 2019~2020年中藥注射劑的DDDs和B/A(按DDDs排序)
康萊特注射液一直居首位,瓜蔞皮注射液和舒肝寧注射液的DDC排名上升;除銀杏內酯注射液、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和血必凈注射液的DDC下降較明顯外,其余品種均無明顯變化;腎康注射液和注射用黃芪多糖為2020年新進品種。DDC排名前10位的中藥注射劑的B/A均<1.00,且瓜蔞皮注射液、康艾注射液和蟾酥注射液的B/A<0.50。見表4。
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本院上報至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中藥注射劑ADR共56例。
2.5.1 發生 ADR患者的年齡及性別分布
56例發生ADR的患者中,男性24例(42.86%),女性32例(57.14%),女性略多于男性;患者年齡介于11~90歲之間,其中>70歲的老年人居多,為21例(37.50%)。
2.5.2 發生ADR患者的既往過敏史及家族過敏史
56例ADR報告中,有明確的藥品既往過敏史者3例(5.36%),無過敏史者39例(69.64%),其余患者不詳。有明確的藥品家族過敏史者0例,無過敏史者30例(53.57%),其余患者不詳。
2.5.3 ADR累及的系統/器官分類及臨床表現
56例ADR累及系統/器官分類及臨床表現61例次,主要表現為皮膚及其附件疾病22例次(36.07%),其次表現為循環系統疾病(19.67%)和神經系統疾病(18.03%),以及全身性疾病、胃腸疾病和用藥部位疾病,見表5。
2.5.4 發生ADR前10位的藥品分布
56例ADR共涉及中藥注射劑16個品種。發生ADR數量排名前10位的中藥注射劑(49例)均為祛瘀劑和清熱劑,發生ADR排名前3的中藥注射劑品種分別為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和痰熱清注射液,見表6。
2.5.5 ADR的分級及預后
56例中藥注射劑ADR中,嚴重不良反應1例,新的不良反應4例,其余均為普通、一般的不良反應。ADR發生后,均及時處理,所有出現ADR的患者均好轉或痊愈,未出現因不良反應而致死的病例。
2019~2020年中藥注射劑的銷售金額雖有小幅上升,但其占銷售總金額的比例則由8.56%下降為7.66%。祛瘀劑、清熱劑和腫瘤用藥在品種數和銷售金額上一直處于前3位。其中,祛瘀劑的品種數占比超過50%,銷售金額占比超過60%,原因與其可廣泛用于心腦血管疾病有關。同時,骨傷科、針灸科、推拿科為本院重點優勢專科,活血化瘀藥物使用較多,且由于醫院加強了中藥注射劑的管理及處方點評,使其銷售金額及占比均有下降趨勢。清熱劑因取代了部分抗菌藥物的市場,銷售金額持續上漲。腫瘤用藥類中藥注射劑的抗腫瘤和腫瘤輔助作用逐漸得到臨床認可,臨床用藥所占比例也較高。祛濕劑增長原因可能為2020年新增加品種腎康注射液用量較大有關,該藥為腎病科專科用藥,且為《中成藥治療慢性腎臟病3~5期(非透析)臨床應用指南(2020年)》[10]推薦用藥。經過醫院抽查點評,發現其使用基本合理。
2019~2020年銷售金額排名前10位的中藥注射劑中,注射用血栓通和注射用血塞通一直排在前2位,除清熱劑蟾酥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和腫瘤用藥康艾注射液以外,均為祛瘀類中成藥。其中,注射用血栓通和注射用血塞通的有效成分均為三七總皂苷,具有活血祛瘀、通脈活絡的功效,還可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及視網膜病變[11],屬于臨床療效確切的活血祛瘀類中藥注射劑。同時,該藥為國家基本藥物,因此,臨床選擇傾向性比較明顯,品種相對固定。蟾酥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均為具有抗菌、抗炎作用的清熱解毒類中藥注射劑,主要用于本院的外科,另外喜炎平注射液還可用于手足口病和肺炎的治療[12],在兒科及呼吸科應用也較多。康艾注射液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主要用于本院腫瘤患者,應用時要特別注意監控。
根據DDDs排序,2019~2020年本院用量排名前10位的藥物大部分為祛瘀類中藥注射劑,其中應用最多的始終是注射用血栓通和注射用血塞通,說明其療效確切,得到了醫生和患者的認可。從B/A 來看,只有2019年的丹紅注射液B/A<0.50,2020年上升為0.86,說明其使用金額與用藥頻度在同步好轉;2019年及2020年B/A均>1.50的有紅花注射液、丹參注射液及苦碟子注射液,說明其價格較同類品種有優勢,使用量大。
從DDC來看,2019~2020年本院DDC排名前10位的中藥注射劑DDC均>100元,其中以抗腫瘤類的康萊特注射液DDC最高(524.55元),但該藥的DDDs很低,這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13-14],而且DDC排名前10位的中藥注射劑中,沒有DDDs排名前10位的品種,說明本院中藥注射劑的選擇基本合理。由于藥品價格的調整,部分中藥注射劑的DDC浮動較大,特別是祛瘀劑,如2020年銀杏內酯注射液由DDC 395.00元降至98.40元,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由316.00元降至93.70元,血必凈注射液由213.50元降至110.40元。從B/A來看,康艾注射液、蟾酥注射液和瓜蔞皮注射液的B/A<0.50,說明藥品使用金額與用藥頻度同步性較差,患者獲益少。同時康艾注射液和蟾酥注射液的B/A有下降趨勢,且DDC均較高,提示這2種中藥注射劑需要加強管控。其余各藥品的B/A在0.50~1.50范圍內,說明其使用金額與用藥人數的同步性較好。
2019~2020年,中藥注射劑發生ADR的56例中均由16種藥品引起。以祛瘀類為主(占80%以上),其總ADR發生率較2015~2018年有所下降[13],可能與本院中藥注射劑合理用藥水平逐年提高有關;注射用血栓通與注射用血塞通ADR例數較多,提示可能與使用量大有關;痰熱清注射液和丹紅注射液ADR發生率相對較高,而且丹紅注射液還出現過1例嚴重不良反應,二者的說明書也記載其不良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用藥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并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用藥。雖然大部分中藥注射劑的ADR均為一般的不良反應,但仍然有嚴重的、新的不良反應出現,且有1例使用注射用血栓通發生皮膚及附件損害的患者,既往有對注射用血塞通的過敏史,二者的主要成分均為三七總皂苷,出現交叉過敏反應的概率大。因此,在使用中藥注射劑前應仔細詢問患者的既往過敏史,避免誤用藥物導致出現不良反應。由于老年患者ADR發生率較高,對老年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時,應加強監測,尤其是治療劑量和滴速等。
綜上所述,從2019~2020年本院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情況來看,總體上使用合理,但仍需持續改進,特別是對藥品使用金額與用藥頻度同步性較差、DDC較大的品種,醫院要加強管控,并加強對臨床醫師中成藥合理使用的培訓。臨床醫師要嚴格按照《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藥品說明書及臨床指南等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藥師要加強中藥注射劑醫囑審核、處方專項點評以及對臨床合理用藥的指導,促進中藥注射劑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