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芬 張小霞 李剛 樊曉梅
(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 1健康管理中心,甘肅 白銀 730900;2超聲醫學科;3門診部)
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高危因素,每年大約有30%以上的嚴重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可產生缺血性腦血管病〔1,2〕。因此,對于頸動脈狹窄應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可有效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目前,篩查頸動脈狹窄的方法主要有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經頸血管多普勒超聲等。DSA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但有創、風險較高。CTA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可定量分析血管病變狹窄程度,評估斑塊性質,全面、準確診斷病變部位,有利于頸動脈狹窄的早期發現與診治〔3〕。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無創、經濟、簡單、可重復等優點,可檢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斑塊的穩定程度及性質、狹窄及其面積,觀察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且其在腦血管疾病的診治和評估預后方面具有積極性意義〔4〕。本文擬對比分析CTA與經頸動脈多普勒超聲對老年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于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的100例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將CTA檢查數據錄入CTA組,經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數據錄入超聲組,兩組數據均由同一組患者提供。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61~80歲;合并基礎疾?。焊咧Y28例,高血壓33例,糖尿病39例。入選標準〔5〕:符合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標準;主訴眩暈、感覺障礙、復視、乏力等;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完整;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的審核。排除標準〔6〕:哮喘者;試驗所用藥物過敏者;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放療后血管狹窄或主動脈狹窄動脈瘤所導致的頸動脈狹窄;惡性腫瘤者;心源性腦梗死;嚴重心、肝、肺、腎功能不全者;大動脈炎者;顱內感染等神經系統疾病者;臨床或影像學資料不全者;血液系統疾病者。
1.2方法 采用經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囑患者取仰臥位,在其頸下墊一軟枕,以確保其頭部后仰,充分暴露頸部。采用PHILIPS Affiniti70彩色超聲診斷儀,超聲探頭頻率設定為7.5 MHz,按頸動脈超聲掃查規范進行,依次掃查鎖骨下動脈、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頸總動脈近心端、頸動脈分叉處及膨大處、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觀察頸動脈管腔內有無斑塊、堵塞及狹窄等情況。采用CTA檢查:檢查前空腹4 h,如有活動性假牙者需取出。囑患者取平臥位,保持呼吸平穩,充分暴露頸部。采用西門子DefinitonFlash128排螺旋CT進行檢查。參數設置:電流250 mA,電壓120 kV,層厚0.9 mm,螺距0.993,層間距0.45 mm,掃描野22 mm,掃描時間17~20 s。從主動脈弓掃描至顱頂下約1 cm處。然后采用 CT 用造影劑注射裝置經患者肘前靜脈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克沙醇320注射液50 ml),速率:4 ml/s;成像后將圖像傳輸至工作站,采用多平面、曲面重建等技術進行成像。觀察頸動脈內斑塊分布、性質、狹窄等情況。采用DSA檢查:采用GE EIZO血管造影機。取平臥位,充分暴露患者兩側腹股溝區,常規消毒鋪巾,使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以Seldinger技術穿刺股動脈,置入5F導管鞘,在導絲引導下從導管鞘送入5F豬尾巴管造影主動脈弓,采集患者頸內動脈造影圖像;之后換用5F椎動脈管,采集患者兩側鎖骨下動脈、椎動脈造影圖像。成像后將圖像傳輸至工作站,待圖像完整后,取出造影導管,壓迫穿刺部位15 min后用醫用敷貼止血。
1.3分析兩組圖像質量評分 采用主觀評分法〔7〕評估,1分:不能滿足診斷;2~4分:可滿足診斷。圖像質量評分,1分:血管顯示不清晰,無法與周圍組織區分鑒別;2分:血管顯示有偽影,輪廓可見,有局部中斷錯層或雙邊征;3分:血管部分節段不清晰,有較小及階梯偽影;4分:造影劑充盈滿意,血管顯示連續清晰,無偽影或移動偽影可通過像素位移糾正。
1.4分析兩組頸動脈狹窄程度 參照NASCET〔8〕進行狹窄程度及斑塊性質分級。狹窄率=(狹窄遠端直徑-最小殘余直徑)/狹窄遠端直徑×100%。閉塞:100%;重度:70%~99%;中度:30%~69%;輕度:1%~29%。
1.5分析檢查診斷一致性 以DSA為金標準,分析經頸動脈多普勒超聲與CTA對患者的檢查診斷一致性。
1.6分析經頸動脈多普勒超聲、CTA對頸動脈狹窄程度≥70%的診斷效能 準確度=(真≥70%+真<70%)/總例數×100%,敏感度=真≥70%/(真≥70%+假<70%)×100%,特異度=真<70%/(真<70%+假≥70%)×100%,陽性預測值=真≥70%/(真≥70%+假≥70%)×100%,陰性預測值=真<70%/(真<70%+假<70%)×100%。
1.7分析兩組斑塊顯示情況 在軸位圖像上檢測斑塊 CT 值,鈣化斑塊為(489±113)HU,脂質斑塊為(50±12)HU,混合斑塊(89±31)HU。
1.8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2.1兩組檢查圖像質量評分比較 檢查后,CTA組圖像質量滿足診斷率(97.00%,1分3例、2分7例、3分33例、4分57例)與超聲組(96.00%,1分4例、2分6例、3分36例、4分54例)無統計學差異(χ2=0.15,P=0.70)。
2.2兩組頸動脈狹窄程度比較 CTA組頸動脈狹窄程度(輕度18例、中度16例、重度35例、閉塞31例)與超聲組(輕度23例、中度15例、重度50例、閉塞12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8,P=0.01)。
2.3患者檢查診斷一致性 以DSA為金標準,超聲組動脈狹窄程度≥70%的Kappa值(0.480)明顯小于CTA組(0.845),表明CTA與DSA的診斷一致性更好,見表1。

表1 患者檢查診斷一致性〔n(%),n=50〕
2.4兩組診斷效能比較 CTA組準確度、陰性預測值明顯高于超聲組(P<0.05);兩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5兩組斑塊顯示情況比較 CTA組斑塊顯示情況(脂質斑塊77例、鈣化斑塊96例、混合斑塊83例)與超聲組(81例、94例、76例)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2 兩組診斷效能比較〔%(n/N)〕
頸動脈狹窄是造成患者缺血性腦部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9〕。而隨著我國人口逐漸老齡化,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隨之逐漸增高,大大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加重了社會的醫療負擔。因此,早期判斷頸動脈狹窄程度及斑塊性質,密切觀察輕、中度狹窄患者的病情,對重度狹窄患者及早采取治療措施,可有效減少腦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發生〔10〕。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無創檢查逐步用于腦血管疾病診斷,其中CTA、頸部血管超聲是臨床比較多見的檢查方式。而DSA 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但其價格高昂,且存在穿刺部位血腫、血栓等風險〔11〕。當用于頸動脈的其他檢查結果出現明顯疑問,但不能準確判斷患者病情時,DSA可作為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首選方法〔12〕。
本研究顯示,檢查后,CTA組圖像質量的滿足診斷率、斑塊顯示情況與超聲組無統計學差異,與涂波等〔5〕及朱斌等〔13〕的研究結果相似,表明經頸動脈多普勒超聲與CTA檢查具有較高的成像質量,且檢出的斑塊性質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本研究結果表明CTA與DSA的診斷一致性更好,與李曉芬等〔14〕及謝瑱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還顯示,CTA組準確度、陰性預測值明顯高于超聲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與超聲組無統計學差異,與賈松峰等〔10〕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CTA與DSA檢測頸動脈狹窄程度的診斷具有較高一致性,對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但CTA存在局限性:X線輻射、碘過敏者不可使用,且短時間內不能重復檢查。而經頸動脈多普勒超聲的操作簡便、客觀性強、可重復,必要時可結合 CTA 檢查,發揮互補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