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達釗
(四川宣漢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四川 宣漢 638000)

秸稈是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產的副產物,含有較為豐富的氮、磷、鉀、微量無素等成份,是一種可供開發和綜合利用的寶貴資源,但因其處理利用成本高而在一些地方利用效果并不好,傳統處理方式都是焚燒。筆者在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特木里鎮先鋒村參加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期間,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與牧民共同探索了處理秸稈的新模式——“糧-飼-肥”循環利用。
1.1 秸稈肥料化 秸稈是優質的有機肥料資源,秸稈肥料化主要包括秸稈機械粉碎還田、覆蓋還田、快速腐熟還田等方式。
1.2 秸稈飼料化 畜牧業特別是牛產業的快速發展給農作物秸稈的飼料化利用帶來了機遇。稈飼料化主要是通過利用青貯、微貯、直接喂養等,把秸稈轉化為優質飼料,降低了養殖成本,又消納了農作物秸稈。
1.3 秸稈能源化 近年來,四川省實施鄉村清潔工程,解決農村能源問題,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和推廣運用秸稈作燃料的生物質節能灶,為農民提供了優質廉價的生活用能方式,幫助農民節省燃料和用電方面的生活支出。
2.1 布拖縣特木里鎮秸稈資源情況 特木里鎮有農業耕地面積26 771 畝(1 畝≈667 平方米),以種植玉米、土豆、蕎麥為主,秸稈產量高,約30 00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馬、羊、家禽為主。2021年,生產糧食8 926噸,其中馬鈴薯6 342噸,苦蕎898噸,玉米1 686噸。
2.2 秸稈處理方式探索 玉米秸稈的處理一般分為兩次:第一次是用刀從玉米的穗位部將玉米植株砍掉成兩段,玉米的穗上部分在地里通過短期自然曬干后,農戶運回去通過粉碎機粉碎加工成飼料粉以作飼料用。第二次是處理玉米秸稈的穗下部包括根部(一般用鋤頭將根部整塊刨出),等其自然曬干后(時間比穗上部分曬干時間稍長),再運回去通過粉碎機粉碎加工成飼料粉以作飼料用,玉米芯作為燃料用于燒火做飯
土豆和蕎麥秸稈的(包括地里的飼料草)處理:采取自然曬干后,通過粉碎機粉碎加工成飼料粉以作飼料用。
喂養方式:農戶粉碎機粉碎后的秸稈飼料裝袋貯存備用,采取秸稈飼料摻和一定比例的精飼料方式進行投喂。飼喂牛羊摻和5%~10%精飼料,飼喂豬摻和10%~20%精飼料。
2.3 利用成效
2.3.1 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高 玉米秸稈(包括地里的飼料草)都被當作飼料,利用率可達100%。
2.3.2 基本杜絕了農民焚燒秸稈的現象,減少了空氣污染。
2.3.3 降低了飼養成本。秸稈飼料化處理后,減少了農戶養殖成本。秸稈粉碎設備投資小,易推廣。每組農戶需配備1~2 臺粉碎機,方便實用,就近粉碎,降低處理成本。豬、牛、羊的糞便又可以當作有機肥用于農作物底肥,真正做到了“糧-飼-肥”完整的循環利用。該“糧-飼-肥”鏈條完整,處理高效、成本低廉、方式簡便、群眾接受,易于推廣。
3.1 加快集成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研發 組織技術人員,進一步研發秸稈“糧-飼-肥”飼料化利用的相關技術,形成易于推廣、可復制的處理利用技術,確保處理成本低下、處理方式簡便、處理過程快捷,而且適口性好、易保存不變質。
3.2 加快健全秸稈飼料化收儲體系 大力發展“糧-飼-肥”種養結合,科學布局秸稈收儲運體系網絡,扎實開展秸稈青貯利用技術推廣服務,強化種養循環,著力解決秸稈焚燒難題。以村為單位就近建設一個以上的秸稈飼料化處理點。形成糧食種植-秸稈-飼料-養殖糞污資源還田作肥利用的體系。
3.3 加快發展“糧-飼-肥”種養循環模式 發展“糧-飼-肥”種養循環模式,即養殖場或秸稈收儲點將農作物秸稈轉化為優質青貯飼料,牛產生的糞污通過“干濕分離、雨污分流、節水養殖、循環利用”等模式進行無害化處理,作為有機肥供給農作物或者牧草基地利用,實現種養殖循環發展。此模式既可高效保障養殖場的飼草料,又可充分激發周邊農戶種植積極性,有效解決撂荒地。
3.4 搞好示范推廣 依托科研院校和市縣技術專家技術力量,扎實開展秸稈養牛種養循環示范,選擇一定數量的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作為適度規模秸稈飼料化利用種養循環示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