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娟,周 興,何小強,王燕文,益西拉姆,肖 敏
(1.四川省龍日種畜場,四川 阿壩;2.紅原縣龍日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四川 紅原3.阿壩州生態保護與發展研究院,四川 阿壩)

近年來,麥洼牦牛產區由于牲畜超載過牧、飼養條件傳統、近親繁殖、草原退化等原因,造成牦牛品質退化、生產性能下降、生長速度減慢、繁殖率降低等問題,形成了大量的隔離小群體,種公牛一般在本群中選留,數量少,近交情況嚴重,極易因遺傳漂變而造成優良基因的流失,引起品種衰退,主要經濟性狀下降明顯,育種工作難以快速取得成效。
1.1 生態環境因素 麥洼牦牛產區主要屬高海拔寒冷氣候,近年來,受氣候惡化、水源枯竭、草場過度載畜、草地沙化、自然災害頻繁等因素影響,草地資源銳減,麥洼牦牛表現為“夏壯、秋肥、冬瘦、春乏”的典型動態變化,尤其在冷季消耗自身能量甚多,嚴重影響了育種效果的評估。
1.2 品種因素 麥洼牦牛基本為單胎,多胎極少,且大多數為兩年一胎或三年兩胎,性成熟比較晚。一般公牦牛在2 歲時會有性沖動表現,但不產生精子,3歲后才達到性成熟,產生精子。母牦牛初配年齡為3~4 歲,自然交配季節在7~9月,發情特征不明顯,孕期約250~260天,和其他家畜相比,繁殖率非常低。
1.3 選育手段
1.3.1 缺乏系統規劃 由于選育場及牧民對麥洼牦牛本品種選育和雜交改良認識程度不夠,在品種培育、改良及良種體系的規劃、布局、建設等方面缺乏短、長期規劃,嚴重影響著育種工作的推進。
1.3.2 育種手段單一 目前,麥洼牦牛主產區育種主要是通過外貌特征鑒定及后裔鑒定的方式進行選擇,整個過程耗時較長且需要鑒定人員具備豐富的生產經驗,已不能滿足當代麥洼牦牛育種的需要。
1.3.3 遺傳改良方式落后 麥洼牦牛主產區受自然環境條件限制,飼養方式全年以放牧為主,標準化養殖麥洼牦牛的牛場極少,牧民普遍采取“自繁自育+自然交配”的繁育模式,極大地制約了麥洼牦牛遺傳改良工作的推進。在麥洼牦牛主產區,牦牛人工授精站維護費用較大且難以建立,人工授精在牦牛遺傳改良中的應用屈指可數,少部分合作社利用黃牛凍精配種進行雜交改良。目前,僅四川省龍日種畜場在開展麥洼牦牛凍精生產及應用研究。
1.3.4 系譜檔案難以建立 由于麥洼牦牛的飼養方式為純放牧形式,在現有條件下,公、母牦牛混群飼養,依靠自然交配方式進行繁衍,難以掌握后代與親代間的親緣關系,較難形成完善的牦牛系譜檔案,從而影響麥洼牦牛選種選配、無法避免近親繁殖,導致出現近交退化。
1.3.5 測定誤差較大 目前,在開展麥洼牦牛體尺測定工作中,由于牦牛野性較大、牦牛皮毛較厚和頻繁更換測定人員、未按相關育種要求開展測定等多種因素,造成測定誤差較大、數據不精確,甚至存在部分數據缺失的現象,極大地影響了牦牛的綜合評定。
1.4 育種工作起步較晚 盡管在麥洼牦牛主產區以四川省龍日種畜場為基礎建立了麥洼牦牛保種場和麥洼牦牛育種場,但該育種場前期主要承擔行政職能工作,且由于專業人員缺乏,整體育種工作開展較晚,在麥洼牦牛育種方面投入的精力較少,導致該場在麥洼牦牛育種方面暫未取得顯著進展。
1.5 飼養管理方式粗放
1.5.1 母牦牛管理方式粗放 麥洼牦牛母牛4歲時第一次配種,母牦牛的利用年限為10 年左右。發情季節為每年的6~9 月,7~8 月為發情旺季,發情周期平均21 天,發情持續12~16 小時,妊娠期平均256 天,成年母牦牛的繁殖率低于48%。在傳統放牧條件下,犢牛從出生到1 歲甚至更長時間一直吃母乳,有一半以上母牦牛呈現兩年一胎或三年二胎的繁殖模式,導致育種進程非常緩慢。
1.5.2 生產方式落后 傳統放牧方式會導致牦牛飼草料供給不足、繁殖母牦牛過度擠奶、未完全發育的母牦牛提前繁殖、帶犢母牦牛缺乏營養補充等情況發生,致使牦牛個體減小、生產性能衰退、抗病抗災能力減弱,嚴重阻礙了牦牛選育的進程。
1.6 牧民文化水平較低 麥洼牦牛主產區農牧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農牧民缺乏對種公牦牛科學選留、培育和引種的意識,隨意在牦牛親代中留種,近親繁殖嚴重,長期無序繁殖致使牦牛群體綜合生產力和繁殖力下降,新的育種知識和育種成果難以在主產區推廣應用,給麥洼牦牛育種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2.1 制定育種方案 選育場及育種場編寫麥洼牦牛遠近期規劃和育種方案,根據育種方案,嚴格按照育種目標和育種方向開展選育,對所育后代按照選育標準進行篩選,有條有理地開展麥洼牦牛育種工作,盡量縮短育種進程。
2.2 強化育種配套設施建設
2.2.1 健全和完善麥洼牦牛良種繁育體系,建立麥洼牦牛凍精生產站,通過對優質種公牛的調教、馴養,把采集的優質牦牛精液制作成細管凍精進行冷凍貯存,通過人工授精進行配種,對麥洼牦牛品種進行復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優良種公牛的利用率,加速畜群周轉,同時有利于提高麥洼牦牛的品種質量,形成“選優—復壯—再選優”的良性循環機制,有利于建立麥洼牦牛良繁體系。目前,作為麥洼牦牛保種場和育種場的四川省龍日種畜場已多次采集麥洼牦牛精液,生產細管凍精,積累了豐富的牦牛凍精生產經驗,且生產的麥洼牦牛凍精被列入四川省畜牧總站種公牛站生產名錄,符合凍精推廣標準,已逐步在紅原縣、若爾蓋縣進行應用推廣。
2.2.2 在麥洼牦牛主產區建立“種公牛站+凍精站”。通過“活體+凍精”的方式改變擴大優質種畜的覆蓋面,積極推動麥洼牦牛本品種選育及雜交改良工作,在引進娟珊、安格斯等黃牛進行雜交改良的同時,更應該注重麥洼牦牛本品種的選育和復壯。
2.2.3 加強麥洼牦牛基礎設施建設。結合麥洼牦牛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逐步完善基礎設施,改變傳統的放牧方式,由“純放牧”轉變為“放牧+舍飼”的方式,同時積極探索建立麥洼牦牛標準化養殖示范場,率先打造出“樣板”,逐步在麥洼牦牛主產區進行推廣,進而改變麥洼牦牛傳統的養殖方式。
2.3 加強飼養管理
2.3.1 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做好流行病的預防,科學合理地擬定麥洼牦牛免疫計劃、驅蟲計劃,從根源預防疾病發生。并配備經驗豐富的獸醫,對患病牲畜及時診治,防止發生較大的經濟損失。
2.3.2 做好劃區輪牧工作 根據草場條件和牛群結構,將草場劃分為由遠到近、由高地到平地,分別作為暖季和冷季牧場。暖季牧場和冷季牧場又可分成幾個小區,采取輪牧的方式,使每一個分區都能充分利用但不又不會過度采食、踩踏,讓牧草有相對充足的休養時間,從而提供更加優質而豐富的牧草資源。
2.3.3 做好合理補飼工作 根據麥洼牦牛生活習性、營養學特征及青藏高原氣候特征,對懷孕母畜、分娩母畜、弱畜等進行針對性補飼,確保所有牛只都能安全越冬并減少掉膘,減少營養缺乏對麥洼牦牛育種的影響。
2.3.4 運用好同期發情和早期斷奶技術 犢牛7月初集中進行早期斷奶飼養管理,母牦牛斷奶后集中補飼一段時間,隨后根據身體恢復情況統一運用孕酮栓、孕馬血清等激素進行同期發情處理,來年集中產犢。
2.3.5 利用好人工輸精技術 在麥洼牦牛配種季節,選育場和育種場應通過人工輸精開展配種工作,合理進行選種選配,并建立完整的系譜檔案,為麥洼牦牛育種工作提供基礎資料,避免近親繁殖。
2.4 強化人才體系建設
2.4.1 加強育種相關知識的學習 選育場和育種場相關技術人員一定要主動學習動物繁殖學、動物育種學、分子育種學等相關知識,制定科學合理的麥洼牦牛育種方案,開展育種工作。尤其是四川省龍日種畜場作為麥洼牦牛主產區唯一的國家級肉牛核育種場,其相關工作人員還應認真學習國家肉牛核心育種場相關管理辦法,及時更新知識儲備,用最新知識開展相關育種作。
2.4.2 加強測定人員的技能培訓 通過培訓減少人為誤差,同時主動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與牦牛測定相關自動化測定設施的開發與運用,提升測定效率。
2.4.3 引進和培養高水平的牦牛繁育專業科技人才,配備先進的實驗設備。積極推動麥洼牦牛相關科學研究,大力推廣實用新技術、新方法在麥洼牦牛主產區的應用。
2.5 加強宣傳交流合作
2.5.1 加強政策宣傳 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有關草原生態保護政策法規的宣傳,轉變并強化牧民的認識,科學降低天然草原放牧強度,依法維護草原生態安全穩定,實現草畜平衡,促進草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麥洼牦牛育種提供物資保障。
2.5.2 加強技術培訓 通過舉辦牦牛飼養管理、疫病防治、人工授精、品種選育等方面的現場培訓會,邀請專家、技工現場教學,提高農牧民科學的飼養管理水平和能力,進一步強化牧民的育種技能,做到科學選種、科學留種、科學育種。
2.5.3 加強與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 麥洼牦牛主產區相關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當地的選育場、育種場等積極和科研院所、高校合作,開展麥洼牦牛分子層面的相關研究工作,將分子育種手段同傳統育種有機結合,將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成果在生產中推廣應用,提高麥洼牦牛的生產水平,推進麥洼牦牛育種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