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王忠山
(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101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新疆 五家渠 831300;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畜牧獸醫工作站,新疆 五家渠 831300)
口蹄疫(FMD)是偶蹄類動物的一種重要傳染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A 類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因其嚴重危害畜牧業,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多年來口蹄疫一直被列為我國強制免疫的動物疫病。筆者所在單位對牛口蹄疫的免疫一直實施一年兩免,犢牛90日齡首免一個月后再加強免疫一次的免疫程序,雖未發生過口蹄疫疫情,但在檢測血清抗體時,常出現抗體合格率達不到70%以上(農業農村部要求標準)的情況。為分析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進一步優化免疫程序,本試驗對免疫了FMD二價滅活疫苗的牛群進行O型抗體水平的跟蹤監測。
1.1 疫苗及檢測試劑 FMD 疫苗為某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口蹄疫O 型、A 型二價滅活疫苗(OHM/02 株+AKT-Ⅲ株),批號:2 021023;檢測試劑為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口蹄疫O型抗體液相阻斷ELISA試劑盒,批號:20210217101-3。
1.2 方法
1.2.1 試驗方案 在某規模奶牛場分別選擇30頭2~4 歲的成年奶牛和30 頭3 月齡犢牛為試驗對象,按照現行的免疫程序,成年牛在上次免疫后6 個月實施口蹄疫疫苗免疫接種,犢牛3 月齡首次免疫后間隔1個月進行一次加強免疫。免疫后(犢牛于首免后)每間隔30 d采集一次血清,連續采樣5次直至下次免疫開始。對采集的血清樣品進行O型抗體檢測,根據樣品抗體效價滴度判定對應牛是否免疫合格。分別統計成年奶牛和犢牛免疫后30、60、90、120、150 d 的免疫抗體合格率,根據抗體合格率評價免疫后不同時間段的保護水平。
1.2.2 免疫接種及樣品采集 免疫接種:疫苗使用前放置至室溫后搖勻,于牛頸部肌肉注射,2.0 mL/頭。樣品采集:每頭牛采集全血5 mL,常溫靜置1h后,4000r/min離心5min,收集血清備用。
1.2.3 檢測方法及判定標準 采用液相阻斷ELISA方法檢測抗體水平。個體血清抗體效價滴度≥27(農業農村部要求標準)判定為免疫合格個體,合格率≥70%判定為群體免疫合格。
2.1 測定結果 見表1、表2。

表1 成年奶牛免疫后不同時間段的O型抗體水平

表2 犢牛免疫后不同時間段的O型抗體水平
2.2 O型抗體合格率情況 表1顯示,成年奶牛免疫FMD二價滅活疫苗后一個月(30 d)O型抗體合格率即達到90%以上(93.3%),免疫后5 個月(150 d)仍維持在80%。表2 顯示,犢牛首次免疫FMD二價滅活疫苗后一個月(30 d)O型抗體合格率只有53.3%(低于70%),加強免疫后才達到70%以上的要求,且維持高抗體合格率的時間較短,加強免疫后4 個月(150 d)O 型抗體合格率已接近70%的最低要求標準(72.4%)。由此可見,無論抗體合格率還是高抗體合格率維持時間,成年牛都優于犢牛。其機理可能是因為成年牛經過多次免疫后機體應答機制已趨于成熟,對新的免疫刺激能迅速產生高質量的免疫應答。業界認為口蹄疫免疫次數與抗體效價呈正相關[1]。犢牛首次免疫后抗體合格率較低(53.3%),查閱原始檢測資料,對比首次免疫和加強免疫后的抗體效價,發現首次免疫后抗體效價離散度較大,加強免疫后抗體效價整體提高且整齊度顯著提升,提示犢牛首次免疫接種口蹄疫疫苗后并不能產生穩定的抗體,必須要進行加強免疫,這與魏孔福等的觀點一致[2]。免疫接種FMD二價滅活疫苗后5個月(150 d),成年奶牛抗體合格率為80%、犢牛為72.4%,提示一年兩免的免疫程序,成年牛全年可維持較高的抗體合格率,而犢牛則需在首免后5個月(加強免疫后4個月)及時續免。
2.3 抗體合格率不達標的原因 針對血清抗體合格率低于70%標準的情況,我們進行了進一步調查分析,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各種原因導致的免疫劑量不足,如注射器漏液、打“飛針”引起的疫苗外灑,注射針頭較粗、進針較淺導致溢液等;二是未嚴格按程序免疫,如犢牛未進行加強免疫、成年牛未及時續免等;三是采樣時機失當,如采樣時免疫接種時間不足21 d或采樣時已超過6個月以上等。其他如牛的營養狀況不良、疫苗保存不當導致失效或效價降低等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白正輝等[3]對當前臨床使用的幾種牛FMD疫苗進行跟蹤監測,認為幾種疫苗都可產生較好的免疫抗體,因此只要是正規疫苗,不同生產廠家或不同亞型聯組形式的差異不是造成抗體合格率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