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胃腸外科 朱麗 高雅欣 張鵬

剛剛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報告,我國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比例已經達到50.7%。肥胖帶來的不僅僅是體型臃腫等問題,同時還影響著我們的健康,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高尿酸血癥、骨關節疾病以及多囊卵巢綜合征等會隨之而來。
正常體重、超重和肥胖
肥胖有這么多危害,要預防肥胖,首先要了解如何判斷正常體重、超重和肥胖。就讓我們從下面幾個病例中來尋找答案。
病例1
小王,女性,25 歲,外企職員,要求完美,自訴“工作之后胖了好多,學生時代的牛仔褲都穿不下了”。
體格檢查:身高165 厘米,體重60 千克,BMI22,腰圍68 厘米??崭寡?.9 毫摩爾/升,血壓116/62 毫米汞柱,肝腎功能、血脂指標均正常。SAS 焦慮自評量表提示輕度焦慮。
病例2
小倩,女性,19 歲,大一新生,愛吃甜食,自訴“考上大學后,學習壓力小了,飲食上完全放縱自己”。
體格檢查:身高158 厘米,體重62 千克,BMI24.8,腰圍75 厘米,血壓及血糖均在正常范圍。谷丙轉氨酶54U/L,谷草轉氨酶60U/L。

病例3
小郝,男性,35 歲,某公司程序員,經常熬夜,自訴“經常吃外賣,吃宵夜,喝快樂肥宅水”。
體格檢查:身高170 厘米,體重101 千克,BMI34.9,腰圍110 厘米,血壓148/98 毫米汞柱,頸部皮膚顏色加深。血脂及糖代謝異常:總膽固醇5.7 毫摩爾/升,低密度脂蛋白3.53 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6.6%,空腹血清胰島素20.8mIU/L。腹部B 超提示,重度脂肪肝。
你能從以上三個病例中找到誰屬于真正的肥胖癥嗎?沒錯,只有郝先生。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他的體重超過100 千克?還是他患有重度脂肪肝?其實,評判人體的胖瘦是有科學依據的。
方法一:計算理想體重
根據Broca 公式計算理想體重:成人理想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10%為正常,±10%~20%為超重或消瘦,而超過±20%則為肥胖或者嚴重消瘦。
根據理想體重的判斷,王女士為體重正常,小倩為超重,而郝先生則是肥胖。
方法二:計算體質指數(BMI)
BMI 是人的體重(千克)與身高(米)平方值之比。
按照中國人的BMI 標準:18 歲及以上成年人:<18.5 為體重過低,18.5 ≤BMI <24 為體重正常,24 ≤BMI <28 為超重,BMI ≥28 肥胖。
從BMI 值來看,三個人的判斷結果與體重標準的判斷是一致的。
方法三:測量腰圍
測量方法:被測者直立,兩腳分開30~40 厘米,用一根最小刻度為1毫米的無彈性軟尺,沿髂脊上緣與第十二肋骨下緣連線中點(通常是腰部最狹窄部位)水平繞腰部一周,緊貼而不壓迫皮膚,讀取數值即可。男性腰圍≥90 厘米,女性腰圍≥80 厘米提示中心性肥胖,往往因腹部脂肪及內臟脂肪堆積導致,且更容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代謝性疾病。從郝先生的腰圍數值看,他患有中心性肥胖。
另外,還可以通過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核磁共振(MRI),雙能X線吸收法(DXA),生物阻抗分析(BIA)等技術,更加精確地測量人體肌肉、脂肪的分布、含量。
肥胖是慢性病的“溫床”

如果你得了肥胖癥,惡化的健康狀況也會隨之而來。
較低的預期壽命
超重和肥胖會使你面臨壽命縮短的風險。調查顯示,BMI>45 的年輕人,其預期壽命會減少5~10年。

2 型糖尿病
肥胖會導致胰島素抵抗,使血糖水平不穩定,如果不用藥物和飲食加以控制,最終將患上2 型糖尿病。在我國更是幾乎達到了“十個糖友六個胖”的程度。當“糖胖”(肥胖+糖尿病)找上門后,肥胖與糖尿病相互影響,惹出“1+1>2”的麻煩,并可能進一步引發更多疾病,如冠心病、腫瘤等。

高血壓和心臟病
過大的體重加大耗氧量,給心臟帶來負擔,尤其是左心室的負擔加重,久而久之易誘發高血壓。超過理想體重20%或更多的人,發生高血壓的概率是正常體重者的10 倍;高血壓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中分別有75%和65%的個體存在超重和肥胖。除了高血壓,冠心病、中風、腎臟疾病等的發生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是伴隨肥胖而來的“最忠誠伴侶”,也是導致肥胖人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高發的原因。而隨著人們生活模式的改變,“三高”正不斷趨于年輕化。
骨關節炎
體重增加會加快關節的磨損,尤其是髖關節和膝關節。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性炎癥會導致永久性損傷和活動能力下降。
呼吸疾病
頸部脂肪增厚可能阻塞氣道,引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和其他呼吸問題。
胃食管反流
肥胖引起腹部壓力升高,同時位于胃上部賁門處的括約肌功能障礙,從而胃內容物容易反流到食管,導致反酸、燒心、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的癥狀。
不孕和不育
體重影響生殖器官和激素水平,使女性容易罹患多囊卵巢綜合征,導致月經不調和不孕,使男性精子活力降低,導致不育。
肥胖不僅是一種疾病,也是各種慢性病的溫床。俗話說得好,“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但一時也減不出個瘦子”。要有“一旦肥胖,終身減肥”的思想準備。夏已至,在這個綠樹成蔭、充滿生機的夏日里,稱一稱你的體重,量一量你的腰圍,如果不幸超重了,就請開啟科學輕松“享瘦”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