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紅

希望的田野
夏至時分,記者來到余江區錦江鎮灌田村神農氏生態農業公司“鱉稻共生”養殖基地,只見稻田中淺綠鵝黃,水洼處波光粼粼,微風吹起,蕩漾著一陣陣綠色的波浪。目光穿過正在拔節的禾苗,立在水田中的幾位農民忙著整理網箱。
1990 年,20 出頭的農村女子洪華貴告別故土灌田,到新疆打工。桃李年華的她身在異鄉,沒有社會背景,更沒有貴人相助,只有改變命運的信念和拼搏。她相繼在新疆、浙江義烏建立了自己的出口貿易公年,央視《致富經》欄目特別蹲守神農氏公司1個多月,拍攝專題片向全國作宣傳,引起強烈反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取得階段性成功后,洪華貴又有了新的構想:“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我理解就是提供更好的產品。”洪華貴把想法付諸行動。神農氏公司堅持品質為先,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公司通過與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合作,成立全國首家“稻魚綜合種養院士工作站”,司,事業的芽苗在他鄉茁壯生長,終于在五金制造、國際貿易方面做得風生水起。
雖然在外事業有成,但故鄉灌田村,始終牢牢占據著她的鄉愁。灌田村是一片紅色熱土,土地革命時期,灌田農民革命團組織2000 多人舉行暴動,開展游擊戰爭。方志敏帶領紅軍在這里輾轉作戰,留下了一段深重的紅色烙印。
2014 年7 月,洪華貴懷揣著回饋家鄉的想法,在灌田村成立神農氏生態農業公司,公司實施全新的種養模式——“稻鱉共生”,投資3 億元建設“魚米農夫”生態農業園,向市場推出生態有機大米和甲魚。
對于水稻來說,因為有了鱉的幫忙,保證了稻田的生態維護,就不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藥,這樣種出的水稻完全屬于純天然、無污染的有機水稻。2017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連續3 屆奪取行業最高獎項“全國稻魚種養模式創新大賽金獎”和“綠色生態獎”。公司品牌“魚米農夫”已成為江西知名、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
目前,一個以年產20 噸甲魚肽及其甲魚膏、甲魚油、甲魚膠囊等系列衍生產品的甲魚深加工生產線,正在神農氏公司緊鑼密鼓地推進。項目完成后,可年增加產值10億元,將有力地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依托稻鱉共生為產業龍頭,以“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扎根灌田村的8年間,已形成占地5500 畝產業規模,擁有2 條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產線,帶動鷹潭形成了12萬多畝的稻魚共生產業集群,農民年增收超10億元,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