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趙子文、韓孝振

香港《南華早報》7月30日文章,原題:油價上漲和新冠肺炎疫情讓這種兩輪交通工具再次流行起來,中國“自行車王國”的名頭回來了作為曾經的“三大件”之一,自行車主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城市的街道。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經濟繁榮和城市化進程導致數億人將機動車作為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不過,鑒于飆升的燃料價格,嚴格的防疫措施,甚至政府政策支持的增加,對騎自行車的興趣逐漸重新流行起來。
廣州27歲的教師惠興(音)打算花5000元人民幣買一輛自行車,作為她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上大學時,我經常和朋友一起騎自行車郊游。”惠回憶說,“現在我準備好重返這項運動了。”中國自行車協會日前表示,隨著北京自行車相關基礎設施的改善,過去5年選擇在北京騎自行車的人數一直在增加。去年,北京中心城區選擇慢行交通(自行車和步行)出行的比例創近10年來新高,達到47.8%。
27歲的鐘世義(音)是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員工,今年他花2000元買了自己的第一輛自行車,之前幾年他一直騎共享單車。“專業自行車能給我共享單車給不了的東西。速度和舒適度是有區別的。我總是需要在下班后鍛煉,但我開始厭倦健身房的負重訓練。另外,自行車可以帶我走得更讓我感受到風。”
根據互聯網公司“美騎”發布的《2021年中國運動自行車調查報告》,2021年,騎行愛好者的購車預算8001-1.5萬元占比最高,達到27.9%,26.9%的人準備花1.5萬-3萬元。來自北京的南迪?黃(音)表示,當她在2015年開始騎自行車時,社會對花很多錢買自行車的接受度很低。“但現在,騎行已經成為所有人的流行選擇。”(作者劉穎[音]、趙子文[音],文遠譯)
韓國《韓民族日報》日文版7月31日文章,原題:北京再次成為自行車的天下,原因僅僅是共享單車便宜?近年,自行車又開始在北京流行起來。費用低、停放方便而且耐用的共享單車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的數據,2017年北京的共享單車使用次數為5000萬次,2021年增加到9.5億次。
但北京成為自行車之城,并不是僅僅因為共享單車。北京有很多自行車道,而且有相當一部分與機動車道被花壇等隔開,安全性高。新冠肺炎疫情也促進了北京城里自行車的復蘇。為了減少接觸,人們都盡可能減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這一背景下自行車成為出行最佳選擇。過去的北京在春夏之際,空氣中的沙塵和顆粒物非常嚴重,人們對騎行敬而遠之。但現在由于大氣質量的改善,人們開始享受騎自行車的樂趣。(作者韓孝振[音],嚴格譯)
環球時報202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