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閆俊娟 嚴薇 成柯炟

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產業建圈強鏈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青白江區緊扣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不斷強化經濟圈、都市圈、示范區思維,把準國家賦能機遇,開闊實施建圈強鏈的視野格局。全區以產業生態圈為引領,以產業鏈及重點細分領域為突破,圍繞新型材料、物流業、大數據產業、綠色低碳產業等涉及本區的4 個市級重點產業鏈,確立了新能源商用車、綠色建材、國際貿易物流、開放農業、消費類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加工、綠色低碳產業6 個區級重點產業鏈。全面實施產業建圈強鏈“鏈長制”,落實“6 個1”工作機制,建立由區領導擔任“鏈長”、行業主管部門和園區管委會協同負責工作機制,扎實做好資源要素統籌、重大項目調度、產業政策整合,并按照重點產業鏈“八個清”要求,先后制定《成都市青白江區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青白江區綠色低碳產業建圈強鏈工作方案》《新能源商用車建圈強鏈工作方案》《出口消費類電子產品建圈強鏈工作方案》等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及“圖示+清單”可視化產業發展圖譜清單,為產業建圈強鏈提供發展指引和工作指南。
聚焦布局“新賽道”,緊盯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環節,梳理設立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庫,瞄準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實施跨部門跨區域協作靶向招引,2022 年一季度簽約引進高能碳纖維、廈門象嶼、海南騰云5G 等30 個產業化項目,其中重大項目和高能級項目5 個,“專精特新”項目4 個。大力實施項目攻堅,2022 年一季度全區共實施項目197個,總投資1755.03 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49.59 億元,筑牢產業發展支撐。加強培育優質市場主體,分層分級加大對“有根”企業的梯度培育,建立并動態更新產業鏈重點培育優質市場主體名單,2022 年一季度全區共新增各類市場主體7823 戶,同比增長193.7%,初步形成以重汽成商為鏈主的新能源商用車類,以巨石、臺玻為鏈主的綠色建材類,以玉湖、自貿通為鏈主的國際貿易物流業類,以豐科生物為鏈主的開放農業類,以康佳、TCL 為鏈主的消費類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加工類,以華鼎國聯和金匯能為鏈主的綠色低碳類六大產業體系。

以重汽成商為鏈主企業的新能源商用車“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逐步實現本地化生產
聚焦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增強城市核心功能,盤活用好各類載體資源,加快建設國際貿易產業園等4 個高品質科創空間,先行先試推進文瀾智谷中試基地建設營建創新平臺,成功孵化龍錦泰、隆盛新材料等6 家科技型企業。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充分發揮品牌會展平臺的品牌塑造作用和影響傳播功能,舉辦青白江“元宇宙”投資環境推介會等5 場重要會展活動,推動形成“以產興會、以會促產、產會一體”的良性互動格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深化玉龍化工、先進金屬材料研究院等研發主體與院士、高校專家團隊的合作,建成技術創新平臺43 個,落地轉化新型阻燃材料等項目60 個,達成轉讓合同共8.6 億元。
圍繞重點產業鏈生產、消費、使用等環節,著力優化與重點產業鏈高度適配、專業有效的產業扶持政策,推動產業政策的系統集成和實質創新。積極探索設立本區產業發展基金和市場化股權投資基金,有力推進瀚江新材、金匯能等重點企業上市進程。加大“畝均論英雄”園區評價和低效工業用地盤活力度,一季度處置批而未供土地11 宗347 畝,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大力實施“智匯陸港”行動計劃,加強產業鏈技術技能人才引育,已受理“智匯陸港”人才綠卡申領62 份,做強“青小二”人才服務包品牌,積極營造“青”近人才氛圍聲勢。
青白江區近年推動產業建圈強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與競爭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面對鏈主及龍頭企業較少、產業配套率較低、“主引擎”動力不足、“生態圈”營造不夠、“高能級”顯示不強等短板和不足,青白江區精心謀劃,將盯鏈主抓龍頭、聚資源拓市場、重創新促轉化,推動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量突破2 萬列
鏈主及龍頭企業具有對產業鏈的整合力、供應鏈的掌控力和創新鏈的溢出力,是產業建圈強鏈的主引擎。圍繞現有的新能源商用車、綠色建材、國際貿易物流、開放農業、消費類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加工、綠色低碳產業等重點產業鏈,兼顧存量優化和增量帶動,清單式梳理本地潛在鏈主企業,鼓勵本地配套企業轉型升級,深化產業資源整合與優勢要素聚集,“一企一策”加強專項服務,助力本地企業實現技術突破、配套完善和市場開拓,加快向產業鏈核心和價值鏈高端躍升。鼓勵支持重點產業鏈主企業在青白江設立研發運營總部、配送結算中心等機構,帶動上下游企業聯動發展,推動實現“一個鏈主企業引領帶動一條產業鏈發展”的良好格局。系統分析重點產業鏈上下游、左右岸關鍵環節,完善重點產業鏈全景圖譜,以產業圖譜指導項目前置把關,進一步找準產業細分賽道和主攻方向,以“鏈主企業+領軍人才+產業基金+中介機構”模式,抓緊招引落地一批突破“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制造標志性整機產品和關鍵零部件、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級重大項目。組織開展項目攻堅大會戰,聚焦已簽約移交注冊的重大建設項目,明確責任、倒排工期、保障要素,推動項目早開工早投產。
聚焦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增強城市核心功能,盤活用好標準化廠房、科創空間等載體資源,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大提升。充分發揮專業會展、論壇等經貿交流平臺的品牌塑造作用和影響傳播功能,每個重點產業鏈培育或引進標識度高、顯示度強、影響力大、與產業主導方向高度契合的品牌會展活動,在細分領域舉辦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大型會議、行業活動、主題展會、高峰論壇等。定期發布示范應用場景,在生產制造、商務服務、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開拓和塑造更多應用場景,為技術超前、模式先進的產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應用空間。充分用好各類人才、金融支持政策,大力實施“智匯陸港”行動計劃,做強“青小二”人才服務包品牌,圍繞人才需求精準制定購房、醫療、教育等支持政策。借助成都新經濟基金、“北改”基金、重產基金等的帶動作用,探索設立本區產業發展基金和市場化股權投資基金,針對重點產業鏈提供精準化股權投資支持,不斷完善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支持體系。加大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盤活力度,積極推廣“標準地”、M0 用地模式,采用點狀供地、混合供地等方式,聚焦重點產業鏈優先保障重大項目用地。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著力構建鏈主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用好高校院所城市戰略性創新資源,推動在蓉高校緊密對接產業發展需要,持續開展戰略性、基礎性研究。持續做強創新基礎設施,對國際貿易產業園、蓉歐科創智谷、340 科創園和文瀾智谷等高品質科創空間實施項目化、清單化管理,加快中試基地平臺建設,形成“企業孵化+中試研發+產業化落地”一體化梯度服務體系,推動高品質科創空間項目建設和載體招商,爭取更多科技創新平臺落地本區。圍繞企業訴求、產業需求,著力制定與產業鏈高度適配、專業管用的專項政策,建立并動態更新產業鏈重點培育優質市場主體名單,列出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關鍵配套企業進行重點扶持,支持龍頭企業上市以及沖刺世界500 強、中國500 強,針對性幫助專精特新企業、關鍵配套企業創新提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