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俏
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同時也提出了“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等措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節點在縣域,以縣域為核心的縣域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基礎環節。提升縣域治理水平,不僅有助于當地經濟社會環境的持續健康穩定,而且有助于緩解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縮短城市與鄉村的差距,提高鄉村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數。因此,深入推進縣域治理創新,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對推動更高層面的政治方針和社會管理創新,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關鍵性的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與縣域治理創新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鄉村振興戰略給縣域治理創新提供了理論方向指導,縣域治理創新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體現,其治理目標有效性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及各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籌劃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個振興”,縣域治理也是往這五個方面去創新治理,二者具有統一性和協同性。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加強和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重要時機和現實依據,是縣域治理創新的檢驗場和動力源。而縣域治理創新,有助于解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諸多現實矛盾、問題和困難,有助于克服實踐進程中的體制性、機制性、固有性的障礙、阻隔和制約。就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深化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而言,必須深刻認識到鄉村社會治理的自身特點、特色和特征,不斷增強基層鄉村社會治理創新的針對性、適配性和實效性,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實踐表明,縣域社會治理的創新和完善是不斷變動并持續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再無變化。隨著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縣域社會治理過程中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我國縣域因為地理位置及歷史發展的原因,大部分縣域仍以傳統農業為主。傳統農業的弊端是用時長、效率低、產量受自然天氣影響大、技術落后、收益與投入不成正比,并且縣域地區不重視發展現代化農業及其他產業,產業結構十分單一。所以,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經濟較城市相對薄弱。
縣域地區發展及收入有限,導致了大量有勞動能力的群體都往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地區尋求發展,留守縣域的更多的是老年人。人口的流失造成了縣域當地勞動力及人才缺乏,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齡化較嚴重,這顯然是不利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
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城鎮化、市場化、工業化的進程加快,傳統鄉村文化受到了強烈的沖擊,文化價值有所改變,大量的青中年群體遷往城市,使得優良傳統的節日風俗、手藝、飲食文化等得不到傳承;另一方面,自然、淳樸和勤勞是鄉村農民身上所富有的優良傳統美德,外來文化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進行傳播影響,使得鄉村文化更趨向于利益化,人與人之間親切友好關系也漸漸變為功利化相處模式。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治理是國家治理中重要的一個環節。縣域是城市與農村融合的連接點,也是鄉村振興的切入點。推進縣域治理創新,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筆者針對上述三個主要問題提出創新性對策建議:
首先,轉變縣域地區傳統農業發展的模式,由原先以農民手動播種收割的低效率農業模式調整為采取機械化、智能化、自動化播種收割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大力提升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提高農業技術創新,創建高效、有質量、富有韌性的品牌農業,打造農業現代化產業鏈。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經濟發展,而產業興旺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所以縣域地區產業興旺,當地縣域經濟有所提升,群眾安居樂業,縣域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其次,培育新興產業,以政府為主導招商引資,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吸引更多勞動密集型企業進入當地,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讓老百姓能在“家門口”上班工作,提高家庭收入,縮短家與企業的距離,減少留守兒童現象,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最后,建立共享農莊理念,利用鄉村的美好生態環境,大力開展綠色生態旅游業,與“互聯網+”相結合,通過短視頻、直播模式,宣傳當地特色產品和景色,吸引更多的城市市民到鄉村游玩,構建城市與農村相融合局面,推動縣域經濟現代化發展,拓寬縣域治理的經濟廣度。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振興鄉村離不開人。有人才有人氣,只有人氣興旺,才能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繁榮商貿,促進縣域經濟社會更好地發展。地方政府要通過實施頒布惠商利企政策、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完善公共服務供給、重構傳統文化價值、增設體制崗位等有效措施,吸引企業家及外出務工人員回流縣域,從而減少人員流失,增加鄉村人氣。與此同時,也可通過吸引城市人員來縣域長期生活和消費,從而提升縣域的人流量,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推進縣域高效治理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產業的調整升級發展,需要大量受過知識教育、掌握種養技術、懂市場運營的新型管理經營人才,以及基層醫生、基層教師、信息技術員等專業技術人才的加入。縣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并留住優秀的人才下鄉創業,組織醫療、教育等領域人才開展“組團式”幫扶,鼓勵創建鄉村振興青年聯盟,帶領當地群眾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如果經濟及人才是為鄉村振興塑形,那么文化就是為鄉村振興鑄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地方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重視文化建設,創新縣域精神文明發展。第一,大力挖掘當地地方文化的創意特色,制作成工藝品,有依據地編寫歷史文化,在當地創建展覽館展示當地的風土民情,使得當地民眾產生共鳴,讓傳統手藝、節日風俗等文化得以傳承。第二,建設文化廣場公園,在公園中增設宣傳欄及LED 屏,定時定點播放并宣傳良好家風的家庭和勤勞、純樸、勵志的榜樣人物,在潛移默化中延續中華民族優秀品德。不僅可以提高縣域地區的生活配套設施,還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營造和諧相處氛圍。第三,黨員要以身作則,依托縣級融媒體中心平臺,組建縣域精神文明宣傳小組,對象化、分眾化創新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最后,守住鄉村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承希望的火種,為鄉村振興打好堅實的基礎。
總之,推進縣域治理創新,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是全國人民的期許,也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實現,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鼓舞,更堅定了我們實現鄉村振興目標的信心。因此,我們必須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不斷創新縣域治理方式,提高縣域治理效率,確保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扎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