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鵬 李淑厚 謝義 高飛
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突顯了新時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農業企業作為農村地區市場經濟的主體,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農業企業的健康成長成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解決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等農村民生問題的關鍵所在,提升農業企業的發展質量對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我國農業企業起步時間短,與城市地區相比,發展速率比較慢,由于受城市經濟輻射的帶動,部分農業企業逐漸以滿足城市的需求為自己的發展方向。但是,由于農村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結合度較低,大部分的農業企業仍然是以傳統的種植業、畜牧業、手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生產技術水平低、產業結構單一等原因導致了我國大部分的農業企業效益依舊不高。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企業逐漸邁入了轉型發展的新時期,經過產權制度改革以及特色產業的發展,部分農業企業走出了困境,融入了城市工業體系,但大部分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還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融資難等瓶頸,如何提升發展質量,成為農業企業轉型發展急需破解的難題。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農業企業屬于家族企業,企業管理主要以家族關系為依托,管理者現代規范化管理意識淡薄,給企業增加了管理風險,不利于企業規模的發展;企業的決策模式過于單一,家族式管理模式極易形成“一言堂”現象,制約了企業整體管理水平的提升,不能形成長遠的成長發展規劃;農業企業內部的分工比較模糊,各種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應有的監督,財務、人事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實,造成人力和財力資源的浪費,很難激發起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導致企業核心競爭力難以有效提升。
因為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企業缺乏良好的決策機制和管理手段,使得企業不能對外部市場信息和環境的變化進行快速的反應,加之農業企業的產品銷售渠道傳統單一,迫于傳統觀念的束縛,線上銷售等“互聯網+”的銷售模式未能得到廣泛推廣,管理者憑經驗進行判斷和決策,對市場供求關系變化不敏感,導致決策的滯后,很難跟上市場變化的節拍,企業難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農業企業發展的“破題”需要資金的支持,大部分農業企業財務管理模式不規范,沒有完善的財務核算管理機制,在高成本低效益經營環境下,農業企業不能形成規范且有效的財務狀況記錄和可靠的財務擔保,致使企業很難從正規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支持。另外,當前我國民間資本的借貸制度及管理方式還不是很健全,種種原因增加了農業企業吸引投融資的難度,限制了農業企業的發展。
農村地區農業企業的管理者和工人以農民為主,普遍存在文化素質低、新事物接受能力差等問題,企業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生產上,管理者忽視了對工人的培訓再教育,企業生產技術得不到升級,也影響了工人技術水平的提升;由于城鄉差距的存在,企業的薪資待遇不具有吸引力,受工作環境、技術水平等客觀條件制約,導致大部分高學歷、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不愿意選擇到農業企業就職,特別是農村地區的企業,缺少新鮮人才血液的注入,限制了農業企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制約了農業企業的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企業應積極構建和完善自身規范化管理制度,調整治理結構,重視自身企業文化建設,注重樹立企業的品牌和形象。結合企業的實際,企業管理者應通過對相關經濟管理知識的學習,科學制定企業的發展規劃,明確企業的價值觀和目標,做好相應的制度文化建設,逐步進行農業企業的轉型升級;企業管理者要樹立民主的管理意識,構建科學的決策機制,打破家族式企業“一言堂”的管理模式,鼓勵員工為企業發展獻計獻策,逐步實現群策群力,降低企業的決策風險,從而提升對市場信息的快速反應,科學及時地調整企業的市場戰略,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
逐步優化農業企業發展的產業內部結構,結合當地實際,注重發展以旅游、觀光、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為主的優勢產業和特色農業,特別是積極開展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示范園區等,實行農業企業帶頭的“訂單+農戶”的產銷模式,提升產品質量及品質;搭建“互聯網+”電商平臺,開設網店、微店,借助抖音、快手等新興網絡直播的方式,增加農業企業的產品知名度與銷售量,減少傳統經銷商銷售模式的流通環節,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農業企業可以實現擇優建立穩定的產供銷關系,拓寬銷售渠道,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破解農業企業融資難問題,當地政府應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大數據對企業的信用情況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作為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依據,這樣既為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提供了信貸管理手段,也為農業企業提供了解決資金需求的融資渠道和方式;加強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降低農業企業成本,通過相關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其他資本進入農業企業,為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保障農業企業的資金需求。
由于農業企業經營者自身素質的限制,影響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規范化制度的應用,提升農業企業的發展質量必須要對管理者進行系統的經濟管理知識的培訓,讓管理者真正明白什么是市場經濟,增強企業管理的能力,提升他們對市場經濟的判斷能力,生產出更多適銷對路的商品;企業自身要注重現代專業管理人才和財務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規范化的管理體系。地方政府要為農業企業和科研院校搭建“橋梁”,一方面對現有企業人員進行素質提升和技能培訓,進一步優化農業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通過與科研院校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方式,實現對農業企業的人才輸出,優化基礎設施及薪資待遇,吸引院校人才服務農業企業,實現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農業企業大多從事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產品利潤低,大都沒有自己的品牌或者存在品牌知名度低、市場認可度差的問題。因此,推進農業企業的品牌化建設,一方面,要從制度上建立健全政策扶持體系,政府出臺農業企業品牌扶持培育政策,結合當地產業優勢及企業狀況,大力加強農業企業品牌的培育工作;另一方面,農業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突出產品特色,逐步實現產品的轉型升級,結合“互聯網+”開創農業企業品牌創新營銷模式,提升農業企業品牌的辨識度、知名度,實現品牌的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質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