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忠均
在全媒體時代,發達的網絡空間不僅體現在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上,而且逐漸發展成為社會問題的放大鏡。表現為時空維度、技術維度、主觀維度和效用維度上的全程、全息、全員和全效媒體。全媒體具有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傳播信息量大和傳播路徑多的特點。全媒體的發展為輿情的引領、監督和治理帶來絕佳機遇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認識是主體(人)對客體(物)客觀觀念的領悟和駕馭歷程。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知的不斷提高,并借助現代媒介的作用使人們對全媒體生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全媒體視域下的輿情治理有了更清晰的邏輯,這不僅是感性認識的復寫,還是理性認識的攝影。
擁有眾多粉絲的微博認證“大V”,往往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因此,他們對某件事情的觀點或看法就極易引發一定的社會效應,帶動廣大粉絲和因某件事引發的評論一邊倒而引發輿情造勢。這種因網絡名人而引發的輿情造勢往往只有在社會出現另一重大事件引發輿情時才會使廣大網民轉移陣地。質言之,只有達到矛盾轉移的先決條件才能撲滅輿情的影響力,而轉移到下一對矛盾引發的輿情。輿情因矛盾轉移的變化而變化,總是在不斷化解矛盾之中轉移矛盾和在轉移矛盾中去解決矛盾。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傳播者。在全媒體時代,快手、頭條、抖音、知乎、bilibili等各種新媒體社交平臺時刻向社會傳播著大眾的所知、所想、所聞,當有“大V”轉發或評論,就極易引發網絡輿情,特別是坐擁千萬粉絲的博主影響范圍之廣、話語權限之大、帶動社會風氣轉向之易,常常引發輿情爆發。
“網絡水軍”是指在網絡中被雇傭的網絡寫手針對特定內容大量發布特定消息,從而實現雇主網絡造勢的目的。他們的做法就是對網絡公司炮制的話題進行大肆包裝并炒作,從而達到雇主的最終企圖。具體來說,“網絡水軍”往往會依據互聯網公司提供的相關信息對一些熱點問題和話題進行無限制地炮制,其討論主題不分優劣,內容無需修飾,文字沒有限制,回復的評論可以自由發揮,其目的就是將輿情熱點炒上去、熱上去,而且越火越好、越熱越好、越快越好。從而實現事件的曝光度與人們的關注度爆棚,在網絡跟帖和“網絡水軍”的推動下,通過各種不擇手段的博弈達到策劃者預期目的,最終引發社會輿情。
如果說通過做加法來增加和創制帖子是“網絡水軍”的一貫伎倆,那么通過減法為雇主提供有償的刪帖服務則是網絡公關主體采取的慣常做法。多數刪帖的目的是消除負面影響,減少甚至消除社會輿論對事件的注意,但某些刪帖行為恰好相反,反而引起了輿情發酵。特別是一些帖子發布之后引發輿情,后來發帖者刪除之后不做任何解釋,就會引發猜測,甚至是質疑,進而導致次生輿情。因為很多時候猜疑本身就是輿情。一些互聯網企業主體就是披著網絡營銷的幌子,以現代發達的通訊工具為傳播途徑,以網絡雇用單個或群體進行非法刪帖為手段,以虛構網絡交易的方式達到對網絡運營公司的掩護,并想方設法通過非法提供有償刪帖而進行網絡造勢。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民群眾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過程,這一對象性感性活動是人所特有的,人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面對每天新聞事件的發生和傳播,媒體既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又要注重互聯網對實踐生活的辯證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互聯網發展好、運用好和治理好,并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才能讓互聯網更好地造福人類。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利弊,全媒體的出現便捷了信息傳播和人們對世界認知的同時,也易于引發負面輿情,處理不好就會引起民眾的誤解甚至恐慌。因此,在實踐過程中,采取有效方法遏制負面輿情,正視輿情效應并采取有效措施回應社會關切,是主流媒體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全媒體生態是隨著媒體融合發展應運而生的媒體融合新業態表現形式,體現在信息傳播的全面性,其主要覆蓋于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和受眾的信息傳播行為過程。自媒體是基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而形成的一種適應社會潮流的特殊類型的新媒體,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使得任何人都具備了在網絡上發布信息的權利和便利,自媒體因此大量涌現,而且形態各異,有時是個人,有時是組織,有時還是企業;自媒體不僅有盈利行為,也有非盈利行為,同時還有純屬個人愛好的自媒體運營行為。但形式的多樣,也給輿情治理帶來新的課題、新的難度。特別是當自媒體已經具有了較強社會影響力并取得一定社會成果之后,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輿情治理的難度。
在全媒體傳播無死角、透明化的生態視域下,任何一條信息都可能瞬間被傳播到社會的任何一個角落,并引發輿情。特別是一些敏感性和突發性的新聞很容易通過網絡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傳播而形成社會熱點和焦點,然后借助全媒體的傳播,就會在短時間內引發社會輿情。面對這樣的情況,一旦在“黃金4小時”內處置不當,就會造成難以控制的風險。倘若一些不實的消息未經核實就肆意傳播,極易引發公眾的對立情緒,從而造成社會恐慌,引發輿情,甚至成為重大事件的導火線。在全媒體生態視域下,自媒體數量龐大,且散布在社會各個階層和相關領域,加大了輿論審核和引導的難度。但即便是加大了監管力度,由于互聯網企業作為一種商業性質的運營機構,逐利的本能往往使其淡化了對信息傳播內容監管的義務,特別是互聯網平臺信息量巨大,增加了監管和識別的難度,即使有事后的補救措施,但往往這種補救措施起到的作用甚微。
在傳統媒體時代,我國的新聞輿論主要是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引導。進入新媒體時代,如果繼續沿用這樣的方法,就會造成傳播途徑單調、效率低下。在全媒體發展時代,隨著廣大網民的“輿論戰場”不斷壯大,網絡輿情正在成為社會治理的畛域。因此,把輿情的引領權、話語權和管理權通過與廣大網民互動的方式進行有效把握,真正達到傾聽民聲、體察民情、尊重民意的作用。在新時代,要全面認識全媒體時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并不斷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加速構建如膠似漆、水乳交融的全媒體傳播新形式。相關部門應當積極轉變工作觀念,在實際工作中充分運用全媒體平臺。面對全媒體時代輿情引領的現實要求,加強與媒體之間的信任與合作,不斷推動主流媒體和主流文化的影響力。在實踐中,只有樹立媒體互動的全新觀念,方可實時占領輿論高地,化解網絡輿情危機。
有關研究發現,在輿情爆發的4小時之內如果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引導,就難以對輿情達到有效的應對。因此,建立網絡輿情“黃金4小時”的有效處置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階段的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群眾解難題,讓人民享有監督權和知情權,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輿論引導權,隨時為人民群眾“答疑解惑”,傾聽民聲,了解民情并在實際工作中真正做到順民意、記民情、解民憂。相關部門應當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話語權,建立輿情引導機制,有效溝通、強化服務意識,充分尊重新聞媒體的“三貼近”原則,在輿情引領過程中堅持優良的工作作風。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只有充分占有材料,才能從根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因為只有占有材料才能完成從實踐到理論的飛躍,只有分析材料才能實現理論對實踐的指導。
在實際工作中積極借助全媒體的各種力量,使主流文化不斷做大做強。在新時代,媒體應當積極運用全媒體的主導作用宣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事實樹立信心,以文字打動人心,以模范勵志民心。在實際工作中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不渝地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用翔實的數據、樸實的語言、精簡的文字通過全媒體的各種表現形式形成正面的輿論引導。
在輿情治理中,某些需要被清除的負面輿情,一定存在內容失真、導向偏差,處置這些信息的有效對策,就是用另一種正確的、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信息去予以覆蓋并還原事實真相,但這種信息覆蓋的方式講究的是速度和智慧。因為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更青睞于初次獲得的信息,且往往會無意識地以此為準繩去評估并獲取與此相異的信息。所以,在實際工作中,僅是擁有輿情監督和預警機制還遠遠不能滿足全媒體發展的趨勢,只有建立具有官方背景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并在輿情發生的第一時間能夠將正確的信息及時傳遞出去,正確引領輿情走向,才是解決應對負面輿情發酵的有效方法。新時代以來,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融媒體中心”,其實質就是構建具有官方背景的全媒體信息傳播矩陣。通過對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把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和自媒體等全媒體有效地納入一個信息傳播平臺,優化和整合媒體資源,從而使輿情治理在實際工作中形成涉及面更廣、傳播速度更快的發聲渠道,有效解決官方反應發聲滯后,影響力和權威性受到質疑等相關問題。
凈化網絡輿情環境是進行網絡輿情治理最有效的方法,著力點就是加強對全媒體特別是新興媒體信息傳播的引導能力。首先是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互聯網平臺的管理,通過嚴格管理實現全媒體規范性運營,促進全媒體自律性的提升,使互聯網平臺能夠自覺地做到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并做到不傳播未經核實的言論、具有煽動性的言論,積極倡導理性發言、傳遞真善美、樹立新風尚、傳達正能量,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網絡環境與社會秩序。其次是對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全媒體平臺,加強重點監測,并通過設置關鍵字詞、轉發量和回復量等相關指標設立警戒線,積極介入引導,有效控制輿情的發展,要嚴肅處理肆意造謠、傳謠,發表不實言論的自媒體,如有發現必須嚴肅處理并追責問責。再次是加快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特別是針對輿情治理方面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凸顯輿情治理的法治精神,從而避免輿情治理中出現的各種越權治理等的行為發生,違背輿情治理的目的。
全媒體生態視域下的輿情治理應當正視治理現狀、破解治理難點、探尋治理策略。因為網絡已經成為網民發表言論、觀點和意見的主要場所,網絡輿情也正在成為人們抒發情感、態度和訴求的重要表現形式。輿情來自人們的社會生產實踐,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因此,對于輿情的快速反映不僅表現了監管者輿情治理的決心,也表現出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工作效率。只有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中不斷提高并完善,輿情治理才能形成良好秩序和態勢,并使之成為促進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