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佳文

書名:基于新媒體平臺的戲曲傳承與推廣研究
作者:周雪
出版社: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8年1月
定價:45.00元
戲曲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藝術領域具有崇高地位。然而隨著流行文化的擴散甚至泛濫,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重重危機。為使戲曲藝術重回當代民眾的主流審美視野,越來越多的從業者致力于探索戲曲藝術的當代傳播路徑。由周雪所著的《基于新媒體平臺的戲曲傳承與推廣研究》一書,在新媒體環境中探究戲曲這一古老獨特的藝術門類與新媒體傳播間如何形成高度契合。本書在深入闡述戲曲藝術本體特征及發展狀況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特性從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傳播策略、傳播效果等角度切入,對戲曲藝術在新媒體平臺及技術支持下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的方式進行系統分析,對現階段開拓戲曲藝術傳播新路徑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戲曲藝術發源于民間,根植于人民,曾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隨著新的娛樂方式的出現,戲曲藝術在大眾的認知中卻變得曲高和寡。其原因在于:一是部分創作者固守傳統創作理念,未能妥善處理主流意識形態與多元文化間的關系,所創作的作品缺乏新意且不符合當前民眾的審美取向;二是戲曲評論和宣傳影響式微,傳統媒體已無法幫助戲曲藝術獲得廣泛關注,而大眾也難以獲知戲曲創作演出的新理念、新進展,致使戲曲藝術被光怪陸離的流行文化與“快餐文化”所取代。即使國家已出臺多項具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但目前戲曲藝術也僅能維持表面繁榮,大眾仍敬而遠之,不僅潛在觀眾群體相對其他舞臺藝術形式而言規模較小,甚至有部分地方劇種難以為繼,面臨著嚴重的傳承危機。戲曲藝術的突圍需要與時俱進,尤其是需要積極適應媒介傳播的現代化變革,通過新媒體的應用使其重新煥發生命力。
。探究戲曲藝術與新媒體結合的可行性,實質是探討傳統文化與新興技術的交融能否實現。新媒體的綜合性、交互性、沉浸性、超媒體等特性與戲曲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契合。一方面,新媒體的大眾化、個性化、多元化等特征有助于顯著增長戲曲藝術曝光率,擴大潛在觀眾群體,培育年輕受眾,提升戲曲藝術傳播效能。另一方面,戲曲自身的開放性也為新媒體介入后的藝術表現形式的演變提供了無限可能。新媒體與舞臺藝術相結合的嘗試發端于歐美國家,近年來備受國內演藝行業關注,并逐步拓展到戲曲藝術領域。本書對新媒體傳播戲曲藝術的應用狀況進行了系統梳理,通過對黃梅戲音樂劇《長河》、昆曲《玉簪記》、泗州戲音樂劇《綠皮火車》中新媒體運用狀況的案例分析,闡述了新媒體技術應用于戲曲藝術傳播的有效嘗試,進而指出新媒體技術對戲曲藝術的改造主要包括虛擬化、遠程化、智能化。此外,本書對手機媒體與網絡媒體進行了專項研究,在全方位分析其發展背景、功能承載、傳播特點、受眾習慣、未來趨勢基礎上,以手機與計算機兩大不同媒介形式的“全媒體”終端為支點,對戲曲類新媒體平臺與渠道建設情況做了全面盤點。
。戲曲藝術若要贏得大眾青睞,就必須適應新媒體傳播特性,達成新媒體傳播戲曲的最終目標,即體現文化自信、再現審美風范、實現還戲于民。為此,戲曲藝術從業者需要在劇作創作、傳播形式、傳播渠道上有所突破。一是創作者在對傳統技藝的繼承與發揚的基礎上,也要致力于題材創新、傳統程式和聲腔音樂創新、戲曲形態多元化嘗試,創造更具時代意義的戲曲作品以滿足不同傳播對象的欣賞需求。二是根植于新媒體傳播平臺特性對信息進行處理,使部分傳播內容更適應新媒體平臺傳播特性。例如,精選能夠體現演員精湛技藝或富有趣味性的戲曲表演片段上傳至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實現大舞臺與微媒介的適配。三是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特征,為戲曲從業者與廣大觀眾之間搭建實時交流平臺,拉進雙方距離。例如,將短視頻渠道與直播渠道相結合,通過拓展傳播渠道的方式最大化地拓寬受眾群。
總體而言,在新媒體背景下討論戲曲藝術傳承推廣對戲曲學與傳播學間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戲曲藝術與新媒體的合作已屢見不鮮,并在傳播理念、平臺建設、技術水平等方面上升至新的高度,本書能夠為關注戲曲藝術當代傳播的廣大讀者提供寶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