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海南參與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定位及路徑

2022-08-01 09:32:14陳相秒
熱帶地理 2022年7期

于 濤,陳相秒

(中國南海研究院a.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中心;b. 海洋科學研究所,海口 571100)

1 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

1.1 海洋命運共同體

2019-04-23,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習近平,2021a)。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命運共同體思想在海洋領域的重要實踐,也是推進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國方案(Zhao,2018;錢中兵,2019)。從國際海洋權力秩序角度看,國際政治重返大國博弈舞臺,海上權力競爭在全球范圍內卷土重來,重塑全球海洋新秩序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迫切(Zhang,2020)。在海洋可持續發展方面,對海洋資源的爭奪和海洋空間的爭先利用,使得“公地悲劇”在世界各國爭先呼喚海洋治理的同時卻不減反增,對基于新的價值理念和治理路徑的全球海洋格局需求前所未有(盧靜,2022)。海洋命運共同體回答了“國家之間的海洋關系如何處理”“人與海洋如何共處”2個方面的問題,為構建以國家為主要行為體、和平為主旋律、可持續為重要目標的國家海洋新秩序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向。

截至目前,已有研究從海洋命運共同體提出的國際、國內背景,現實與理論意義,內涵范疇等方面對其進行了探討。相關研究普遍認為,海洋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海洋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因此也同樣包含了政治、安全、經濟、文化和生態等5個方面(孫超等,2020;金永明,2021;王茹俊等,2022)。具體而言,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包含了3個層面的內涵:一是海洋可持續發展觀,即尊重和順應海洋生態系統的運轉規律,堅持對海洋的有序開發利用,通過海洋治理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共同發展;二是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反對謀求自身的絕對安全和建立勢力范圍從而損害其他國家安全利益的霸權主義;三是提倡“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強調在平等的基礎上就全球性海洋挑戰進行共同協商、凝聚共識(孫超等,2020;吳士存,2021;金永明,2021;王茹俊等,2022;楊震,2022)。

1.2 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

南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及西方世界開展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最為便捷的通道,也是當今全球最為繁忙的貨運和能源貿易航道,既是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場域,也是踐行這一重要倡議的試驗田(吳士存,2021)。

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適用于全球各個海域,中國是倡議的提出者,這就意味著中國必須是最重要的踐行主體。中國周邊分布著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中國與韓國、日本就黃海和東海理論上具備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條件,但南海至少有以下獨特性:第一,南海是貫通東西方及連通中國與東南亞的重要航道,周邊分布著10個國家,地區間的海洋經濟活動活躍;第二,南海問題,涉及中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及中國臺灣地區“六國七方”,周邊國家基于各自訴求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中沙群島的部分島礁領土主權及其附近海域提出主張,其中,越南還對中國西沙群島單方面提出領土主權和海域管轄權訴求。目前,周邊國家占領中國在南海的島礁至少42個,菲律賓還試圖對“坐灘”在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上的老舊軍艦進行加固以達到實際占領的目的。有關南海政治與外交形勢的復雜性仍需要做進一步探索。南海爭端的解決之道事關地區和平穩定,是航道安全、穩定的經濟活動及國家間共享海上資源的重要基礎,因此也是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

1.2.1 探索和平解決海洋爭端的新機制 事實上,中國基于自20 世紀50 年代的陸地和海上劃界的實踐經驗,一直以來堅持通過直接當事國間友好對話協商解決有關爭議,已經為全球各地的海上爭議解決提出了可行方案和開拓性思路。因此,在南海地區主張的以直接當事國間友好對話協商的和平方式解決海洋爭端,可為全球其他地區的海域劃界和領土主權主張有關爭議探索實踐經驗和成功案例,這是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實踐的重要任務。

1.2.2 探索合作開發海洋資源的新模式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估計,全球每年航經南海的貨物貿易超過3萬億美元,約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量的1/3(United Nations, 2015)。同時,南海蘊藏著種類豐富、儲量巨大和開發前景可觀的石油、天然氣、各類礦產資源及海洋生物資源。但南海地區面臨生物多樣性退化、海盜和武裝搶劫頻發(ReCAAP Information Sharing Centre, 2021)、海難事故易發多發、漁業資源加速衰退(Sumaila et al.,2021)等各類挑戰。因此,如何跳出“公地悲劇”的困境推進區域海洋生態環保治理,如何在全球海洋產業逐步擺脫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過程中搶占制高點,這些都是南海各沿岸國共同面臨的課題。中國與周邊國家倘若能以環南海的海洋非傳統安全治理與海洋產業經濟融合式、互補式發展,則可為全球其他地區就構建“藍色經濟伙伴關系”,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及建立機制化的區域海洋治理新模式創造生動的范例。

1.2.3 探索合作安全的海洋治理新秩序 南海被視為“亞洲的地中海”,歷來是海洋大國爭奪制海權的必爭之地(Spykman, 1944)。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主導的雙邊聯盟網絡與以東盟為中心的架構共同主導南海地區安全秩序。但自2010年以來,美國顯著增加在南海地區的軍事部署,并逐步構建以南海為重要節點的“小集團”策略。在此背景下,南海安全形勢受到較大干擾,部分聲索國也趁機加大在海上油氣開發、島礁建設等單邊行動。因此,如何構建共同與合作安全的海上新秩序,成為環南海國家的共同期待。中國自2013年重啟“南海行為準則”磋商,致力于構建基于規則的地區安全新秩序,但“南海行為準則”磋商仍面臨諸多來自區域內外的挑戰,周邊國家仍擔負著為全球海洋發展探索構建基于規則與合作的海上安全新秩序的重要任務(Amer,2014;Panda,2020;Viet Hoang,2020)。

2 海南參與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定位

2.1 對海南的總體認知

海南自1988年建省興辦經濟特區便被受權管轄中國在南海諸島及廣闊的主張管轄海域,加之海南作為地處南海且與東南亞周邊9個沿海國圍海而居,從地理、歷史文化基礎、政治層面看,都是中國與周邊國家在南海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特殊參與者。特別是自2018-04-13以來,海南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和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進程,這為海南發揮獨特地理單元和面向東盟最前沿的優勢,在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創造了可能。

2.1.1 海南在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建“南海命運共同體”的整體布局中是“前方基地” 海南是中國面向東盟的最前沿,與東南亞國家中的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新加坡、泰國及緬甸等8國共同圍南海而居,隔海相望。在中國與東南亞構架推動南海沿岸國合作機制的構想落地生根的過程中,海南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是被受權管轄南海的海南,在中國與東盟國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海上人道搜救、海洋科研、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推進區域海上非傳統安全治理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參與者。

2.1.2 海南是中國以共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抓手推進“南海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戰略支點 “海上絲綢之路”古已有之,并一直是中西方經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包括海南在內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東西方經貿文化交流中起至關重要的紐帶作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2條路線: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經南海,進入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經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海南地處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南海航道中心,是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同時,海南又背靠中國內陸、面向東南亞,位于南海貿易通道重要位置,占據獨特地理區位優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在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扮演了戰略支點的角色。

2.1.3 海南是中國與東盟國家擴大海洋產業深度融合的“先鋒官” 構建獨步全球的熱帶海洋產業體系是海南與南海周邊國家共同任務,也是沿岸地區開展海洋產業和經濟合作的指導框架(Vitasa et al.,1999)。如何抓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挖掘熱帶海洋這一獨特自然條件的潛力,在南海區域構建獨具特色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海洋產業,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在新一輪海洋產業轉型浪潮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海南作為全國唯一熱帶海洋大省,也因此肩負著中國與東盟國家擴大熱帶特色海洋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務。

2.2 海南參與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定位

2.2.1 海洋產業先導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2018;以下簡稱“12號文”)要求海南科學有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培育壯大特色海洋經濟,形成陸海資源、產業、空間互動協調發展新格局,并高起點發展海洋經濟,積極推進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海底礦物商業化開采,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與應用等新興產業,支持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①http://www.gov.cn/zhengce/2020-06/01/content_5516608.htm進一步細化中短期任務,要求和支持海南積極發展海洋物流、海洋旅游、海洋信息服務、海洋工程咨詢、涉海金融、涉海商務等,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服務體系。

據《海洋的未來:2050》(DNV,2021)研究報告的預測,到2050年,海上風力發電占海洋資本支出將增長到50%,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將從海洋總資本支出的80%萎縮至僅25%。水產養殖和能源生產對海洋空間的需求將增加9倍,亞洲的能源轉型和購買力的增強將改變航運業的前景。此外,到本世紀中葉,年總漁獲量將達到9 500萬t,超過海洋捕撈漁業的最大可持續產量,而水產養殖產量將增加1倍以上,接近野生捕撈水平。但到2050年,海洋漁類(內陸和海洋)僅占全球蛋白質需求的9%。目前,全球海洋相關行業的總增加值中,海上石油和天然氣占1/3,其次是海洋和濱海旅游業、海洋設備和港口。這意味著,海洋捕撈業、海洋能源開發、海上航運等傳統海洋產業將慢慢被時代發展潮流所淘汰,而新的海洋產業也將慢慢成體系出現(Jolly,2017)。

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南海海洋命運共同構建的重要方面,而海南因為有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所提前謀劃、部署和布局的新海洋產業結構,以及中央政府賦予的制度集成創新的獨特優勢,從而具備了打造面向21世紀海洋產業體系的“先機”。特別是《總體方案》中支持海南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以及“12號文”提出的海南構建生物醫藥、高端制造、可再生能源等新海洋產業體系,為海南在中國參與全球新一輪海洋產業變革中引領南海地區各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加緊構建新產業結構,從可持續發展維度建設南海命運共同體,創造了巨大的動力并將慢慢積蓄難以想象的能量。

2.2.2 對外交流先鋒 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海上合作和海洋文化交流,并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有效發揮戰略支點作用,是海南參與南海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任務。“12 號文”要求海南建設“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包括深化對外交往與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其中,特別強調海南要充分利用博鰲亞洲論壇等國際交流平臺,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更加務實高效的合作,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并支持海南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溝通交流,明確指出重點開展旅游、環境保護、海洋漁業、人文交流、防災減災等領域的合作。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勢必將支持海南加速和加大力度塑造涉海對外開放合作新格局,從而為海南積極地融入和參與南海命運共同體構建打開重要的突破口。

2.2.3 海洋生態文明窗口 打造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是中央對海南深化改革開放的“三區一中心”定位的內容之一。這一定位即是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經驗”。海洋生態文明是打造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應有之義,也是海南作為全國海洋第一大省的應盡使命,同時更是共建南海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涵。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系列政策安排與制度設計,為海南探索海洋生態文明設定了包括內容、目標及方法在內的指導框架,也為海南參與和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讓海洋命運共同體倡議在南海落地生根發芽設計了新的路徑(表1)。

表1 海南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自貿港涉海主要政策設計Table 1 The policy design of hainan's deepening reform,opening up and building a free trade port

3 海南參與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挑戰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政策紅利有助于海南釋放潛力,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共建南海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海南要實現從“潛力”到“優勢”的轉化仍然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2個方向的阻滯性因素。內生性阻力和外部干擾因素通過海洋經濟發展動能不足、產業結構存在競爭性、區域關系泛政治化3條路徑的共同作用,將限制建設中國特色自貿易港賦予海南參與構建南海命運共同體政策紅利的充分發揮。其中,海洋經濟發展動能不足主要指海南的海洋生產總值規模小,新興海洋產業的領導力不足兩方面內容(Shu, 2010; Genna et al., 2013);產業結構存在競爭性包括海南與越南、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地的海洋產業的重疊性大于差異性,以濱海旅游和港航運輸為主的第三產業和以漁業捕撈業為主要內容的第一產業都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和競爭性;區域關系泛政治化主要指海南與周邊國家沿海地區的海洋生態保護、科考等領域的合作極易受到南海爭端的影響。

3.1 內生性阻力

3.1.1 海南海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 海南雖然是海洋資源大省,但其海洋經濟總量在全國海洋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仍然較低,海洋經濟十分孱弱。海南管轄全國約2/3 的海洋面積,但海洋生產總值總量偏低。據統計,2019年海南海洋生產總值1 717億,占全國總產值8.9萬億元規模的0.19%,在總量上只有不到鄰近省份廣東的8.2%,在沿海7個主要省份中海洋經濟產值最低(表2)。根據《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 年)》(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2021),整個“十三五”期間海南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85%,年均增速與浙江、廣東基本持平,但遠低于福建的14.23%。海洋產業基礎的相對薄弱制約了海南在新一輪海洋產業革命進程中挖掘自身獨特優勢,塑造區域海洋經濟發展“領頭羊”角色的空間(方壯志,2002)。

表2 2012—2020年沿海7省海洋經濟產值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marine economic output value of seven coastal provinces 億元

3.1.2 海洋科技創新實力相對薄弱 海南海洋科技實力相對薄弱反映在3個方面:第一,對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缺乏高水平的創新主體及平臺。2020年,海南涉海高校和科研機構只有16個,與山東、廣東等沿海省份差距巨大。第二,高精尖海洋科研人才及創新團隊的“歷史欠賬”已漸漸成為限制海南釋放地理空間優勢的“沉疴”。即使是“十三五”時期迅速崛起的深海科技,除位于三亞的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海南大學等少數科研院校以外,其他深海科技人才培養高校、深海科技研究力量尚處引進落地階段。第三,長期以來,海南海洋經濟以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油氣資源開發等企業為主,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相對不足。科技創新平臺不足、海洋科研成果轉化率低、高端海洋人才的供不應求,這些內生性因素疊加阻礙了海南在南海區域的珊瑚礁系統修復、漁業資源調查與保護、海洋微塑料垃圾治理等領域中作用的發揮。

3.1.3 海南與環南海周邊國家產業同構 2020 年海南重點海洋產業增加值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分別為305 億、66 億、270 億元,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為511億元(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2021),其中前三者的占比超過一半以上。海南海洋漁業產值占比雖逐年下降但仍以傳統捕撈業為主,海洋牧場、休閑漁業及智能網箱養殖等新興漁業產業發展不充分。此外,海洋第三產業同樣也存在新業態發展緩慢、新動能培育跟不上全國乃至全球海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浪潮的問題。

相比之下,目前南海周邊國家中的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海洋產業都以海洋漁業、港航運輸業、海洋旅游等為主。以馬來西亞為例,其海洋產業主要包括油氣、航運、旅游和船舶制造、捕撈業5個部門(鄒新梅,2020)。統計數據顯示:2016-2020年的5年中,漁業產業的產值保持在25 億美元左右(Hirschmann, 2021a)。2011-2016年統計數據顯示:海洋捕撈業與內陸捕撈業的產值比是300∶1,可以推斷出馬來西亞漁業產業產值99%以上來自海洋漁業,且海洋捕撈業還創造了超過13 萬人的就業崗位(Ahmad Faizal Bin Mohamed Omar,2022)。此外,海洋旅游業對馬來西亞GDP的貢獻率在6%左右(Hirschmann,2021b)

菲律賓的海洋漁業產值占全國全部海洋產值的將近1/3,統計數據顯示:2018 年其比例達到29.1%;其次是酒店和海洋運輸等服務業,占24.2%;最后是海洋制造業、油氣和發電等其他產業(Lisa et al.,2019)。

越南的海洋產業結構與馬來西亞更是相似,海洋油氣產業、濱海旅游業、以船舶制造和水產品加工為主的制造業、漁業、港航運輸業等為主,2015年公開的數據顯示:油氣產業產值占全國海洋總產值41%(Nguyen,2015)。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港航運輸業2015 年以后發展迅速,2021 年海上通道貨物運輸量達到8.4 億t,是2016 年4.6 億t 的1.8 倍(Nguyen,2022)。

因此,海南和東南亞主要沿海國的海洋產業都集中在傳統的港航運輸、海洋旅游和漁業產業,且其中漁業又都是以捕撈業為主,海洋旅游也主要為濱海旅游。海南與沿岸國家的海洋運輸業都是以滿足本地區的進出口貿易為主,合作空間并不大。此外,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的海洋油氣產業規模遠超海南,但一方面,三國海洋油氣開發大多數位于南海爭議區,與海南并無合作空間;另一方面,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均在全球市場油氣化工產業鏈中占有重要地位,就現階段來看,這些國家與海南在海洋油氣深加工領域同樣是競爭大于合作。

3.2 外部干擾因素

南海問題并非中國與一些國家之間雙邊關系的全部,但對中國與東盟、聲索國之間關系的影響卻不可低估(Weissmann,2010)。尤其是從2012年黃巖島事件到南海仲裁案,中菲關系因南海問題而陷入長達數年的“止步不前”且風波不斷就可見一斑。海南推進與周邊地區之間在海洋經濟、生態環保、人道搜救等領域的合作同樣也需要經受南海問題的考驗。南海問題對海南發揮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優勢,參與南海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影響的表現形式和運作機理包括:一是周邊部分聲索國對爭議海域的單方面主張以及將海洋治理與合作“政治化”的傾向,使得沿岸地區開展譬如環保、科研等領域的合作舉步維艱(Chen,2013)。二是周邊國家和地區對三沙市等中國管轄南海基層政權的“否定式”導致海南參與區域海洋合作,推進落實南海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面臨“有載體難發揮”的困局(Ramzy, 2012)。三是海南與越南、菲律賓等國的“地區之間”的海洋產業及低敏感領域的合作,同樣還面臨著國家間外交關系因南海問題而波動起伏和政治互信不足的考驗。

4 海南參與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路徑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為國家層面的宏觀戰略和政策理念,其具體實施還有賴于全社會各類主體的積極參與(吳士存等,2020)。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政策的紅利要在南海命運共同體構建中充分體現出來,關鍵還要落在具體的布局和實施舉措上。

4.1 空間規劃

海南在參與和服務南海命運共同體倡議落實中主要有2個地理板塊,即海南本島及三沙市。其中,海南本島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也是《總體方案》中提出的到2025年封關運作的主體空間。三沙市作為中國管轄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諸島及主張海域的基層政權,在南海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可以發揮與海南本島不一樣的作用。

4.1.1 南向以三沙市作為中國推進海洋治理的“支點” 三沙市在法律意義上管轄著西南中沙群島數以200 多個島礁及中國在南海主張的約200 萬km2海域的絕大多數。因此,三沙市具有管轄海域面積大、島礁資源豐富、與東盟國家直接隔海相望等海南乃至全國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天然優勢。這些天然優勢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海上務實合作的基礎。海南可以把三沙市作為支點,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推進海洋環境保護、科研、人道搜救等基層政權負主要責任的領域。尤其是黨中央賦予三沙市的“四大使命”之一的“保護”,海南應在海洋環境監測、打擊非法捕撈、開展海洋科研、實施珊瑚礁修復等海洋生態修復專項,以及探索現代海洋服務業等藍色產業等方面,充分發揮三沙市的“前線”優勢和主體功能。

4.1.2 北向以海南本島作為中國內外海洋合作“交匯點” 一方面,海南本島可以從地方事權力所能及的角度出發,在海洋漁業養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修復、突發海難事故的搜救、海洋科研等方面與周邊國家的沿海地區建立“項目對項目”“地區對地區”的合作模式,從而達到從基層政權的層面服務國家之間海洋合作及南海區域海洋治理的效果。另一方面,海南要用好、用足、用活“12號文”及《總體方案》中所賦予的金融、稅收、重點和新興產業扶持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在南海地區藍色經濟產業的發展中塑造“區域性引領者”的角色。

4.2 產業布局

可持續的海洋產業是構建南海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也是前提保證。只有充分滿足了周邊國家對海洋經濟的利益訴求,才能將各國的注意力吸引到共建南海命運共同體當中。海南要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契機,抓住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政策紅利,提升參與構建南海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功”。

1)打造海洋產業園區。發揮海南與南海周邊國家海洋經濟特色,在積極引進海洋裝備制造、油氣勘探與生產等產業的同時,支持海南和內地的海產養殖與加工、遠洋漁業、海洋裝備、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企業以海南為跳板“走出去”,在南海周邊國家設立生產基地,并可采取雙邊與多邊合作相結合、跨領域與重點同步推進的方式,推動建設境外海洋產業合作園區,探索打造綜合性臨港工業園和涉海科技產業園。

2)加強區域合作。“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國民之間的友誼和交往是國家間良好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東盟國家對于發展藍色經濟都有較強的意愿,且已經提上了區域共同發展的議事日程(ASEAN,2021)。海南作為中國最早開放的前沿門戶,既擁有豐富的僑務資源,也在東南亞省市兩級政府擁有豐富的國際友好城市資源,應將其加以充分挖掘與利用。在與鄰近或友好合作密切的省/州或城市交往過程中,可以相應地將藍色伙伴關系或藍色經濟合作納入其中,以深化彼此間的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具體而言,海南應將落實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宏觀戰略要求與地方外事、外資、外經貿工作緊密結合。就中短期而言,以新加坡、泰國等作為突破口,在亞太藍色城市群與藍色伙伴城市的構建上取得必要進展。具體合作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包括簽署合作備忘錄和項目合作意向書,也可以通過合辦藍色經濟產業園,加強對小微型高科技產業項目的孵化和扶持力度。

3)推動環南海地區海洋旅游產業。“12 號文”指出,支持海南開通跨國郵輪旅游航線,支持三亞等郵輪港口開展公海游航線試點,加快三亞向郵輪母港方向發展,放寬游艇旅游管制。有序推進西沙旅游資源開發,穩步開放海島游。《總體方案》進一步從查管理,為商務人員、郵輪游艇提供出入境通關便利,建設郵輪旅游試驗區,吸引國際郵輪注冊等方面給予海南發展郵輪旅游以特殊的政策安排。海南應大力開發以海口、三亞為母港,連接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充分融合不同地區特色的定期郵輪旅游線路;并以此為基礎,加強與國內外郵輪旅游城市的溝通交流,以“環南海郵輪旅游城市聯盟”為抓手,引領周邊國家共同在本地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現代海洋旅游服務產業體系。此外,海南可以探索如何加快步伐進一步擴大西沙旅游的規模,如通過增加開放島礁和增開郵輪班次,為環南海旅游合作奠定基礎。

4)構建環南海地區藍色金融平臺。藍色金融的出現是由海洋產業本身特點所決定的,也是海洋經濟趨向健康發展的表現。從具體功能而言,藍色金融應為涉海企業提供投融資、結算、風控、保險、信息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在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引導作用,從而使海洋經濟朝著高附加值、綠色環保及可持續的方向發展。2018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海洋局、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國人民銀行等,2018),明確提出發展涉海金融,保障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結合八部委的《意見》,海南今后在打造藍色金融平臺,支持海洋經濟發展上應著力于以下4個方面:一是創新海洋金融產品,打造互聯網航運交易平臺。探索設立“海洋創投基金”,通過該基金和開發性金融引導集聚各類投資基金聚焦、投資海洋經濟,突出開發性金融對海洋經濟的中長期扶持和資金引導作用;推動海洋經濟相關保險險種的創新推廣,覆蓋航運、跨境貿易、旅游、環境等更多領域。建立基于互聯網的集港口、航運、物流、金融、政務、中介服務、大數據信息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航運交易和服務平臺。二是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海洋產業發展,積極拓展多渠道融資。大力引導銀行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海洋經濟重點產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鼓勵運用銀團貸款、金融租賃等方式為涉海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海洋企業通過上市及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長期票據等籌措發展資金。三是積極吸引國內外海洋金融機構,爭取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爭取設立以藍色經濟為主題的國家金融改革試驗區。四是大力培養和引進復合型海洋金融人才,利用國際多雙邊合作,提高海洋金融類人才培訓的國際化水平,提高海南海洋金融從業者的國際競爭力。就具體舉措而言,首先,要依托國際資本優勢,積極開發新興金融服務品種,并充分利用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政策優勢,在人民幣國際化、離岸金融發展方面采取積極舉措。其次,用活金融、證券、期貨、大宗商品市場,分散海洋產業投資風險。最后,進一步發展涉海綠色金融,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5 結論

本文從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對海南的角色定位,以及自貿港建設為海南參與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的新機遇,以及海南服務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面臨的挑戰等問題入手,回答海南在服務南海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的優勢、不足、挑戰、機遇,并提出進一步建設的路徑和思路。海南雖然在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建南海命運共同體的系統性工程中占據區位優勢,但這只是自然稟賦和頂層設計上的體現。現實中,海南的海洋經濟總量和海洋科技創新引領能力與中國沿海發達經濟體還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后天能力”的不足限制了海南將相對有利的條件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與“內生性挑戰”相對應的“外部干擾因素”同樣不可忽視,南海問題的客觀存在及相當長時期內難以徹底解決的情景,勢必將對海南參與構建南海命運共同體帶來諸多的外部阻力。

因此,海南必須抓住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契機,利用頂層設計賦予的全新且強勁的動力,對沖內生性挑戰和外部干擾因素帶來的阻力。在地理空間上,推動形成海南本島作為后方、三沙市作為最前方的地理布局,利用功能相互差異、優勢和短板相互補充的“南北軸”,撬動海南發揮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建南海命運共同體的系統性過程。在產業上,海南要抓住未來海洋經濟發展的新業態、新趨勢,利用好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框架的特殊政策安排,通過創新,制造制度性和政策性動能。

空間規劃和產業體系的合理布局將打通海南的發展瓶頸,把地處中國最南端和面向東盟最前沿的地緣優勢、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獨特政策動能發揮到極致,從而推動將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政策優勢轉化為海南參與構建南海命運共同體的實際成效。

海洋命運共同體從理念到實踐的轉化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對于海南而言尤其如此。因此,本文更多的是嘗試從宏觀的視角對這一課題進行解釋,但這種解釋同時也引申出了具體和微觀的問題。譬如,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政策設計雖然對海南未來發展海洋新型海洋產業做出了安排,但這種安排是一種宏觀性的,因此海南如何培育新的海洋產業以及領導本地區海洋經濟轉型,這仍需要做進一步的思考。再有,涉及南海爭端的事權集中在中央政府,但這并不意味著海南應對“南海因素”只能處于“被動”局面,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合作對促進爭端國間處理海上爭端具有重要意義,但這需要海南的積極作為。最后,本文對海南與東南亞海洋產業結構的對比分析僅停留在宏觀層面,未來還需要深入兩地海洋產業的互補性和競爭性,有意識地通過科學規劃和政策引導,以促進提升區域海洋產業一體化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免费看a级毛片|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日产AⅤ|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66页| 青青操视频在线|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综合网|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迷奸在线看| 在线欧美日韩| 色视频国产|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毛片最新网址|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午夜小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69综合网| 久久综合色视频|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黄色a一级视频|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亚洲天堂高清|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91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无码免费试看|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亚洲午夜片|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婷婷伊人五月|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在线国产欧美|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