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省偉,夏厚綱,伍書民
(1河南省新安縣人民醫院 骨科,河南 洛陽 471800;2河南省骨科醫院 骨肌疼痛科,河南 洛陽 4710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好發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見骨科疾病,主要表現為腰腿疼痛、肢體麻木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我國45歲以上人群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高達18.6%,且隨著年齡增加,其發生率呈逐漸升高趨勢[1]。手術治療可快速緩解椎間盤壓迫神經根,但存在較大的風險,且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我國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推拿、針灸、小針刀、中藥熏蒸等均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探討超微小針刀聯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及對患者疼痛的緩解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編號后按照隨機抽簽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3~74歲,平均(55.73±6.59)歲;病程9~27個月,平均(15.35±4.07)個月。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1~76歲,平均(56.01±7.11)歲;病程11~26個月,平均(15.67±3.86)個月。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 《現代中醫骨科學》[2]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②經臨床診斷、MRI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③對治療方式知情同意,且依從性良好;④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不全;②惡性腫瘤;③凝血功能障礙;④存在全身性急、慢性感染;⑤正在參與其他臨床試驗。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協助患者取俯臥體位,對選用穴位消毒,主穴包括腰夾脊穴、秩邊穴、環跳穴、委陽穴,配穴包括陽陵泉、足三里、風市穴、懸鐘穴、委中穴、殷門穴、太溪穴、承扶穴、昆侖穴。消毒后以0.30 mm×50 mm針灸針刺入穴位約3 cm,行捻轉手法,留針30 min,每天1次,連續治療14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超微小針刀治療:患者取俯臥體位,腹部下方墊棉枕將腰抬高,根據術前評估結果明確腰間盤病變部位。常規消毒、局麻,以一次性超微針刀從病變部位髂骨翼上下疼痛結節點刺入約0.5~1 cm,快速進針切散病變靶點的陽性結節,深度不宜過深,達淺筋膜層即可,待結節消散后出針,每個結節點治療30 s,每周1次,連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①治療后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患者腰腿疼痛等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角度>75°,日常工作生活不受影響;有效:治療后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直腿抬高角度≤75°,可進行基本的自理生活;無效:治療后未達上述標準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腿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直腿抬高角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腰腿疼痛;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量表(JOA)[3]評估腰椎功能,主要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3個維度,滿分29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腰椎功能越好。③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高于對照組的8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腰腿疼痛評分、腰椎功能評分及直腿抬高角度治療后,觀察組的腰腿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腰椎功能評分、直腿抬高角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腰腿疼痛評分、腰椎功能評分及直腿抬高角度比較(±s)

表2 兩組的腰腿疼痛評分、腰椎功能評分及直腿抬高角度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腰腿疼痛評分(分) 腰椎功能評分(分) 直腿抬高角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6.40±1.98 2.41±0.95* 8.21±2.88 22.39±4.11* 51.86±5.05 71.30±6.86*對照組 40 6.37±2.06 3.35±1.06* 8.36±2.74 18.97±3.67* 50.32±5.12 67.84±6.59*t 0.066 4.177 0.239 3.926 1.354 2.300 P 0.947 0.000 0.812 0.000 0.180 0.024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與對照組的5.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比較[n(%)]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與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累及周圍神經、軟骨組織有關,若得不到積極有效的治療,可進一步誘發肢體活動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在我國中醫學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深入的認識,該病屬于中醫“腰痛”、“痹證”范疇,其病機與風邪入侵、經絡受損密切相關。也有研究[4]認為,長期勞損、外傷等致使腰部氣運不暢、瘀血阻滯導致經絡不通是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因素。因此,治療應以疏通氣機、祛瘀活血、通絡止痛為主治原則。鄧德萬等[5]的研究表明,針灸可刺激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相應穴位,發揮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功效,同時可調節基質合成和分解代謝,延緩腰椎間盤病變。近年來,超微小針刀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治療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可對病變靶點進行針對治療,松解局部節點、組織粘連,促進患者腰部生物力學平衡[6],快速緩解腰椎間盤病變導致的臨床癥候群。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與單一針灸相比,超微小針刀聯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與歐文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腰椎功能損傷、腰腿疼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癥狀,也是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腰腿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腰椎功能評分、直腿抬高角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超微小針刀聯合針灸更利于緩解患者疼痛,促進腰椎功能恢復,這對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另外,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超微小針刀聯合針灸治療不會增加患者不良反應風險,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超微小針刀聯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腰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推廣。